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衛(wèi)花
(江蘇省啟東市長江小學,江蘇南通 226200)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閱讀教學需要注重對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文本感知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鑒于此,語文教師在組織閱讀課堂教學活動過程,需要運用讀寫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在閱讀和寫作兩方面得到有效的鍛煉,從而促進讀寫能力的不斷提升與發(fā)展。實踐證明,通過讀寫結合的閱讀教學形式,能夠有效地歷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從而在這個過程中促進他們語用能力的整體提升[1]。
通過對單元文本編排的分析我們可發(fā)現(xiàn),編者在選擇文本內(nèi)容的時候,考慮到了很多方面的因素,同時基于不同的層面和價值維度,確保每篇文章都具有自己的特殊教育價值。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每個單元,即使主題相同,但不同文章的主題價值不同,每篇文章都有自身的存在意義。如此,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課文學習的過程中,就可以帶領學生圍繞文章主題,深入分析文本內(nèi)容,并引導學生與文本展開深入對話,使得學生能夠深層次了解文章主旨,從而全面把握文本主題,把握文本內(nèi)涵,提升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
以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四篇課文為例,如《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這篇課文中,描述了肖邦不同于他人的愛國方式。文章第3~5自然段,詳細描寫了肖邦通過歌曲創(chuàng)作的愛國方式。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反復揣摩這幾個段落,了解文本內(nèi)涵,把握言外之意,體會文章主題。同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模仿文中的描寫方式進行小練筆,以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教師帶領學生解讀文本,挖掘文本中隱藏的深意,讓學生全面把握文本的寫作方法,并將之運用到自己的實踐練筆中,促進閱讀與寫作能力的提升。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都是通過精挑細選的,獨具價值,立意頗高[2]。在進行教材編著過程中充分考慮到了文本之間的差異性,并且以單元的形式,整合主題相同的文本,為廣大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文本的系統(tǒng)性學習,以及實現(xiàn)閱讀與寫作的結合,提供了便利。
例如,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四篇課文的主題都是愛國,彰顯的是愛國主義情懷,但不同的文章,所采用的表現(xiàn)手法不同。如《鄭成功》這篇文章的作者,采用了比較特殊的寫作手法:運用大量筆墨描寫了鄭家軍嚴肅的軍容。在組織課堂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側重對文本這一特殊描寫方法的分析,通過場面的感知,領悟這種寫法的作用,從而將之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
在進行課文編排的時候,編者充分考慮了文本的教學價值,并且基于單元整體目標,對文章進行刷選,不同的課文,其教育價值不同。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過程,應該注重對不同文本教育價值的挖掘,并借此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語文課本上的文章都屬于經(jīng)典之作,主要是因為文章的語言運用非常巧妙。為此,在組織閱讀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讀寫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與文本展開對話,從初步感知文本,到全面把握文本內(nèi)涵和文中遣詞造句藝術,為學生寫作練筆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礎。
例如,在《金蟬脫殼》這篇課文中,教師可以圍繞“金蟬脫殼”過程的描寫語言,引導學生展開經(jīng)典段落的賞析,指導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播放一段蝴蝶破繭的視頻,要求學生仔細觀看,并且寫出自己的觀后感,完成小練筆任務。
高年級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因而在進行文本閱讀過程中,能夠得出自己的理解。教師發(fā)揮引導作用,指引學生通過對比分析等方式,感知文本,體會作者融入在文本中的情感,從而全面把握文本內(nèi)容。
例如,在《滴水穿石的啟示》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教師首先可以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這篇課文的內(nèi)容,把握中心論點;其次,引導學生分析文中的三個論證;最后,引導學生借助對比分析以及反面論證的方式,對中心論點進行總結和升華。之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幾個問題:“如果作者只選用一兩位名人的事例進行論證,效果會是一樣的嗎?作者為何要選用雨水這一反面事例展開論證?”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開始展開積極地思考,以感知作者結構設置以及語言運用藝術?;诖耍處熆梢砸髮W生圍繞“良好習慣對于學習的影響”這一主題,展開寫作練習,以強化知識方法運用能力。
上述教學案例中,教師通過層層遞進的方式,引導學生從初步閱讀課文,到把握文本結構設置方法,再到具體實踐,使得學生的學習效果不斷提升,為讀寫能力的發(fā)展奠定良好基礎。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都具有獨特的教育價值。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過程,難以在短時間內(nèi)完全挖掘出文本的教育價值。如此,就要求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基于文本內(nèi)容,對教育價值點進行有效的甄選,讓學生能夠接受最有教育意義的內(nèi)容,使得學生的閱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寫作能力等,能夠大幅度提升。
例如,在《三亞落日》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教師應該明確這篇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把握這篇文章清新的語言特色、直白的寫作方法。然后引導學生針對文中的語言表達特點展開分析,借助反復閱讀、仔細揣摩、對比分析等方式,把握文中的語言文字運用藝術,讓學生積累一些優(yōu)美的語言表達形式。教師也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播放一段海上日出的視頻,讓學生仔細觀察,并以日記的形式,寫出自己所觀察到的日出過程(可以模仿《三亞日出》這篇課文的寫作方法)。通過實踐練筆的方式,強化觀察體驗,同時掌握在課堂上學習到的寫作方法,促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積累方法,強化能力。
葉圣陶老先生曾言,語文教材對于學生而言,就是個學習的例子。如此就意味著,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將課文當作范本,并將在課文中學到的寫作技巧,運用到日常的寫作實踐活動中。鑒于此,小學語文教師在組織閱讀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該全面分析文本的寫作方法,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展開寫作實踐,促進學生寫作水平的提升。
例如,在《我和祖父的園子》這篇課文中,作者描寫自己快樂的童年時,用到了“愿意……就……”“一會兒……一會兒……”等句式。這些特殊句式的運用,讓人讀來仿佛看到了自己童年時期無憂無慮的生活,有些學生甚至覺得自己此時正在和童年時期的作者一起玩耍?;诖耍處熆梢砸龑W生運用文中的特殊句式,描寫一下自己的童年時光。
總之,小學語文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該重視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則需要采取讀寫結合方式,組織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進行寫作實踐,從而實現(xiàn)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的全面提升。
[1]李娜.小學高段語文“讀寫結合”的教學案例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6.
[2]歐雯.小學語文教學讀寫結合策略探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