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 張彩嫻
摘要:目的 探討穴位貼敷治療支氣管哮喘及慢性支氣管炎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支氣管哮喘及慢性支氣管炎患者78例,將其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n=40)與對照組(n=38),其中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對癥支持治療,觀察組患者在常規(guī)對癥支持治療的基礎上接受中藥穴位貼敷治療,連續(xù)治療7d后,比較2組患者臨床癥狀變化及最終治療效果。結果 治療前,2組患者咳嗽、咯痰、喘息等臨床癥狀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2組患者臨床癥狀評分較治療前明顯降低,且觀察組患者臨床癥狀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95.00%)明顯高于對照組(76.32%)(P<0.05)。結論 針對支氣管哮喘及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實施穴位貼敷治療可明顯緩解其臨床癥狀,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穴位貼敷;臨床癥狀;療效
中圖分類號:R563.1+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8)07-0061-02
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均屬于臨床常見的慢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因其較高的發(fā)病率及病死率已成為全球關注的健康問題。由于該病臨床易反復發(fā)作,臨床治療多采用止咳、祛痰、平喘等方法對癥處理,但臨床療效欠佳,對原發(fā)性病灶尚無特異性治療。因此臨床選取更加有效的方式治療慢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尤為必要。部分研究發(fā)現(xiàn),中藥穴位貼敷法在臨床改善呼吸系統(tǒng)疾病患者臨床癥狀,延緩其肺功能降低,改善其生活質(zhì)量方面具有明顯積極作用[1]。本次研究筆者選取了78例支氣管哮喘及慢性支氣管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中藥穴位貼敷法對患者臨床癥狀及療效影響,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78例支氣管哮喘及慢性支氣管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n=40)與對照組(n=38),其中觀察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15~77歲,平均(50.6±7.9)歲,病程1~12歲,平均(7.1±1.8)a,疾病類型:支氣管哮喘17例,慢性支氣管炎23例;對照組男26例,女22例,年齡16~79歲,平均(51.2±8.1)歲,病程1~12歲,平均(7.4±2.2)a,疾病類型:支氣管哮喘16例,慢性支氣管炎22例。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及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①符合《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中相關診斷標準;②符合《慢性支氣管炎的診療指南》中相關診斷標準;③臨床具有不同程度咳嗽、喘息、咳痰等表現(xiàn);④年齡>14歲,病程>1年;⑤研究經(jīng)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⑥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①存在嚴重局部或全身皮膚感染;②存在嚴重惡性腫瘤、心臟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③屬于嚴重過敏體質(zhì)。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止咳、平喘、抗感染、化痰等常規(guī)對癥治療。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接受中藥穴位貼敷治療。貼敷配方:白芥子21 g,細辛21 g,延胡索12 g,甘遂21 g,冰片5 g。將其研磨成粉并用生姜汁調(diào)成膏狀備用。取穴:雙側腎俞、肺俞、脾俞、心俞、天突、膈俞、中脘、膻中,其中咳喘明顯者去脾俞加定喘俞,4~6 h/次,1次/d。2組患者均以7 d為1個療程,連續(xù)接受1個療程治療。
1.5 觀察指標 ①參照相關文獻中臨床癥狀評分標準,比較2組患者臨床癥狀(咳嗽、咯痰、喘息)變化;見表1。
表1 臨床癥狀評分標準
1.6 療效標準 根據(jù)2組患者臨床癥狀對比2組臨床療效,治愈:臨床癥狀得到明顯控制,且無復發(fā);好轉(zhuǎn):臨床癥狀有所緩解,且急性發(fā)作次數(shù)有所減少;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或加重。
