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仰華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應該按照學生的身心發(fā)展以及本身學科學習的特點,根據(jù)學生的個體不同和差異的學習需求,保護學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調動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和進取心,倡導學生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如何確定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設計評價方式,這些都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養(yǎng)成。”這是我們課程改革的目標和任務之一。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實現(xiàn)這一目標呢?基于這種理念,本人做了大膽的嘗試:有選擇地放手讓學生上臺講語文課,學會自主學習。
一、理論依據(jù)
“自主學習”是與傳統(tǒng)的被動的接受式學習相對應的一種學生方式。它是在教師科學的引導下,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學生自主的探索、分析、實踐、創(chuàng)造等多種方式實現(xiàn)學習的目標,以此提高語文素養(yǎng)。
自主學生是通過確定學生主體地位為出發(fā)點,重在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動機,注重學生的主動性和實踐性,使學生能夠有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形成老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互動的學習氛圍。當然,我們只是倡導學習要學會自主學習的方式,而不是完全否定過去的那種“過于強調接受式學習”的學習方式。
二、自主學習的必要條件
現(xiàn)代教育心理學家認為,學生如果要做的自主學習,需要具備以下三個條件:一是學生的心理要達到一定的高水平,二是學生要自己有內在的學生動機,三是學生要有相應的學習策略。
第一、自主學習必須是學生的心理要達到一定的高水平,自己“能學”。學生的自主學習主要依靠自我意識的發(fā)展。通常情況下,學生上初中以后,學生的自我意識有了明顯的提高,學習的目的性和獨立性逐漸增強,學習的自我評價、自我監(jiān)控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們已經掌握了一些學習策略,在課堂外,學生能夠自覺的安排學習活動:因為這個時期學生的可塑性最強,所以這個階段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生的黃金時期。
第二,自主學習要自己有內在的學生動機,自己“想學”。影響自主學習相關的學習動機主要有自我意識、目標意識、內驅動力、興趣愛好、價值意識等。這其中的興趣愛好又是對自主學習影響最明顯的,學生對哪門學科的學習興趣越濃厚,他的學習主動性和自己性就越強。
第三,自主學生是學生要有相應的學習策略,自己“會學”。學習策略分兩種,一種是普通的學習策略,它可以適用于每一門學科的學習,比如確定學習目標、設定學習計劃、規(guī)劃學習時間、制定學習內容、調整學習情緒、評測學習結果等;另一種是具體的學習策略,它適用于某些具體的學習內容,比如對預習設置疑問、明確三維目標、概括筆記歸納、鞏固復習訓練等。自主學習就是同時使用這兩種學習策略。實驗證明,能運用這些學習策略的學生,他的發(fā)展能力要好于自主性差的學生。
三、嘗試的過程
本人從自讀課文入手,讓學生們自己上講臺講語文課,我在所教的一個班向學生提議:師生交換角色,讓你們充當“小老師”講臺講課,講解《行道樹》和《第一次真好》這兩篇文章。要求講課的同學提前準備,與同學之間合作研究,探討“講課”方案,自行設計問題。當場就得到了同學們的積極相應,同學們報名非常積極。我從中挑選了上我課表現(xiàn)比較好的兩名同學——語文科代表和學習班長。
第二天上課,還沒等我進入班級,我的語文課代表早已經站在講臺上了,看到我的到來,他宣布“上課”,我只好到他的座位當起了學生?!巴瑢W們,本節(jié)課由我來上,我們來學習《行道樹》一課,請大家翻開課本?!辈⒃诤诎迳厦鎸懴铝苏n題?!澳奈煌瑢W知道什么是‘行道樹嗎?它有哪些特點?”一個提問正式導入本節(jié)課學習的內容。在課堂上,同學們紛紛舉手回答問題和質疑提問。我在學生當中可以明顯的感覺到課堂的氣氛活躍了起來,讓我懸著的心放了下來。使我感到更加意外的是,在討論課文疑難問題時,有名同學提出:“為什么說‘神圣的事業(yè)是痛苦的,但是也只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課代表問了同學兩遍沒有人舉手,于是他指向說:“讓我們有請這位同學來回答?!蔽抑缓谜酒饋?,以學生的身份來回答這個問題,并且問:“老師,你對我回答滿意嗎?”在同學們熱烈的掌聲中結束了這堂精彩的課。
第二節(jié)課是學習班長講《第一次真好》。他設置了下面的幾個問題:(1)為什么說“生命中的第一次越多,生命也就越多姿多彩”?(2)是不是所有的第一次都值得嘗試?試舉例說明。(3)既然第一次真好,為什么有的人生命中的第一次并不精彩?(4)怎樣才能擁有更多的第一次?你現(xiàn)在最想嘗試的第一次是什么?這些問題一下子打開了大家思維的閘門,活水源源不斷涌來。
通過這種新的上課方式在這兩節(jié)課上的嘗試,使我感到學生們的參與積極性和探究知識的熱情比以前高了,學習語文的興趣非常濃。
四、收獲與反思
讓學生上講臺講語文課,是一種教學方式的改變,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而我的角色也發(fā)生了改變,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宰者、權威者,而是以學生的身份參與課堂活動,在這個過程只是參與者和合作者。學生們在自由、平等、愉悅的課堂氣氛中思維愈發(fā)活躍,從以前的記筆記和被動思考,轉變成了學習的主動者和實踐者。培養(yǎng)了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使得學生敢于發(fā)言、提出質疑、發(fā)表不同的見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信心。由于教與學都是在學生之間展開的,交流中都是平等的,沒有絕對的權威,個人的見解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使得平時一些成績不好的,性格內向的學生也積極的參與進來。學生上臺講語文課,方法新奇而富有挑戰(zhàn)性,既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又滿足了學生的表現(xiàn)欲。聽課的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解決了問題,提高了學生回答問題的欲望;講課的學生在全班師生面前展示了自己的能力,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對學習語文的興趣愈發(fā)濃厚了。
讓學生上臺講語文課,是一種全新的嘗試,在實踐的過程中也會出現(xiàn)一些問題。比如,學生在提問的過程中,有些學生提出的問題和本課關系不大,脫離了教課的范圍;講課的學生也有時對本課的重難點把握不夠到位等。針對這些問題,教師應該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和啟發(fā),把探究問題的學習能力保護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