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海洋 張 瑜
?
新發(fā)展理念指導下大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yǎng)
邢海洋 張 瑜
(武漢生物工程學院體育系,湖北 武漢 430415)
運用新發(fā)展理念思維審視普通高校培養(yǎng)大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命題,在創(chuàng)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fā)展觀指導下對培養(yǎng)大學生終身體育意識提出一些觀點、看法和建議。
新發(fā)展理念;終身體育意識;培養(yǎng)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新時期我國體育工作的三大任務是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建設體育強國,籌辦好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這是今后我國體育工作的總體目標。對于普通高校體育工作來講,要做好學校體育和群眾體育的銜接,除不斷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外,其落腳點應是培養(yǎng)他們的終身體育意識,這是開展全面健身所必需的基礎。如何培養(yǎng)大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一直是廣大體育工作者思考的問題,在新發(fā)展理念的指導下重視這個命題能給我們不一樣的啟發(fā)。
新發(fā)展理念是2015年10月習總書記在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三個五年規(guī)劃的建議》的說明中首次提出,后在中共十九報告中系統(tǒng)闡述的關于發(fā)展的理念,指明了“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的發(fā)展思路、發(fā)展方向和發(fā)展著力點,其內涵是創(chuàng)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fā)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長遠的導向,具有戰(zhàn)略性、綱領性、引領性[1]。
終身體育意識是上世紀80年代從終身教育衍生的一個體育思想,一經提出就得到了體育工作者的一致認同。它是貫穿一生參與體育學習和鍛煉的理性認識過程,體育鍛煉的經?;?、整體化、系統(tǒng)化與科學化是終身體育意識的基本要求。
終身體育意識說到底是體育對于人的發(fā)展問題。新發(fā)展理念是總領全局的有關發(fā)展的科學理念,因此,用她重新審視培養(yǎng)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必有新的認識新的思考和新的舉措。她對大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培養(yǎng)的指導意義在于:樹立創(chuàng)新發(fā)展觀,重塑教學內容體系,創(chuàng)新培養(yǎng)模式,革新教學方法手段,建立練法體系;樹立協調發(fā)展觀,摸清終身體育意識形成規(guī)律,處理好與其他體育工作的關系,有計劃有步驟的安排各項工作;樹立綠色發(fā)展觀,解決培養(yǎng)驅動問題,營造濃厚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是關鍵;樹立開放發(fā)展觀,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培養(yǎng),群策群力制定包括培養(yǎng)方案、教學計劃在內的各類教學文件,開放體育課堂,開放教學評價體系;樹立共享發(fā)展觀,提高站位,學校和社會資源要實現無障礙共享,加強各個層面的交流,讓技術、方法、手段實現共享。
創(chuàng)新發(fā)展注重的是解決發(fā)展動力問題,就終身體育意識培養(yǎng)而言,應從根本上重塑教學內容體系,創(chuàng)新培養(yǎng)模式,革新教學手段與方法,建立練法體系。
3.1.1 重塑學校體育教育內容體系
大學是青春的綜合體,青春必然需要能量的釋放,關鍵是找到合適的渠道和相得益彰的結合點,體育本應是當仁不讓最好的載體,而現實情況卻有些尷尬[2]。從根本上講,學生不討厭體育課,但對體育課的教學內容、方式、手段不感冒[3],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不在一個頻道上,是脫節(jié)的。事實上,我們大多體育目標設定的是合理的,但通過什么樣的教學內容來實現這一目標卻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4],因此,應在廣泛征求包括學生在內的各方意見和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把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統(tǒng)籌考慮,重塑體育教學內容體系,讓學生愛上體育,走進體育課堂,這是終身體育培養(yǎng)的前提和基礎。
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是選項課教學模式,應杜絕因人設課的現象,要根據學生意愿加強師資引進力度,讓學生有的選。另外,務必弄清技術教學與促進身心健康的辯證關系,不要繼續(xù)陷入為技術教學而開設體育課的惡性循環(huán)。
3.1.2 革新教學模式和方法
