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殷懷鳳 顧 仁
同樣是一個“畏”字,有著它的兩面性,人們用起來大有區(qū)別。作為黨員干部,是“有畏”還是“無畏”,是“畏權”還是“畏事”,這里更有天壤之別。
首先,黨員干部要心中“有畏”。古人云:“官有所畏,業(yè)有所成?!边@里的“畏”,是為官之道。今天,為官者需要畏什么?回答是需要畏紀、畏法、畏權、畏民。如果一個黨員干部在掌握一定權力以后,就膽大包天,無法無天,無視黨紀國法,他必然出軌,必然受到黨紀國法的懲處。所以,我們必須畏紀、畏法,要在黨紀國法的紅線內開展工作,不能越黨紀國法的雷池一步。同時,我們必須畏權、畏民。黨員干部掌權,是代表人民群眾掌權,要做到權為民所用。但是,常常有人大權獨攬,唯我獨尊,以權謀私,侵犯國家和人民群眾的利益,從而走向了腐敗的深淵,走向了人民群眾的對立面。
其次,黨員干部要心中“無畏”?!抖Y記·表記》中說:“無欲而好仁者,無畏而惡不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笨梢?,無畏是一種精神,是一種品行。我們已經進入新時代,新時代需要新作為,如果沒有無畏的精神,是絕對不會有所作為的。但是,時下有些不良作風,不是反映出黨員干部的無畏精神,而是反映他們的“畏事”窘態(tài)。有人在工作上畏首畏尾,怕這怕那,樹葉掉下來也怕打破頭。于是,他們采取“拖、推、踢”的工作法,形成了“庸、懶、散”的作風,工作無建樹、無特色、無作為,讓老百姓碰上辦事難。這樣的工作作風和工作效果,與黨和人民的希望和要求差之甚遠。
我們提出黨員干部要做到“有畏”與“無畏”,并不是讓大家去做兩面人,而是要讓大家充分認識“有畏”和“無畏”的界限,從而在工作中能夠正確運用。唐代詩人羅隱詩云:“國計已推肝膽許。”而在今天,黨員干部從入黨的那一天起,就已經將身心獻給了黨和人民。所以,我們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時刻聽從黨的召喚,時刻與黨和人民合拍,在工作的征程中既要“有畏”,也要“無畏”,從而做出新時代的新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