侯少華
(廣東省東源中學,廣東河源 517500)
教育部頒發(fā)的《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各學科要以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為中心。近年來“核心素養(yǎng)”這一概念被普遍接受和認可。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目標和任務也隨之發(fā)生了變化,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被納入歷史課堂之中[1]。為了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核心素養(yǎng),就必須設定與之相適應的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
歷史的本質就是時空的變遷,為了明確過去的時間里具體的人和發(fā)生的事,必須將這種轉變放在現實的時間框架之中,時間觀念是學習歷史的重要前提。然而,時間也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必須依附于空間,并通過空間表現出來[2]。所以時空觀念是歷史核心素養(yǎng)構成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只有具備時空觀念才能正確感知歷史、認識歷史。
高中歷史學習的核心方法之一就是學會史料證實,這也是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教師要讓學生知道證據在歷史論證中的價值,學會運用思辨的方式思考歷史問題,知道根據不同的歷史事件來搜集相關的材料。史料是學生學習歷史的重要根據,只有通過對史料的認識、分析、比較、辨別才能將符合歷史真實情況的資料作為基本依據,從中提出有用的信息,正確認識歷史。
歷史理解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內容之一。所謂歷史理解就是對史實的敘述需要理解事件的意義,增加對史實的理性認識和情感取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對講述的歷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態(tài)度,即可以根據真實的歷史資料設身處地地去了解歷史上發(fā)生的事情,也需要學生通過合理的想象,更好地理解歷史中發(fā)生該事件的意義。
歷史解釋在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表現為以歷史真實發(fā)生的事情為依據,在歷史理解的基礎上,對歷史上的真實事件進行公平客觀的理解和評析。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對歷史事件給出自己獨到的評價和看法,對歷史事件的因果關系做出正確的分析。
通過高中歷史的教學,可以讓學生從真實的歷史事件中凝練出歷史中所追求的價值取向,能夠分辨歷史事件的真?zhèn)魏蜕茞?,學會分析事件是否正義、公平。這是學習歷史重要的核心素養(yǎng)。
導學設疑是對歷史基礎知識的一個梳理,初步了解歷史知識?!皩W”應該根據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來設定,要求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并可以繼續(xù)推動其向前思考,幫助學生將課本上零散的知識點進行整合,形成“學案”?!皩W案”是由教師來編寫的基礎知識框架,由學生自主完成,也可以引導學生對教材進行更深一步的研討,尤其是對一些比較晦澀的歷史知識進行解讀[3]。例如在《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一課的學習中,首先應該通過“學案”引導學生對基本的知識進行歸納和整理,讓學生在時空觀念上對事件進行觀察和分析,根據時空順序來構建事件、人物之間的相互關系。
歷史問題的探究包含的內容非常多,比如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史實本源的追溯、歷史意義的研究、歷史事件因果關系的推導等,這些都需要學生有敏銳的觀察分析能力、快速的信息提取能力、高度的概括解釋能力等[4]。通過問題的探究來擴展已知問題的區(qū)域,引導學生合理思維,將問題轉變成自身合理的知識結構,實現學習的遷移。
在講授《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這一課的時候,在學生完成學案,了解了基礎知識之后,教師應該設置問題,引發(fā)學生的討論。教師可以問一些具有深層次的問題,比如中國是社會主義社會,為什么要采取“一國兩制”的方法來解決祖國統(tǒng)一問題?為什么“一國兩制”可以解決我國香港、澳門問題?臺灣是我國領土的一部分是內政問題,為什么采用“一國兩制”的方法,目前不能解決臺灣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學生在已經掌握的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深層次的思考,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引發(fā)學生思考。通過這樣的問題探究,能夠讓學生從歷史理解的角度來對歷史產生同情理解。通過學生對史料的分析,讓他們可以設身處地地認識具體的歷史事物,從理性角度理解歷史,感受歷史;也可以讓學生在時空的框架下對歷史上產生“一國兩制”政策做出合理的解釋,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
歷史情境體驗指的是通過虛擬歷史情境,再現真實的歷史,渲染氣氛,讓學生在真實的環(huán)境中感受歷史,將愛國主義情感內化。教師可以在歷史課堂上創(chuàng)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場景,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了解歷史。教師可以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景,讓學生在虛擬的情景中感受歷史。比如在講授《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這一課的時候,“一國兩制”是解決國家統(tǒng)一的政策,可以在這個政策上設置問題,讓學生通過活動體驗的方式,分角色扮演再現場景,讓學生深切地感受歷史。在問題“為什么要實現統(tǒng)一”中,教師可以通過余光中的《鄉(xiāng)愁》、聞一多的《七子之歌》等作品,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鄉(xiāng)愁的主體,從而真實地感受歷史。教師可以播放香港、澳門回歸的影片讓學生深切地感受祖國統(tǒng)一的交接儀式的神圣感,讓學生由內而外體會到熱愛祖國的民族自豪感。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對歷史事件進行價值判斷,感受歷史事件的公平和正義,培養(yǎng)學生愛國的正確價值觀,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拓展延伸是培養(yǎng)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通過對課本教材內容的延伸、歷史資料的補充,讓學生的理論知識進一步深化,擴展學生的視野。在《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一課中,有關臺灣的問題,歷史老師就可以加以補充,讓學生對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有一個明晰的認識。比如三國、隋朝、元朝歷史時期和臺灣相關的歷史資料,鄭成功和臺灣,《馬關條約》割讓臺灣等。這一部分的教學可以讓學生通過史料實證來了解歷史,判斷歷史的真?zhèn)魏蛢r值,真正認識歷史。
高中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歷史學科教學非常重要的教學目標。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只有站在更高的視角來跨越時間、空間的束縛審視歷史,才能對歷史的理解更為深刻,對歷史的解釋才會更有厚度。教師需要從不同的視角來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告訴學生歷史給我們帶來了什么?歷史可以教會我們什么?只有基于這樣的認識,歷史課堂教學才能真正以核心素養(yǎng)為志向,以唯物史觀去看待歷史,并在教學中貫穿“三維教學目標”來實現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1]田春苗,范英軍.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的中學歷史教學三著力點——以“評價秦始皇”一課為例[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7,18(01):42-46.
[2]劉芳,王輝,成學江.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高考歷史命題例說[J].中國考試,2017,(04):34-43.
[3]胡利利.構建高中歷史教學評價新體系——以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J].科教導刊,2017,(05):119-120.
[4]姜洋.利用第一手史料培育高中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路徑研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7,33(08):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