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是近年來教育界持續(xù)關注的一個熱點話題。成長,是生命的規(guī)律,教師的成長,說到底是教育能力的積聚,其中,既包括經驗、學識、素養(yǎng)的提升,又包含內在潛能的發(fā)揮,自身蘇醒。教師成長的基點在哪里?特級教師于漪說:“教育的力量在于教師的成長,而教師成長的根本在于深度的內心覺醒?!?/p>
教師需要“內在覺醒”,如何讓自己的內心真正“覺醒”?無疑,內省是實現(xiàn)教師自我覺醒的重要途徑。內省,顧名思義,就是在內心省察自己的思想、言行有無過失。教師的自省,是教師針對自己的教育教學觀念、付諸實施的狀況及由此生發(fā)的效果進行觀察、分析、判斷和評價的綜合過程,旨在讓教師以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為研究目標,以探索教育規(guī)律,解決實際問題。教師應在自主的內省行為中不斷思索自己的教育過程,修正自己的教育言行,重構自己的教育生活。內省品性的養(yǎng)成,能讓教師的智慧在實踐中滋長,促使他們走上輕松、自由、幸福的專業(yè)發(fā)展之路。內省,應具備如下四個特質:
內省,絕不會空穴來風,無中生有,它是基于現(xiàn)實的教育教學的客觀存在,進行必要的反觀與探問,最終解決問題。以下是一位教師的內省文字:
學生作文中錯別字連連,很是棘手。而比之更棘手的是:我勤快地給學生一一找出了這些錯別字,用紅筆標注,苦口婆心地告訴他們如何改正,學生表現(xiàn)出的卻是漫不經心。第二次作文,同樣的錯別字仍然出現(xiàn)。又一次作文批改,我沒有給學生改出一個錯別字,而是花了很多心思數(shù)了數(shù)作文中錯別字的個數(shù),在結尾寫上譬如:“文中有四個錯別字,老師相信你有這個能力找出并改正。加油孩子!”
課后,熱熱鬧鬧的場景出現(xiàn)了:學生們紛紛舉著作文本沖到我辦公室,嘴里還直念叨:“老師,我找出來啦,我找出來啦!”其中不乏幾個還拿著《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
在教學中,教師的“惰”和學生的“勤”是對應的,“懶”要“懶”得得法,要“有所為而有所不為”。以本案例為例,以前教師總會一個個找出錯別字來讓學生訂正,學生的印象永遠不會深刻,因為那是老師“要我改的”。然而現(xiàn)在老師功課做在前頭——只數(shù)錯別字個數(shù),要學生自己去找去改,雖說煞費周折,但學生“找”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他們辛勤而主動的腦力勞動的過程,對“耗盡心血”找出的錯別字,學生是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另外,這樣的做法還賦予了學生別樣的自信:既然我有能力改出錯別字來,那我也一定有能力少寫甚至不寫錯別字,省得以后花這么多時間去找了。如此一來,學生收獲的不僅有自覺、自信,更多的是文字的規(guī)范。
以上案例,不論是教學過程的描述,還是教師應對的策略,都完全立足于現(xiàn)實的教育教學本身,完全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出發(fā)點。其過程是外顯的,思維是內隱的,在現(xiàn)實問題的驅動下,教師的教學預設發(fā)生改變,且收到了效果。
教育,不可能一成不變,“教,然后知困”是教師發(fā)展的必經路,只有不斷地審視自我、懷疑自我、否定自我,才能不斷地超越自我、突破自我,最終達到完善自我的目的。以下是個典型的例證:
“現(xiàn)在的學生真是難教,剛剛講過做過的題目,沒隔幾天再做,又錯了!這樣的學生叫我怎么教?”路過教師辦公室,聽到幾位數(shù)學老師在大倒教學“苦水”?!爸v過的內容,檢測時還錯”,這樣的現(xiàn)象在日常教學中司空見慣。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有因為老師反復講授,個別學生反感麻木,聽課效率低下導致;有原本知識就沒有理解透徹,但因為老師多次講過,不好意思再請教導致;更有因基礎差,從頭到尾就沒有聽懂的。
由此看來,責任不全在學生,教師更責無旁貸。有些時候,教師講過不一定代表教師講清,學生聽過不一定說明學生聽明。學生有其自身的差異,其中包括理解力、注意力、反應力、記憶力、想象力等,并非所有的學生都是老師一講就懂,也并非當場檢測的試題所有學生都能牢記于心。有些學科的學習,譬如語文的自主理解,一定要建立在學生主觀認同、深度共鳴的基礎上,才能牢記于心,這一點,不是所有老師都能關注到的。
同時,教師的“講過”中的“過”也可能是問題的根源之一,因為教師的重復“講”,導致了學生情緒的抵觸反感,所謂“過”猶不及。心理學認為:大腦受到的刺激過多、過強、過久,往往會引起人的不耐煩感。另外,學生涉獵知識也是有取舍的。老師的“講”如果沒有藝術,沒有磁力,不是學生內心真實需要的,他們也會主動排斥,至少不會充分吸納。因此,教師也要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改進今后的教學方法,適時實施因材施教,這才是提高教學效率的良策。
如上,教師只有真正擁有了內省自覺,才會自主地剖析自身的課堂教學,進而迸發(fā)教育的智慧火花。教師只有清醒地與自我意識進行深度對話,才能提振自己的精氣神,重新認識教育過程,蘊積更多的智慧和勇氣,逾越現(xiàn)實的藩籬,邁向更廣闊的天地。