1.7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得實驗數(shù)據(jù)均錄入SPSS20.0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表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評分比較(x±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2.2 2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3。
表3 2組臨床療效比較n(%)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3 討論
支氣管哮喘與慢性支氣管炎作為臨床常見的氣道慢性炎癥性疾病,臨床以咳嗽、咯痰及喘息為主要表現(xiàn),具有高發(fā)病率、反復發(fā)作、高病死率的特點,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生命安全。而傳統(tǒng)常規(guī)止咳、平喘、祛痰等對癥支持治療療效欠佳,因此及時采取有效治療方式及時控制病情、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對提高其預后恢復具有重要意義。而部分研究發(fā)現(xiàn),該類呼吸系統(tǒng)疾病屬于過敏反應,因此臨床治療宜以消除過敏原,降低機體過敏狀態(tài)為主要原則[4]。
支氣管哮喘及慢性支氣管炎在祖國醫(yī)學中均歸屬于“哮證”范疇,多因患者正氣不足,陽氣虛弱,痰飲內(nèi)伏,外邪侵襲,肺衛(wèi)不固所致,以肺衛(wèi)不固為病機,治療宜以宣肺散寒、化痰定喘為原則[5]。而本次研究中藥用白芥子鎮(zhèn)咳平喘;細辛散寒化痰[6];延胡索行氣活血;甘遂泄水逐飲;冰片開竅辟穢[7];生姜則溫肺化飲,諸藥共奏鎮(zhèn)咳祛痰、解痙平喘之功效,同時穴取肺俞以調(diào)補肺氣,心俞以行氣活血,膈俞以補血化瘀,天突、膻中則可理氣平喘[8]。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2組患者臨床癥狀評分較治療前明顯降低,且觀察組患者臨床癥狀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果表明,穴位貼敷治療支氣管哮喘及慢性支氣管炎對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具有明顯積極作用。
同時部分研究發(fā)現(xiàn),穴位貼敷作為中醫(yī)外治法中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將穴位與藥物想結合,刺激穴位內(nèi)傳經(jīng)絡、臟腑以調(diào)理臟腑氣血,加速藥物吸收,以有效提高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力,發(fā)揮明顯的防治作用[9-10]。而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95.00%)明顯高于對照組(76.32%)(P<0.05)。結果與相關報道基本一致,表明穴位貼敷用于治療支氣管哮喘及慢性支氣管炎臨床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將穴位貼敷應用于支氣管哮喘及慢性支氣管炎治療中,有利于有效改善患臨床癥狀,提高其臨床療效,因此臨床推廣應用價值較高。
參考文獻:
[1]趙心慧.穴位敷貼治療慢性支氣管炎及支氣管哮喘60例[J].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15,13(14):57-58.
[2]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氣管哮喘的定義、診斷、治療及教育和管理方案)[J].中華內(nèi)科雜志,2003,42(11):132-138.
[3]阿布都卡地爾·阿布力米提.慢性支氣管炎的治療指南[J].新疆維吾爾醫(yī)學??茖W校學報,2016,26(4):102-103.
[4]羅淑文.中藥穴位敷貼治療慢性支氣管炎及支氣管哮喘200例[J].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14,30(2):146-147.
[5]宣麗華,虞彬艷,徐福,等.不同刺激強度穴位貼敷冬病夏治防治支氣管哮喘的臨床研究[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2,27(7):1807-1810.
[6]丁元廷,王玉文.冬病夏治穴位貼敷治療對慢性支氣管炎患者血清炎癥介質(zhì)水平的影響[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4,5(17):2289-2290.
[7]焦亞麗,孫君雷.不同部位穴位貼敷治療慢性支氣管炎臨床療效觀察[J].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2014,10(16):83-84.
[8]譚延琦.中醫(yī)辨證配合穴位貼敷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7,15(7):180-181.
[9]左力,孟闊.中藥穴位貼敷理論在老年慢性支氣管炎治療中應用效果觀察[J].臨床軍醫(yī)雜志,2016,44(6):617-619.
[10]王峰,夏羅敏,錢晨,等.穴位貼敷和穴位注射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療效對比研究[J].上海針灸雜志,2016,35(5):530-533.
(收稿日期:2018-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