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瑾
(江蘇省太倉市中醫(yī)醫(yī)院婦科,江蘇 蘇州 215400)
盆腔炎指女性內(nèi)生殖器,以及周圍盆腔腹膜、結締組織發(fā)生炎癥,多見于育齡期婦女,按照發(fā)病的過程、臨床表現(xiàn)可分為急性盆腔炎和慢性盆腔炎[1]。本研究用中西醫(yī)結合方法治療盆腔炎濕熱瘀結型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60例,均為2015年1月至2018年4月我院治療的盆腔炎濕熱瘀結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年齡18~65歲,病程3天~36個月、平均(17.0±3.2)個月。對照組年齡18~56歲,病程3天~35個月、平均(16.0±3.6)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臨床診斷指南》(第1版)、《婦產(chǎn)科學》(第8版)。①癥狀: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脹疼痛,常在勞累、性交、經(jīng)期加重,可伴月經(jīng)不調(diào),白帶增多,低熱,疲乏,或不孕。②體征:子宮常呈后位,活動受限或粘連固定,子宮肌炎時,子宮可有壓痛;若為輸卵管炎,則在子宮一側或兩側觸及條索狀增粗輸卵管,并有壓痛;若為輸卵管積水或輸卵管囊腫,則在盆腔一側或兩側觸及囊性腫物,活動多受限,可有壓痛;若為盆腔結締組織炎時,子宮一側或兩側有片狀增厚、壓痛,或宮骶韌帶增粗、變硬、觸痛[2]。體征至少需同時具備子宮活動受限(粘連固定)或壓痛,一側附件區(qū)壓痛。③實驗室檢查:婦科超聲檢查可探及婦科炎性包塊、輸卵管積液或增粗,或子宮直腸陷凹積液;血常規(guī)、血沉檢查可有白細胞總數(shù)增高,或中性粒細胞增高,或血沉加快;③陰道分泌物檢查可有陰道清潔度異常;④宮頸分泌物檢查可發(fā)現(xiàn)衣原體、支原體、淋球菌等病原菌。
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yī)婦科學》(第 7 版)[3]。癥狀包括下腹疼痛,常在經(jīng)期、勞累、性交加重,腰骶部酸脹疼痛,可伴月經(jīng)不調(diào),低熱,疲乏,白帶增多,或不孕。結合血常規(guī)、血沉、 B超檢查,按照盆腔慢性炎癥體征,陰道分泌物常規(guī)檢查便能獲得診斷。中醫(yī)證候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主癥:①下腹脹痛或刺痛,痛處固定;②腰骶脹痛;③帶下量多,色黃質稠或氣臭。次癥:①經(jīng)期腹痛加重;②經(jīng)期延長或月經(jīng)量多;③口膩或納呆;④小便黃;⑤大便溏而不爽或大便干結。舌脈:舌質紅或暗紅,或見邊尖瘀點或瘀斑,苔黃膩或白膩,脈弦滑或弦數(shù)。以上主癥具備2項或以上,次癥2項或以上,結合舌脈,即可辨證為溫熱瘀結型[4]。
納入標準:有性生活史,符合中醫(yī)盆腔炎證屬濕熱瘀結型、西醫(yī)診斷為盆腔炎,證候、體征積分大于等于7 分,年齡18~65歲。
排除標準:合并嚴重疾病,不愿合作,合并神經(jīng)精神疾,急性盆腔炎,病情危重,不屬濕熱瘀結型。
兩組均用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頭孢唑肟鈉(西南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890062)2.0g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鹽水250mL靜滴,日2次;替硝唑氯化鈉注射液(揚子江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80321)200mL靜滴,日1次。若支原體或衣原體陽性,停替硝唑氯化鈉注射液,改注射用阿奇霉素(東北制藥集團沈陽第一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0426)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鹽水500mL靜滴,日1次。7天 為一療程,治療2個療程。
觀察組加用中藥內(nèi)服和灌腸治療??诜綖殂y蒲四逆散合四妙散合失笑散加減。藥用金銀花 15g,蒲公英 20g,柴胡 10g,枳殼 10g,赤芍 10g,蒼術 10g,黃柏 10g,薏苡仁 15g,川牛膝 30g,生蒲黃 10g,炒五靈脂 10g,延胡索 10g,炒川楝子10g。合并盆腔包塊加紅藤30g,皂角刺10g,三棱10g,莪術10g等;濕熱甚加茯苓10g,澤瀉10g。水煎劑(密封袋裝), 1袋180 mL ,每次1袋,早晚各溫服1次。灌腸方用蒲公英 30g,紫花地丁 30g,大血藤 30g,敗醬草20g,苦參 15g,赤芍 10g,延胡索 15g,三棱 10g,莪術 10g ??杉影谆ㄉ呱嗖?30g、丹參 15g,金銀花 15g,制大黃5g,黃柏10g,澤瀉10g。水煎劑(密封袋裝), 1袋180 mL ,每次1袋,適宜溫度,保留灌腸。7天為一療程,治療2個療程。
觀察子宮活動受限及壓痛、單側附件包塊及壓痛、雙側附件包塊及壓痛等局部體征情況,以及B超等。觀察中醫(yī)證候積分情況,下腹脹痛或刺痛、腰骶脹痛、帶下的量色質味、月經(jīng)、二便、舌脈等,分為無0分、輕2分、中4分、重6分,積分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擬定。臨床痊愈: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證候積分減少大于等于95%。顯效:臨床癥狀及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94%。有效:臨床癥狀及體征有所改善,證候積分減少30%~69%。無效:臨床癥狀及體征無改善或有加重,證候積分值減少小于30%。
用SPSS21.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分析,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局部體征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局部體征比較 例(%)
兩組復發(fā)比較。觀察組復發(fā)2例(6.67%),對照組復發(fā)9例(30.00%),兩組復發(fā)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根據(jù)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醫(yī)政司主編的《22個專業(yè)95個病種中醫(yī)診療方案》,用銀蒲四逆散合四妙散合失笑散加減治療盆腔炎,銀蒲四逆散由銀花、蒲公英加四逆散組成,金銀花清熱解毒,蒲公英增強清熱解毒、涼血利濕。四逆散辛苦宣通,偏涼偏潤,疏肝解郁,理氣止痛;四妙散清熱利濕、活血止痛,部位直達下焦;失笑散活血化瘀、散結止痛,并加金鈴子散疏肝瀉熱、活血止痛[6]。多方聯(lián)用,共奏清熱除濕,化瘀止痛之功。中藥灌腸方由蒲公英、紫地丁、大血藤、敗醬草、苦參、赤芍、延胡索、三棱、莪術清熱解毒、利濕活血、散結止痛中藥組成,能發(fā)揮局部用藥效應,使藥物直接滲透至病變部位,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有利于盆腔炎癥吸收。
綜上所述,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慢性盆腔炎濕熱瘀結型能有效緩解臨床癥狀,療效較好,且無明顯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