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金滿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盤亭中心小學,福建南平 353414)
對于小學閱讀教學,《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有明確規(guī)定:“閱讀教學是文本生本多元對話的過程,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必須凸顯個性化特色,從繪本這個角度切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繪本資源,讓學生挖掘繪本內(nèi)容,為閱讀品質(zhì)的提升奠定基礎。”閱讀是學生獲取語文知識的主要渠道。如何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繪本資源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正確運用繪本指導自己的閱讀行為,這是小學閱讀教學面臨的問題。
字詞是構(gòu)成語文教學內(nèi)容的重要因子,引導學生認識、掌握生字詞是閱讀教學的基本要求。如何利用短暫的課堂教學時間,激活學生的識字興趣,提升識字效率,是語文教師應該認真思考的。小學階段,學生年齡相對較小,思維認知發(fā)展不成熟,識字能力較差,尤其對結(jié)構(gòu)復雜的漢字存在排斥心理。猜謎語、編順口溜、分解字形等都可以作為識字教學的方法,但也存在一些弊端。教材是學生學習的主要依據(jù),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識字教學資源,教師要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深度挖掘教材,借助其中的圖畫特點,激活學生識字熱情,實現(xiàn)知識積累,拓寬學生識字渠道。
如在學習《秋天的圖畫》時,教師展示教材中的兩幅圖,引導學生認識圖中出現(xiàn)的事物:“在這幅圖中你看到了哪些事物,把這些事物的名稱寫下來,并根據(jù)這些事物判斷這是什么季節(jié)?”學生認真觀看圖片,積極尋找圖片中存在的事物。在尋找的過程中,很多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雖然認識這些事物,可是無法將字詞寫出來。這時教師順勢引入“梨子”“高粱”“蘋果”等字詞的學習。借助圖片,學生識字熱情迸發(fā),積極主動探尋圖片中可能存在的詞語,學習效果較好。教師通過展示教材中的圖片,不僅讓學生對事物有了直觀感知,還幫助學生習得了字詞,為閱讀教學進入良性軌道打下了堅實基礎。
繪本是借助文字和圖畫進行故事敘述,它不僅是在講述一個故事,故事中還蘊含著深刻的內(nèi)涵和哲理。在閱讀教學活動中,部分教師往往更加注重對文字閱讀的引導,忽視了對圖畫的關注,閱讀故事的內(nèi)涵停留在表面,嚴重影響了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和對主旨的把握。教材中的圖畫能反映一定的內(nèi)涵,圖畫中的細節(jié)更能凸顯故事的主旨。教師要以教材中的圖畫為中心,引導學生認真感知圖畫內(nèi)容,從而建立起閱讀認知體系,為文字閱讀的順利進行做好鋪墊。
如在學習《郵票齒孔的故事》時,教學伊始,教師讓學生觀看教材中的圖畫,并思考:“假如你是本文的作者,你會敘寫一件什么事?”學生盡情想象。當學生思維被激活后,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文字內(nèi)容。通過觀看圖畫并閱讀文字,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有了整體感知。為了幫助學生厘清文本內(nèi)容,教師讓學生再次觀看圖畫,并根據(jù)記敘文六要素提出問題:“事件發(fā)生在什么時候?地點在哪里?主要人物有哪些?事件的起因是什么?經(jīng)過是什么樣的?結(jié)果又如何?”學生第一次觀看圖畫,對故事內(nèi)容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感知,接著教師讓學生閱讀文字,故事在學生腦海中的印象更深了,再次觀看圖片,學生幾乎能復述出課文內(nèi)容。對圖畫內(nèi)涵的解讀,讓學生更迅速、更準確地把握了故事內(nèi)容和主旨。