教師的內省是致力于解決實際問題的教育行動研究,其突出的特點就是實踐的關注,這就決定了教師應自覺地將“我能怎么做”作為研究的終極目標,不斷反躬自省。內省其本身具有極強的個體意識,是自主自愿的教育活動,并最終形成個性化的思想和行為。以下是筆者參加了一次專題培訓后的思考片段:
我愈發(fā)覺得這次培訓真的是我一生中彌足珍貴的一次洗禮,第一次明白撰寫和實踐個人使命宣言的重要;忽然醒悟到這么長久以來,自己亂糟糟的生活其實不僅僅是置身第三象限內,總是尋找令人麻木的借口,糟糕的是我已經有很久沒有給自己的人生做一下計劃,過分的隨遇而安,就像溫水煮青蛙,不知不覺中丟掉了自己,帶上計劃上路,做好時間管理,我真的需要一種要事第一的狀態(tài),來提高我們生活工作的質量和效能,而我竟然在如此漫長的時間里丟掉了一個我多年前曾經養(yǎng)成的好習慣——規(guī)劃。
教師,為誰而成長?當我們面對教育的困境,面對真實的需要時,答案就不言而喻了。教師只有清醒地與自我意識進行深度對話,自己喚醒自己的時候,才會觸及塵封的教育心靈,才會激活教師自救的意念和勇氣。
教師的成長,主要依托于經驗,經驗的取得,繞不過自省。要想適應當下復雜多變的教育環(huán)境,教師只有充分地意識到自己固有經驗的局限,自覺地不間斷地對教育過程進行適時回眸和經驗提取,其專業(yè)發(fā)展才能贏得更多的自主權。以下是筆者一篇作文教學案例《作文原可這般批》解讀,在期刊發(fā)表后引起了較大反響:
一直以來,我只知道孩子對作文等第的高低很在乎,至于批語,他們愿則“瀏覽”,不愿甚至“棄置不顧”,這也成了我心頭的傷痛。如今,我卻意外地發(fā)現(xiàn)僅僅多加的一個符號,在孩子眼中卻形成了特殊的概念,產生了別樣的心情,這確實讓我始料未及。
于是,每次批改作文,我都想著法子在“表情圖”“動作圖”上做文章。當孩子作文特別優(yōu)秀時,我會在文后添上一個“豎起的大拇指”,以示向他學習;當孩子作文馬虎,字跡潦草時,我送給他的是“愁眉苦臉”,旁邊附加一個小問號;當孩子作文小有起色時,我會“熱烈鼓掌”,向他表示祝賀……最有意思的莫過于那次一個孩子寫了作文草稿,他自己覺得不滿意,連改了三次,結果草稿本上沒有等級沒有評語,出現(xiàn)三個“表情圖”,最后一個是“燦爛的微笑”,孩子也笑了。
批改學生的作文,原來是件枯燥乏味的事情,而今我總是變著法子來批,情趣別有一番。學生也在一個個“別具特色”的小圖形中品味著各樣感覺——也許是進步后的肯定,也許是成功后的提醒,也許是不足時的鞭策……這種體驗,久而久之,就轉化為了動力。
只有當教師意識到成長是內在的必然需求時,才會銳意行動,主動改變,努力超越過去的自我。如何促成教師內省意志品質的形成并鞏固,一可通過外部的推力,即學校通過制度保障、過程約束、氛圍推動等,引導教師不斷內省,修正自我;二是依靠自我意識的省悟力,能自覺辨析從事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得失成敗。筆者以為,人的成長大都經由一個受約束到自為的過程,對于大多數(shù)教師而言,可由表及里,制度先行,引導為先,當外部強化達到一定程度,教師能體味到由不斷自省帶來的研究能力提升,教學效果凸顯時,自省成為教師自覺行為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了。在這一過程中,作為學校和個體,應充分重視教師內省形成的兩條路徑:
第一,內省需要教研機制的恒溫孵化。對教育教學現(xiàn)場進行診斷和剖析是教研活動最主要的環(huán)節(jié),而它正是教師內省的動力源。建立教研機制應做到規(guī)范和深入并行,通過創(chuàng)設濃郁和諧的教研氛圍,杜絕研討活動的泛化,憑依團體研究,開展教學行為的過程剖析,給出共同關注的研究性話題,進行批判性反思,開展小組成員間的觀點撞擊,從而不斷積累和重組經驗,為教師個性思考供給動能,形成行之有效的教研文化。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團隊之間要通力協(xié)作,借助名師引領、課題指路、學術沙龍、專題研討、新老結對等,匯織出一張縱橫交錯的教研大網(wǎng),使研究始終處于“孵化的恒溫場”。第二,內省需要開闊視域的精耕細作。內省的言語形式非常靈活,一般以敘述為主,主要形式有札記、隨筆等。比起運用抽象艱澀的概念來論證闡述教育觀點,這種言語形式更貼合教師的需要,教師更樂意為之。然而,內省更需要教師用眼去觀察,視野應開闊,聚點要集中,用機敏來捕捉那些無意,于平常中見不平常,用理智去評價那些是非,化矛盾于無痕;內省同樣需要教師用筆去耕耘,咀嚼教育的細枝末節(jié),研究課堂的日新月異,發(fā)現(xiàn)學生的點滴進步,既可以是對“失”的反省,也可以是對“得”的提煉,與課堂再遇,與書本再遇,與學生再遇,與心靈再遇,直至心境一馬平川,教育游刃有余。
“內省,讓我學會了尋找真實的自我,享受著沐浴成長的愉悅。在教育的忙碌與重疊中,我不曾迷失,也不會迷茫,因為,我經常把自己喚醒……”這是一位老師教育博客中的一段真實獨白。我用它作為結束語,并且希冀它喚醒更多的教師,在專業(yè)發(fā)展之路上,用“內省”這把“神器”,去擺脫固有的自我,挖掘精彩的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