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婷
(江蘇省泰興市鼓樓小學,江蘇泰興 225400)
“泰微課”的基本特點是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界限,對知識點進行細化、形象化、透徹化,運用短短幾分鐘的微課程,對知識點進行隨時隨地的針對性更強的傳遞,短小精悍,豐富多彩,形式各異,更適合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成長在信息時代的小學生。讀、說、聽、寫是實現培養(yǎng)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目標的重要途徑,以“泰微課”的形式,輔助小學語文教學,“微”聽、“微”說、“微”讀、“微”寫,為學生們搭建一個張揚個性、自由發(fā)展的學習平臺,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云”端飛揚。
聽,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種重要方法,也是培養(yǎng)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然而長期以來在課堂教學中卻常常被忽略。泰微課之所以受到師生的歡迎,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這種教學模式打破了“課堂”教學的時空界限,讓在“聽”中學成為可能。特別是小學古詩文教學,更需要“聽”,語音、語調、語感都可以在“聽”的過程中獲知。
比如,教學《如夢令》這首詞,要想讓學生熟悉和掌握其中的韻律和節(jié)奏,聽是打開語感的一把金鑰匙。古詩文高度凝練,單從字面上解讀,對小學生而言有很大的難度,而古詩文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聲韻和諧、節(jié)奏感強,引導學生從字音和節(jié)奏入手,再由音及意、由韻到情,不失為一條捷徑。但小學生認知能力相對較弱,又有課堂教學的時空限制,很難安排更多的時間讓他們去聽,而采用泰微課的形式,就能有效解決這個矛盾。制作一個三分鐘到五分鐘的音頻,聲情并茂地朗誦,再配上優(yōu)美的音樂,讓學生在上學的路上、在睡覺前,甚至是上廁所的時間,都可以隨時隨地去聽,隨時隨地去感受宋詞的韻律美。由耳入心,同頻共振,這首詞的魅力就會慢慢浸潤學生們幼小純凈的內心。這種方法,不僅彌補了課堂教學時間和空間的不足,更重要的是為學生們打開了一扇更自由、更自我的學習之門。
以泰微課的形式,培養(yǎng)小學生聽的能力,通過辨別語音來理解語義,通過節(jié)奏韻律來理解其中情感,讓他們學會用聽去辨別和感受世界,是小學語文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學內容[1]。
說,也就是口頭表達能力是語文教學的主要訴求之一,引導孩子們正確使用語言,有效組織語言來表達情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在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師是“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主角,都是教師在“說”,沒有時間和機會讓學生“說”。泰微課的出現,為實現翻轉課堂提供了更多可能,也為鍛煉小學生“說”的能力提供了更多機會。
比如,在教學《草原》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認識和感受草原,可以以泰微課的形式,制作一個草原的風光片,用美麗的畫面、音樂以及聲情并茂的課文朗讀,把草原之美用五分鐘時間呈獻給學生們,先讓他們去看草原之美,去聽草原之美,去感受草原之美,縮短他們與草原之間的距離感,然后拋出問題,“你去過草原嗎?去過的話給同學們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好嗎?”“你的家鄉(xiāng)在哪里?你的家鄉(xiāng)是不是也很美?給大家做一次導游怎么樣?”通過泰微課的鋪墊,讓學生在課前對草原已經有所感知,然后帶著問題進入課堂,在教師引導下說出自己對草原不一樣的理解和感受,說出自己對家鄉(xiāng)的情感。這種說就不再是強人所難的說,而是一種發(fā)自內心的說,組織和運用語言變得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把具有共性的認知過程留在課外,用泰微課形式予以傳遞,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為小學語文教學目標的實現拓寬了途徑;而把具有個性化的認知留到課堂上,讓學生自由發(fā)揮、自由碰撞,通過“說”來體驗語境,鍛煉口頭表達能力,語言運用能力自然水漲船高。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睆慕虒W角度來理解這句話,那就是閱讀對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至關重要,也從另一個層面闡明了積累之于語文的重要意義。閱讀是非常個性化的行為,泰微課為學生們打開了一扇通往更廣闊閱讀空間的大門。
《海倫?凱勒》是一篇非常勵志的課文,但小學生們往往沒有可供借鑒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僅憑這幾百個漢字很難深入理解海倫?凱勒的不幸和艱難,對海倫?凱勒的奮斗精神也很難產生共鳴。這就需要對文本內容和內涵進行有效的拓展,讓學生們在更豐富的信息里邊尋找情感的爆發(fā)點。為此,在基本教學完成之后,可以為學生“加餐”,運用泰微課形式,為學生們推薦《沖出黑暗》《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書籍,讓他們了解更多海倫?凱勒的故事;把古今中外更多身殘志堅的典型人物和故事制成“微課”,比如貝多芬、司馬遷、凡?高、張海迪、霍金……讓他們在更廣闊的視野中去體會這些人不屈不撓的精神,去走進這些人物的內心,這樣就會產生共鳴,就會激發(fā)感悟,審美能力自然也會隨著認知水平和感悟能力的提高慢慢積累和提高。
通過泰微課的形式,課外閱讀會讓小學生在對文本的感受中獲得知識和對文字的認知,享受到語言之趣、語言之美、語言之情,在閱讀量的積累中慢慢培養(yǎng)和提高對文字的審美能力。
對于小學生而言,寫作文往往是令人頭疼的事情。這種情況的出現,一是由于小孩子沒有豐富的生活和情感體驗,思維能力不足造成的;二是寫得少、不會寫,缺乏寫作的鍛煉。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就是給學生一個題目,一味讓他們去寫,這種孤立的作文教學只會讓學生厭倦。
比如,教學五年級上《習作3》,目的在于讓學生學會狀物寫法,培養(yǎng)他們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情感,鍛煉思維和寫作能力。按照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先是組織學生走進大自然,去觀察和實踐,然后開始寫作。但如果按照泰微課的教學模式,就能有效實現課堂的翻轉。因為每一個小學生都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生命個體,他們有著不一樣的興趣、需要、能力和情感,只有充分尊重他們的個性,激發(fā)和挖掘他們的個性力量,才有可能寫出真正的好作文。泰微課的教學模式為實現這種目標提供了更多路徑和更廣泛的個性體驗。按照泰微課的形式,把更多關于秋天之美的范文,以視頻、音頻、文字、朗誦等多種藝術形式呈現給學生們,讓他們先對秋天有了感覺,然后才是去大自然中體驗,最后才是有感而發(fā),下筆成章,這才是正常和有效的思維邏輯。
通過泰微課教學模式的介入,給了學生更多啟發(fā)和體驗的機會,給了學生更多欣賞美文、美句的時間,引導孩子們從“要我寫”變成了“我要寫”。這種寫是有感而發(fā)、是自由暢想,因而增強和提高了“寫”的效果。
總之,泰微課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有機結合,把聽、說、讀、寫都放在“云”端來進行,更適合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對有效培養(yǎng)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很有幫助,給了學生們更廣闊的張揚個性、自由學習的時空,讓語文學習變得更主動、更自我,因而更快樂、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