注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他們的道德品質(zhì)和審美修養(yǎng),這是新課改對小學語文教學的要求。傳統(tǒng)閱讀教學,教師給出文字,讓學生一邊閱讀一邊尋找勾畫關鍵句子、中心句。這樣的教學方式對學生學習能力要求極高。小學生已然具備一定的認知能力和學習能力,但缺乏閱讀意識和分析能力,他們只知道文本內(nèi)容很美,但無法說出美在何處。這樣的閱讀學習必然是無效的。教材中的圖畫將人物形象、自然風景直觀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迎合了學生的思維解讀。教師要組織學生結(jié)合教材文字內(nèi)容,對圖畫開展賞讀。賞讀方法多種多樣,如個讀、合作朗讀、情境朗讀、齊讀等。教師要充分利用小學生愛表現(xiàn)的特點,對賞讀方法進行篩選。在賞讀時,具體讓學生選擇哪些方法,教師需要給出合理化建議。
如學習《她是我的朋友》時,教師由“獻血”這個話題導入,吸引學生注意力,接著為學生講述小男孩阮恒的故事。學生聽得非常認真。聽完后,很多學生都覺得阮恒是一個好人。為了讓學生更進一步感知人物形象,教師在文本圖片的基礎上,增加幾幅圖,并借助多媒體展示出來。在展示圖片的同時,教師示范朗讀課文。學生的情感進一步深化。接著教師選出文中描寫阮恒表現(xiàn)的句子,投放到大屏幕上,讓學生進行朗讀。學生一邊看著圖畫一邊朗讀,更能夠感受人物心理和情感。學生都非常敬佩阮恒的愛心和勇氣。在情境中朗讀,學生的情感體驗得到升華。
情境朗讀有利于學生理解文本內(nèi)容,啟發(fā)學生領悟情感,給學生帶來全新感受。教師可以利用現(xiàn)代技術(shù)手段,在多媒體上投放教材中的圖畫,同時展示文字。這樣學生一邊欣賞圖畫美,一邊朗讀文字,情感自然被激活。
在課堂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根據(jù)學生認知實際,設計一些實踐活動。閱讀教學有不同的維度要求,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認知能力也存在差異。如果教師設計的訓練活動過于單一,學生閱讀積極性自然不高。教師要注意閱讀設計的趣味性、層次性、實踐性,尤其要借助教材中的圖畫資源開展訓練。小學生的表達欲望強烈,選擇貼近學生生活、學習的內(nèi)容作為訓練材料才能點燃學生的表達熱情。繪本中具有豐富的教學資源,教師必須把握繪本中的細節(jié),以此為軸心開展訓練活動[1]。
如在學習《中彩那天》時,為讓學生對文本有深入了解,教師讓學生先觀察教材中的插圖,接著進行自主閱讀。細心的學生發(fā)現(xiàn)圖片中人物的神情都是喜悅的,唯獨開車男子的表情很嚴肅,很是疑惑。閱讀文本后,學生找到了答案。接著教師設計一個問題:你認為爸爸會做出什么樣的決定,請你揣測一下他當時的心理。學生被這個思考題深深吸引,一邊觀看圖畫一邊進行思考。然后教師讓學生進行口頭表述。通過圖畫進行拓展性訓練,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和表達能力得到提升。
利用繪本創(chuàng)編故事是語文教學的現(xiàn)實需要,教師可以豐富訓練形式,將故事創(chuàng)編與故事表演相結(jié)合,最大限度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為學生思維品質(zhì)的深化提供平臺。
小學階段,激活學生的閱讀興趣是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借助繪本開展識字教學,讓學生輕松掌握字詞,夯實閱讀教學認知,為閱讀教學的順利開展做好鋪墊。此外,教師還要利用繪本的直觀性、綜合性特點,解讀繪本內(nèi)涵,鎖定閱讀教學主旨和情感。通過對教材中繪本資源的深度挖掘,激活學生探究知識熱情,促使學生積極主動閱讀,調(diào)動他們的多向思維。
[1] 李超.挖掘繪本資源 提高語言表達——繪本閱讀中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實踐研究[J].基礎教育參考,2016,(19):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