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之紅
(山東省菏澤市成武縣文亭學校,山東菏澤 274200)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币虼耍绾螌崿F(xiàn)課堂對話成為教師研究的重要課題,也是提高閱讀教學效率的關鍵。教師在課堂教學時不妨由點到面,逐步引領學生進入“對話情境”。學生是對話的主體,教師要引導學生先通讀文章抓關鍵詞,實現(xiàn)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溝通,再借助文中的關鍵語句實現(xiàn)與同伴的對話討論,最后以整篇文章為基點,在師生對話中展開想象、拓寬思維,使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1]。
生本對話是學生自主閱讀的第一步。學生在面對文本時要靜心閱讀,梳理文章脈絡,理解重點詞語,獲取準確的文本信息。學生可以帶著問題進行閱讀,隨時問“為什么”,以此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對于重點詞語的理解,學生可以借助工具書更透徹地明確其中的含義。生本對話是享受閱讀的過程,每讀一遍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收獲。所以教師要給足學生自主閱讀的時間,讓學生充分理解重點詞語,進而把握文意。
例如,《最后一課》的學習,筆者使學生在閱讀時體驗主人公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動。比如,小弗朗士看到教室里來了很多鎮(zhèn)上的人,心里非?!霸尞悺?。那么“詫異”是什么意思呢?查閱工具書可以得知,其意思是“感到驚奇或奇怪”——因為課堂與往常不同,所以讓人感到奇怪,由此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其繼續(xù)閱讀文本,尋找導致小弗朗士“詫異”的真正原因。這是一篇小說,學生在閱讀時要了解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用小弗朗士的眼睛去觀察戰(zhàn)爭,由此激發(fā)內(nèi)心的愛國熱情。另外,文章對韓麥爾先生的描寫極富感染力,尤其是文末的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教師可以讓學生模仿體會,感受韓麥爾先生內(nèi)心的愛國情感。
學生的閱讀過程便是與文本的情感交流過程,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展開文本解讀,并給出清晰的操作思路,讓學生有章可循,使其閱讀和學習過程自然發(fā)生。
生生對話是學生之間交換閱讀收獲的過程,它是指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討論,說出自己的閱讀困惑,在交流中釋疑解疑。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可以幫助學生多角度地理解文章主題,開發(fā)集體智慧來解讀文本。學生在交流中主要應探討的是關鍵性語句的內(nèi)涵,如貫穿全文的線索性語句,其在文中不同位置的出現(xiàn)有著不同的烘托作用,需要具體分析。再有就是文中環(huán)境描寫的句子起著渲染氣氛、烘托心情的作用,更需要學生進行探究分析。
例如,《背影》一課,學生初讀文章便可以整體把握文章的內(nèi)容,細究重點語句則可以挖掘出更深刻的內(nèi)容。比如,文中有一句父親的話:“不要緊,他們?nèi)ゲ缓?!”有的學生提問,文中已經(jīng)交代“我”當時二十歲了,沒人送站也沒有問題,那么父親說的“不好”包含哪些內(nèi)容呢?課堂上的學生小組討論非常熱烈,有的學生說是茶房去送會不夠盡心。有的學生戲謔茶房肯定不會為他買橘子。有的學生根據(jù)查找的資料得出,橘子在當?shù)仫L俗中被稱為“福橘”,代表著運氣,父親買橘子實際是想送給兒子一份“福氣”,表達了父親的愛子之情。
生生互動可以挖掘出文本暗含的深刻情感,實現(xiàn)“深閱讀”。生生互動式的閱讀學習能夠集合集體的力量,讓更多的學生自然地融進集體之中,并在不斷地思考爭辯中形成自己的認知,這對全面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質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師生對話在閱讀中可以更深層地挖掘文本內(nèi)涵,把握文章的寫作特色,從而指導學生站在更高的層次賞讀文章。教師要設計具有啟發(fā)性的問題,激活學生思維,幫助學生進行合理的想象和聯(lián)想,由此及彼地拓展延伸,豐富學生的閱讀積累,提高學生的閱讀概括能力。教師應及時了解學生的閱讀瓶頸,進行精要點撥,幫助學生輕松邁過自己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另外,師生對話要在學生充分閱讀文本的基礎上進行,學生只有在經(jīng)過了自主閱讀和討論探究、解決了字面問題以后才能進行深層次的閱讀,這樣師生對話才有效果。
例如,《背影》一課,學生通讀文章后,筆者給出問題:文章多次寫到“背影”,通過背影表達了父子間的感情,那么每一次描寫的背影含義相同嗎?試做分析。于是,學生找到文中所寫的四次背影并進行了逐一分析。文中四次背影的描寫詳略得當、重點突出,通過分析,學生可以整體把握文章的結構特點。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進行拓展:你印象最深刻的是父母的哪個動作?你注意觀察過你父母的背影嗎?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說說感觸,加深其體驗。
教師為學生設計閱讀思考問題的過程能使師生間的互動自然展開,閱讀感知順利地構建。從教師設計的問題情況可以看出,其目的是調動學生的想象思維,以形成嶄新的閱讀認知基礎。
學生具有個性化的生活經(jīng)歷。因此,教師在發(fā)動閱讀訓練時需要接軌學生的生活認知基礎,讓學生在多元對話中形成閱讀感知。生活對話包括拓寬學生的課外閱讀視野,深入生活展開學習觀察和社會調查,進行多種形式的讀寫活動,以全面塑造學生的閱讀認知品質。學生閱讀認知的成長有自身軌跡,教師需要給出針對性引導和設計,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順利進入最佳的感知狀態(tài)之中,這樣其閱讀成長會更為迅捷和高效。
例如,《春》是一篇經(jīng)典的寫景散文,學生對其精美的語言和構思有著特殊情懷。筆者引導學生從生活視角展開訓練:“春色怡人,我們每個人都有親身感受,為什么只有朱自清能夠寫下這么經(jīng)典的文章?這說明我們?nèi)鄙儆^察生活的自覺性。環(huán)顧你的四周可以看到許多精美的東西和景色,只要有一雙慧眼,你就會看到別人看不到的美景。深入觀察,用你的心去感知環(huán)境,模仿朱自清的寫法,為我們展示一幅經(jīng)典的圖畫吧。”讓學生依據(jù)教師引導展開觀察活動,并自然地展開寫作練習。經(jīng)過一番準備,學生都能夠順利地完成教師布設的任務。筆者對學生的作品進行了梳理,最后挑選出了一部分作品讓學生在班級內(nèi)誦讀展示,并發(fā)動其他學生展開評價活動,課堂的學習氣氛逐漸濃烈起來。
教師為學生布設生活觀察任務,給學生與生活環(huán)境的對話創(chuàng)造了條件。學生受到了文本內(nèi)容的啟發(fā),自然有了觀察的視點,寫作也能夠順利展開,實現(xiàn)了讀寫結合,這是閱讀教學的重要追求。
生本對話是學生自主閱讀的過程,生生對話是合作探究、討論展示的過程,師生對話則是方法總結、發(fā)散思維的過程。學生在不同的“對話”階段都會有不同程度的閱讀收獲,這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個性化”閱讀[2]。所以,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時刻讓學生把握“對話”的主動權,為學生創(chuàng)造閱讀展示的機會,逐步實現(xiàn)深層次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