這是一個老生常談且常談常新的話題,同樣的教材和內容采用不同的教法就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為此,廣大體育工作者進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嘗試,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不少教師存在“一招鮮”現象,一篇教案走天下、課前不備課的現象還普遍存在,不重視課堂設計的還大有人在,說到底,不少人在過渡消費體育的自帶樂趣,未研究教學方法去挖掘體育的內涵,不懂得用發(fā)展的眼光看體育。
體育理論課本應是體育實踐課有益補充,但不少高校的理論課形同虛設,要么不上,要么看幾個體育視頻就算交差,更不談教法研究。對于體育理論課而言,更要研究教法,他是在理論上教會學生健身方法,引導學生養(yǎng)成體育鍛煉習慣的重要陣地。另外,課外體育活動、體育競賽等等都要研究如何安排和設計的問題。
3.1.3 重視學生練法體系建設
在翻閱體育教師的教案等各類文件時會發(fā)現,對于教法教師表述的還是比較完整和詳細的,但少有提到練法的,即使有涉及往往也是一筆帶過。長期以來,我們的站位和思考問題的角度似乎偏了,很少站在學習者的角度思考如何進行體育學習和鍛煉,盡管我們都是從體育院系學習過來的。我們必須弄清楚幾個問題:一是練習方法是不是不用研究,跟著學就行了?二是練習方法是不是就是布置給學生的作業(yè);三是練習到不同的階段肌肉會有怎樣的感覺,各機能器官會有怎樣的反應等等。我們應該站在學習者的角度,好好的進行研究這些問題,形成系統(tǒng),對于學生來說,將會十分受用。
協調發(fā)展注重的是解決發(fā)展不平衡問題,對于終身體育意識培養(yǎng)而言,要摸清終身體育意識形成規(guī)律,處理好與其他體育工作的關系,有計劃有步驟的安排各項工作,最終指向終身體育。
3.2.1 摸清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規(guī)律
終身體育意識起于體育意識,體育意識是在不斷體育參與的基礎上反復快樂的情感體驗刺激下的行為表現,而參與體育鍛煉需要一定的動機喚起,并指向一定目標最終變成行動,因此,動機和目標是喚起人們參加體育活動進行體育鍛煉的內在動力[5]。動機和目標又是如何產生的呢?是因為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的需要[6]及職業(yè)需要等。體育教師務必弄清這些關系,并在實踐中利用現有教材積極引導,用心跟蹤,方有所為。
3.2.2 處理好與其他工作任務的關系
終身體育意識是普通高校體育工作的最終目標,它需要體育工作作為載體。體育教師的工作其實還是十分繁重的,上體育課、指導課外體育活動和體育社團、學校運動隊的訓練工作、各類體育競賽活動的組織工作等等,個別教師還要承擔一定的體育管理工作。不管承擔多少工作,必須要明確的是所有這些工作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促進學生適應能力的提高,最終的指向教會學生練習方法養(yǎng)成習慣形成終身體育意識,因此,要求體育教師要處理好各項工作的關系,不要初心,牢記使命,做好體育引導和服務工作。
3.2.3 有計劃、有步驟的安排各項工作
凡是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yǎng)也是如此,要由簡到繁由易到難有計劃有步驟的安排好各項工作,應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夯實基礎,充分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逐步安排,切不可大躍進,亦不能無為而治,否則,會事與愿違,傷了學生的心,有些東西一旦失去或不會再回來。
綠色發(fā)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就終身體育意識培養(yǎng)而言,一個嚴峻的事實我們必須要正視,那就是學生正在慢慢的遠離體育,究其原因,其中有社會因素,人們對業(yè)余生活的追求不斷多元;有家庭因素,缺乏體育鍛煉的氛圍;有學校因素,重視不夠、投入不夠、隨意刪減體育課時現象不是個案;有教師因素,不樂教、精力不集中、不鉆研教材教法等問題依然存在;也有學生自身的因素,進入大學前未養(yǎng)成鍛煉的習慣,到了大學在缺乏督促的情況下更不愿走進球場走向操場。這些因素反復疊加相互作用就造成了今天嚴峻的局面,如何破解,怎樣解決發(fā)展動力不足的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3.3.1 營造濃厚的體育文化氛圍
德是做人的基礎,智是做事的基礎,而體是做人和做事的基礎[7],必須明確,體育工作不僅是體育部門的事情,學校應該成立由校長牽頭的體育運動委員會并充分調動各種資源,回歸體育本源,抓實抓細,從細微入手,不懈努力,逐步營造濃厚的體育文化氛圍,創(chuàng)造體育育人的良好環(huán)境,這是培養(yǎng)體育意識所需的基本條件[8]。
3.3.2 體育教師是關鍵環(huán)節(jié)
從和大學生的交談中可以發(fā)現,他們不是不喜歡體育課,但對體育課的教學內容、組織方式頗有微詞,認為整節(jié)課就是學習幾個枯燥的動作,還不如我去打會球跳會舞:“無趣的很”。但也有大受歡迎的教師,他們的課堂活躍,到處充滿歡聲笑語,課堂設計嚴謹、教法多樣、教學內容選取得當、語言詼諧幽默,學生都說喜歡這樣的課堂,喜歡這樣的體育教師。因此,體育教師是體育課堂這個主陣地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這就要求體育教師認真鉆研教材,擺脫以動作教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認真鉆研教法、做好課堂設計,讓學生愛上課堂;重視理論課教學,和體育實踐課形成良性互補。
3.3.3 學生是主體
大學生是終身體育意識培養(yǎng)的主體,他們通過長期的體育課堂,對體育有了一定的認知,將體育認知內化為自身的價值體系,并在此基礎上進行體育鍛煉,逐漸形成自己的體育態(tài)度[9],通過不斷的體育鍛煉,形成體育意識。此外,要選擇好適合自身的健身方式和手段,學會制定科學的健身計劃也必不可少,當然,還要掌握預防損傷和處理常見損傷的方法。
