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香芝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和平小學,福建南平 353400)
宋人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明人陳獻章說: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梢娕囵B(yǎng)學生質疑能力,應該是讀書學習的重要目標追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以文本為依托,展開多種形式的質疑活動,勢必能夠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對全面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質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小學語文預習任務設計時,教師常常注重字詞的學習,這樣的預習往往與文本內涵有較大距離,學生獲得的學習認知屬于純粹的語用內容。如果教師在預習階段布設質疑任務,讓學生在初步閱讀感知中對文本展開質疑,勢必能夠成功啟動學生多向思維,引發(fā)學生展開深度閱讀討論。雖然學生閱讀不會有太多深度挖掘,但學生自主閱讀意識已經覺醒,其閱讀品質也有一定保障,這樣的質疑必定會帶來更為豐富的學習契機[1]。
比如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將心比心》,在預習時,教師給出具體的學習任務:自主閱讀文本,借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在基本理解文本基礎上提出三個質疑問題,這些問題要有思考性。學生進入預習學習,并對質疑問題進行多重篩選。課堂展示時,教師將學生質疑問題進行集中處理,得到了質疑集錦,為課堂研究學習提供重要資源。如:課文為什么以《將心比心》作為題目呢?我們從文本兩件事中明白了一個什么道理呢?課文中哪些地方讓人感動?我們生活中也會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我們該如何處置呢?
從學生質疑集錦情況可以看出,學生主動學習思維已經成功啟動,通過對文本的深度解讀,形成了這些質疑問題,這說明教師預習布設是非常成功的。學生從不同視角展開思維探究,其學習呈現(xiàn)主動性、高效性,為課堂教學做好堅實鋪墊。
文本課題是學生最先接觸的信息內容,也是文本學習的重要思維突破點。小學教材文本大多屬于經典文段,文本題目往往是寫作線索、表達主題的集中體現(xiàn)。在具體學習時,教師引導學生從課題開始閱讀探究,自然能夠引發(fā)學生主動學習思維。以文本題目展開質疑時,不僅能夠為教師引導閱讀提供線索,也可以成功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學習《花的勇氣》時,教師先讓學生自主閱讀文本,然后發(fā)動學生對課文題目進行質疑性解讀:在我們的認知中,花是嬌嫩的,經不住風吹雨打,在這篇課文中,作者看到的花卻有巨大的勇氣。圍繞題目設計一個思考問題,不僅要切實引導讀者展開定向性思考,還要在問題中有一定的提示和啟迪。學生聽說要設計這樣一個問題,都顯得有些為難,紛紛展開討論。經過一番熱議,問題源源不斷涌現(xiàn)出來:維也納的四月是寒冷的,但這里是音樂之都,這里的花朵也不甘寂寞的,從哪里可以看出這一點呢?冷雨中的小花勇敢地綻放了,這壯觀的場景給作者帶來了心靈的震撼,這種震撼讓作者明白了什么呢?
學生的質疑是有價值的,問題本身有鮮明的提示,引發(fā)讀者展開深度思考。小學生思維比較直接,能夠設計出這樣有一定意義的問題,這本身就是一種勝利。教師給出了一些啟迪,學生真正產生了體悟,并將這種感悟融入問題設計之中,這當然是非常好的學習體驗。
在文本閱讀賞析階段,教師發(fā)動學生對經典片段文本展開質疑活動,可以大幅度提升學生思維效率,促使學生展開深入思想研究。小學語文閱讀訓練時,常常是教師提出思考問題,由學生展開討論學習,最終形成學習共識[2]。這樣的操作模式難以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閱讀學習效果也不夠理想。因此,換一換質疑主體,讓學生在賞析階段展開質疑活動,對閱讀問題的探究會更為全面而深刻。
閱讀賞析是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師在閱讀賞析引導時,要從不同視角展開,讓學生學會在深度解析中展開質疑活動,可以激活學生的學習思維,形成重要的學力基礎。如學習《鄉(xiāng)下人家》時,教師這樣引導:找出課文中經典的描寫內容,以質疑的形式展開賞析,從質疑品質上展開討論,看誰能夠給出最有價值的賞析式質疑。課堂展示開始,學生紛紛給出自己的質疑:“鄉(xiāng)下人家,不論什么時候,不論什么季節(jié),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鄉(xiāng)下人家有獨特的迷人景色,而且這些景色具有季節(jié)性,在不同的季節(jié),會有什么不同的景色出現(xiàn)呢?“青、紅的瓜,碧綠的藤和葉,構成了一道別有風趣的裝飾,比那高樓門前蹲著一對石獅子或是豎著兩根大旗桿,可愛多了?!边@里運用了對比的修辭方法,作者為什么要這樣設計呢?
教師發(fā)動學生以質疑形式展示賞析成果,這是比較有創(chuàng)意的設計。從學生表現(xiàn)可以看出,教師的設計是非常適合的,學生學習思維順利啟動,而且呈現(xiàn)深刻性。作為農村孩子,對鄉(xiāng)下人家描寫的場景非常熟悉,進行這樣的質疑性賞析,其操作價值更高。
文本學習結束后,一般由教師做出小結,學生學習便告一段落。這樣的教學設計雖然很合乎教學常規(guī),但閱讀學習難言高效。如果在文本學習后,教師能夠發(fā)動學生展開自覺質疑行動,對文本內容、學習方式、學習收獲等內容展開質疑探究,其教學意識是對新課改基本精神的發(fā)揚光大。教學反思一般是針對教師來說,如果也讓學生展開學習反思總結,并以質疑形式展示出來,其操作成效會更為顯著。
教學反思是教師的教學行為,讓學生進行學后反思,這也是一種教學創(chuàng)新嘗試。如學習《魚游到了紙上》之后,教師讓學生回想一下,還有哪些地方不懂,并用質疑的形式展示出來。學生展開自發(fā)討論,很快就給出不少反思性質疑。如:作者是怎樣看出畫魚青年的特別之處的?“忘我的境界”是一種什么樣的境界呢?教師對相關質疑問題進行適當解讀并發(fā)動學生展開集體討論,逐漸達成了學習共性認知。
教師讓學生展開學習反思,這是非常有創(chuàng)新性的教學探究。課文學習結束了,并不代表學生都弄清了所有內容,發(fā)動學生展開質疑活動,不僅是為了查補缺漏,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主動思考的習慣。學生能夠以反思的視角展開學習反思,這對激活學生主動學習探索精神有特殊幫助。
質疑是一種主動學習行為,教師要善于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農村小學有特殊的辦學條件,引導學生學會質疑應該成為閱讀教學的重要創(chuàng)新嘗試。在具體操作時,教師要與時俱進,不斷提升自身專業(yè)水平及豐富課堂調控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要給出具體的要求和引導,幫助學生矯正思維方向,形成價值更高的質疑問題,為語文課堂教學帶來成長契機。小學生直觀思維比較發(fā)達,教師要利用教學方法的調整,給學生以更多的啟迪,幫助學生找到質疑的角度,拓展思維的空間,這樣才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1]程靈英.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yǎng)[J].海峽科學,2015,(07):95-96.
[2]盧小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質疑能力培養(yǎng)實踐點滴[J].陜西教育(教學版),2016,(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