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海林
(江蘇省鹽城市坎北初級中學,江蘇鹽城 224500)
在初中物理教學設計中,教師需要建立問題導向意識,通過教材教學內容的整合,搜集相關信息,以提升教學設計品質。問題導向個體學習起點設計、問題導向互動學習切入點設計、問題導向實驗學習視點設計,都可以為教學的推進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1]。問題導向不僅能夠為教學規(guī)劃操作方向,也可以有效啟動學生的學習思維。建立問題導向意識,已經(jīng)成為探究性教學的重要選擇,它能為學生學習思維的順利啟動提供豐富的動力支持。
問題導學是課堂中重要的教學方法,作為物理教師,需要建立問題導學的主動意識,對問題進行優(yōu)化處理,對學生進行問題引導,從而為學生創(chuàng)設學習起點。教師利用問題展開教學互動,這是最為傳統(tǒng)的應用方法,如果一味遵循傳統(tǒng)的教學操作方式,如由教師統(tǒng)一布設問題、學生針對問題展開集體討論學習,勢必讓學生產生疲勞感。因此,在問題導向實踐中,教師需要發(fā)揮主導作用,為問題導向運用設計更多的呈現(xiàn)方式,以成功啟動學生的學習思維。媒體展示、學生質疑、分類分組設問等,都可以為學生順利地啟動學習思維創(chuàng)造有利的條件。
例如,在教學“壓強”相關內容時,教師為學生準備了實驗用品海綿、水杯,讓學生自行設計操作實驗,并從實驗操作過程中歸結學習發(fā)現(xiàn),或者提出實驗問題。為了讓學生對實驗有更清晰的認識,教師對實驗程序給出了具體提示,學生根據(jù)教師的引導展開操作。課堂展示階段,教師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互動式展示。有學生說:“水杯放在海綿上,水杯里的水越多,海綿壓痕越深;水杯接觸海綿面積越小,其壓痕也越深。這說明壓強大小與壓力大小和受力面積有關。”也有學生提出問題:“海綿本身也有重力,為什么在這個實驗中不予考慮?”問題提出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集體討論,學生說出不同的見解。教師也參與到互動學習活動之中,并給出專業(yè)的解讀意見。師生互動氣氛熱烈,學生從互動學習中獲得了豐富的學習認知。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為學生投放了探索性實驗,實驗操作簡單,學生行動積極,并快速形成學習認知。從學生學習認知展示中教師可以明顯感覺到,學生學習思維被成功激活,教師教學設計是比較成功的。讓學生自行展開實驗操作,并自行歸結實驗結論,其學習認知是深刻的、鮮活的。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問題,并將問題展示出來,這無疑屬于教學生成資源。教師抓住難得的教學契機,發(fā)動學生展開學習討論,很快就形成了學習共識,教與學達成了更多契合。
問題導學體現(xiàn)了讓學引思的教學理念,教師利用問題展開導學操作,不僅要對問題內容進行篩選,還要對問題投放機會、問題呈現(xiàn)形式進行創(chuàng)新設計,以提升問題導學效果。在選擇問題內容時,教師要深度解析教材,找到問題設計的適當切入點,并通過學情調查進行問題設定,以提升問題的適合度。問題投放時機把握至關重要,課堂導入時、重點突破時、訓練設計時、知識歸結時,都屬于問題投放的最佳時機。同時,問題呈現(xiàn)方式需要創(chuàng)新,教師利用多媒體設計圖片問題、視頻問題、案例問題、實驗問題,都可以給學生帶來更多思維啟動力。
物理教學離不開問題調度,在具體展開過程中,教師要對問題進行多元整合,以提升問題的適合性。例如,在教學“功”相關內容時,教師引導學生對“功”的概念和制約因素進行了重點認知,然后為學生提供了一些生活案例,讓學生對這些物體的做功情況進行判斷。無論物體是否做功,都需要給出詳細的理由。教師首先展示案例信息,并給出問題設計,學生積極參與判斷互動。第一個案例:一個人用力推汽車,汽車沒有移動,問這個人的推力做功沒有?學生回答:因為汽車沒有沿受力方向移動距離,則說明推力沒有做功。第二個案例:有人利用滑輪將一批貨物拉到車上,這個人的施力方向是向下的,貨物運動方向是向上的,這個人拉力做功沒有?學生出現(xiàn)了爭議。有學生認為,這個人拉力方向和貨物運行方向不一致,不符合做功的基本條件,當然不能算做功了。也有學生不以為然,他們認為雖然這個人拉力向下,但通過滑輪作用到貨物身上,其受力方向還是向上的,與貨物運行方向一致,當然是做功的表現(xiàn)。教師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之中,給學生帶來更多的改正意見,學生逐漸達成了學習共識。第三個案例:有人背一袋面回家,這個人做功沒有?學生再次展開熱議。有學生認為,這個人做功了,但做功很小,只是提起一袋面時做了功,而走路過程中沒有做功。也有學生說,這個人根本就沒有做功,因為用力方向和這袋面運行方向不一致,不符合做功的基本要求。
在上述教學過程中,教師為學生設計了幾個案例,并給出了問題設計,讓學生展開思考討論,在不斷判斷中使學生形成了學習認知。教師問題設計雖然比較簡單,但都可以對學生形成心理觸動,學生需要展開多種形式的對比分析,然后才能給出個性判斷。從學生表現(xiàn)中可以看出,教師切準了學生的學習思維脈絡,利用問題展開了多重調動,成功激活了學生探索意識的欲望,教學效果顯著。
物理屬于實驗性課程,對物理實驗進行問題導學設計也可以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學習動力。實驗分為演示實驗、驗證實驗和探索實驗等類型,在問題設計時,教師可以根據(jù)不同的實驗類型給出不同的問題呈現(xiàn)。學生接受問題的能力具有差異性,教師在問題設計展開時也需要有個性意識,對不同實驗進行不同問題設計,以提升問題的導學性。如果有需要,也可以發(fā)動學生展開實驗探索,進行問題設計,這樣也能夠獲得不一樣的教學促進動力[2]。
例如,在教學“浮力”相關內容時,教師為學生展示實驗,并在實驗操作過程中不斷投放問題:小石塊系在細繩上,掛在彈簧秤上,在空氣之中靜止不動時,小石塊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其受力方向如何?施力物體是什么?如果將小石塊放置到水中,此時小石塊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其受力方向如何?施力物體是什么?學生一邊觀看教師操作實驗,一邊展開討論學習,對教師設計問題展開探究學習。隨著互動學習的深入,教師設計的實驗問題逐一得到解決,學生對浮力問題有了清晰的認知。教師讓學生自由發(fā)言,并對相關問題進行了對應解讀,學生積極參與展示活動,在問題解析過程中形成了嶄新的學習認知。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在實驗操作過程中不斷展示問題,引導學生展開學習討論活動,學生受到多種信息的沖擊,對相關問題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其學習效率自然大大提升。從教師問題設計投放情況可以看出,教師對問題的設計主要是從對比角度展開的,在空氣中、在水中,小石塊受力情況呈現(xiàn)個性化特征,教師用問題展開導學行動,給學生帶來了更多的心理觸動,導學效果非常顯著。
綜上所述,在初中物理教學創(chuàng)新實踐教學設計中,教師運用問題作為教學導向,為教學作出清晰規(guī)劃,為學生提供了學習動力,促進了教與學的和諧發(fā)展。問題導向屬于嶄新的教學方法,教師需要對教學資源信息進行全面整合,才能為學生學習思維的啟動提供豐富的支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