開放發(fā)展注重的是解決發(fā)展內外聯動問題,就終身體育意識培養(yǎng)而言,體育意識的培養(yǎng)不是閉環(huán)結構,家庭、學校、社會要共同培養(yǎng),群策群力制定包括培養(yǎng)方案、教學計劃在內的各類教學文件,開放體育課堂,開放教學評價體系。
3.4.1 群策群力制定教學文件
經過調研發(fā)現,少有高校對普通大學生體育培養(yǎng)進行頂層設計;各年級和各項目的教學大綱還比較規(guī)范,其中提及了大學體育的最終目的但基本沒有提及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yǎng)過程;課時設計基本以教案的形式出現,課堂過程和學生的練習方法表述不夠。針對以上情況,體育部門、體育教研室應認真研讀上級部門各類文件,充分調研,認真征求專家包括大學生的意見和建議,群策群力制定各類教學文件,這樣才能避免上下脫節(jié),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效率。
3.4.2 開放教學和指導
體育課堂、課外體育活動及體育競賽等都應是開放的過程,教學指導過程中歡迎學生的互動,歡迎學生提出問題,歡迎學生提出意見和建議,這樣才能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做到以人為本。
3.4.3 重建體育評價體系
必須改變過去學生體育成績一名教師說了算和一次考試定終身的局面,要深入調研征求多方意見重建體育評價體系,細化評價指標。執(zhí)行時可以邀請多位同行參與評價、交叉評價,重視平時評價和綜合評價,重視學生的參與和進步。
共享發(fā)展注重的是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就終身體育意識培養(yǎng)而言,要提高站位,學校和社會資源要實現無障礙共享,加強各個層面的交流,讓技術、方法、手段實現共享。
3.5.1 提高站位,學校和社會要資源共享
不少地方人民群眾找不到練習場所、缺乏必要的技術指導,不知道從何練起,而高校擁有大量體育資源:場地相對充足,體育教師大多是科班出身、指導經驗豐富。因此,要提高站位,統(tǒng)一認識,通過合理錯開鍛煉時間等辦法避免學校場地和技術閑置,讓學校和社會體育資源進行共享,使高校真正服務當地促進群眾體育活動的開展,社會的參與會反哺學校促進大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yǎng)。
3.5.2 加強交流,提高效率
當前不少高校對終身體育意識越發(fā)重視,也出臺了很多新的辦法和舉措。各高校間要加強交流,分享作法,交流經驗,相互促進和提高。體育教師之間更應該加強交流,提高體育教學質量,提高培養(yǎng)效率。
新發(fā)展理念是我國各項事業(yè)發(fā)展的治本之策,對于培養(yǎng)大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體育部門、學校應統(tǒng)籌安排,回歸體育本源,重建教學內容體系,重視體育教師的再培訓再提高,統(tǒng)籌社會學校體育資源實現共享。體育教師要摸清終身體育意識形成規(guī)律,革新教學模式和教法,研究練法構建練習方法體系,改革評價體系,注重課堂設計,引導學生愛上體育。學生是主體,要加強引導,教會他們健身方法、自行制定健身方案、合理安排運動量預防運動損傷。
[1] 編寫組.黨的十九大報告學習輔導百問[M].黨建讀物出版社,2017,10:42-45.
[2] 李麗.從馬斯洛需要理論看大學生體育意識的培養(yǎng)[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4,16(4):67-68.
[3] 魏曉峰.對大學生體育參與意識培養(yǎng)探析[J].東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0(6):105-106.
[4] 李鴻.論全民健身與普通高校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yǎng)[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3,37(2):109-111.
[5] 沈洪鈞.高校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yǎng)和強化[J].中國成人教育,2006(1):124-125.
[6] 李麗.從馬斯洛需要理論看大學生體育意識的培養(yǎng)[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4,16(4):67-68.
[7] 劉毅偉.高校體育改革中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yǎng)[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9,26(2):149-151.
[8] 魏曉峰.對大學生體育參與意識培養(yǎng)探析[J].東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0(6):105.
[9] 牛嚴君,喬玉成.體育認知、體育情感、體育態(tài)度:當代大眾體育意識培養(yǎng)三部曲[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7,25(9):8-9.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ifelong Sports Consciousness Under Guidance of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XING Haiyang, etal.
(Wuhan Institute of Bioengjineering, Wuhan 430415, Hubei, China)
邢海洋(1979—),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