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敏 方芳
摘 要:泰國阿卡人居住在海拔3500英尺以上的高山上,因歷史背景和生存環(huán)境的不同,他們有著與壩區(qū)泰人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獨特的習俗。本文旨在從“吉吉阿培”習俗為切入點,深入探討習俗中的獻祭儀式所體現(xiàn)的意義。
關(guān)鍵詞:泰國;“吉吉阿培”;獻祭儀式
生活在泰國北部的阿卡人,節(jié)慶很多,因此伴隨著節(jié)日應運而生的習俗也很多,且具有自己的特色,拔雞毛習俗就是其中之一。
拔雞毛習俗,或稱之為“吉吉阿培”,是在阿卡的屬羊日舉行。屬羊日被認為是賦予人類生命的“阿培咪耶”天神的生辰,因此,阿卡的“阿培咪耶”天神才能夠命令各支系逝去的祖輩與他住,阿卡人稱之為“希澤阿培”,為了巡視每個支系的人們的生老病死而從天界下來。這一天,阿卡人就舉行“雅幾幾阿培”(拔雞毛)的儀式,因此,無論離家多遠的家庭成員都必須回來參加這一儀式。拔雞毛儀式是阿卡人生活中一個比較重要的儀式,整個儀式用時一天,至于這個儀式是怎么來的,阿卡人自己也不知道,只是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來。
一、“吉吉阿培”習俗的過程展現(xiàn)
大清早,阿卡婦女就要去圣井里打來圣水。阿卡人稱這種水為“宜祖宜梭”,“宜祖”意思是“水”,而“宜梭”是指“圣潔、純潔”,合起來就是“圣潔的水”的意思,這種水通常是用來祭祀祖先神靈的。圣水打來以后,就用來浸泡大米,為后面的舂米做準備。阿卡人將大米或是糯米浸泡一個晚上,第二天一早拿來蒸,蒸熟后再灑點水,繼續(xù)蒸第二次直到熟,邊蒸還要邊加入黑芝麻和鹽,這種米被他們稱為“伙桶”,也同樣是要用在儀式上的。除此之外,用于儀式的材料還需要一些谷子和一個雞蛋,裝在器皿里放置在舉行儀式的區(qū)域內(nèi)。
當上述材料準備好之后,第二步,就是用圣水清洗各種祭祀用到的工具,清洗完之后就晾在灶的上方,盛一杯煮熟的米飯,留在儀式上用,阿卡人把這樣的米飯叫做“伙梭”;而剩下的米飯就拿去舂成“伙桶”。米舂好后,就將其分成3份留著儀式上用。儀式用的米飯準備好之后,還要準備一只雞,雞的毛色、公母沒有要求,但必須是五臟六腑一一俱全的。而后,用圣水分別澆在雞的腳、身和頭部,每個地方澆3次。清洗完后,把雞拿到男子房間與女子房間中的隔墻處,拔3次雞毛,并將雞毛放置在地上。而后,來到男子房門那里拔3次雞毛,接著,走到女子房門那里重復同一步驟。
拔雞毛主要是為了祭祀祖先,拔雞毛儀式完成后,就要把雞殺了準備祭祖儀式。砍下雞的左腳和右邊的翅膀(有些支系全部都砍下),因為他們相信:祖先神靈下來巡視時,雞腳就是他們的拐杖,雞翅就是他們的漿。接著,把雞烤熟,之后要將其切開。切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內(nèi)臟,要從雞胸處將內(nèi)臟掏出,如果不這樣做,則要重新殺一只雞,且重復上述步驟。因為阿卡人相信,不這樣做就是違反自然的。掏了內(nèi)臟的雞肉,還要拿去煮一下。煮雞的佐料包括:姜、大米、鹽,絕對不允許放入其他的調(diào)味料。祭祀祖先儀式上只需要用到雞腿、雞肝、雞胸、雞肉2塊,因此這5樣是不需要拿去煮的。當雞肉煮熟后,拿來高腳托盤裝祭祀用的上述雞的5個部分。此外,再準備3個杯子,第一個杯子中盛點雞湯和兩塊雞肉,第二個杯子中放入祭祀用的白酒,第三個杯子中加入煮好的茶水。當這些都準備好之后,拿來裝有“伙桶”的籃子和裝有大米的籃子,祭祖儀式便開始了。主持儀式的阿卡人在供桌前將托盤高高舉起,口中念著讓祖先神靈保佑的話。
當儀式結(jié)束后,儀式主持者先于其他人食用祭祀用的食物,阿卡人把食用祭祀用的食物的行為稱之為“阿培羅扎扎額”。當儀式主持者吃好后,才將食物分給家庭里的其他成員,所有人用餐完畢后,就將托盤等祭祀用品收好,整個儀式才算圓滿結(jié)束。
上述這些瑣碎的行為,一個共同的目的就是祭祖,而祭祖并不是以村社為單位,而是以家庭為單位,家庭中的每個成員都必須參加,可見,這一儀式在構(gòu)建家庭關(guān)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除此之外,馬林諾夫斯基提出的“需要理論”也能較好地詮釋這一行為。
二、儀式行為構(gòu)建的家庭關(guān)系
在阿卡人的“吉吉阿培”習俗中,充斥著各類象征符號,儀式過程雖然不算復雜,但其中一個不可或缺的且貫穿始終的因素——儀式的參與人不斷的行動才使其完成。儀式中想要表達的意義無一不反映在參與者的行為之中,且都是圍繞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guān)系進行的。就如:習俗的形式是通過拔雞毛儀式來展現(xiàn),主旨是為了祭祀祖先神靈,參與人都是家庭成員,儀式的舉行必須要求所有家庭成員在場,遠在外地工作的家庭成員都必須在此時回到家并參與其中??梢?,儀式的舉行成為聯(lián)系家庭各成員之間的橋梁。
在“吉吉阿培”習俗舉行期間,儀式本身為構(gòu)建融洽的家庭關(guān)系做出了貢獻之外,還成為與祖先神靈聯(lián)系的一個重要載體。阿卡人認為:已經(jīng)逝去的祖先具有神性,祖先的靈魂能夠庇佑子孫后代。因此,他們通過這一儀式拉近了祖先神靈與現(xiàn)世子孫之間的關(guān)系,并使得他們對祖先神靈的敬獻與自己的習慣相近。即是先敬祖先神靈,而后人們才能享用飯食。
三、儀式構(gòu)建出的“超結(jié)構(gòu)”
根據(jù)范·蓋內(nèi)普關(guān)于過渡儀式(rites of passage)的理論學說,英國曼城學派的人類學家維克多·特納提出來宗教儀式中“結(jié)構(gòu)與反結(jié)構(gòu)”的經(jīng)典理論。他把儀式過程稱作“閾限期”(Liminal phase)。在閾限前后的階段中,人類社會處于日常狀態(tài),人們有著明確的社會關(guān)系和地位。但是到了閾限期間,社會結(jié)構(gòu)出現(xiàn)一時的空白,顯示出反結(jié)構(gòu)的主要特征,儀式結(jié)束之后,社會結(jié)構(gòu)又得以重新回復。反結(jié)構(gòu)的特性主要表現(xiàn)在身份的暫時消解或者顛覆,與日常生活背道而馳。在特納看來,所有的儀式都是通過創(chuàng)造“反結(jié)構(gòu)”來建構(gòu)現(xiàn)實社會結(jié)構(gòu),也就是通過儀式期間臨時的等級化解來重新確認等級的意義,以更新或確立新的社會秩序。從整個儀式過程可見,它呈現(xiàn)出與日常生活中相對的“超結(jié)構(gòu)”,即是形成了祖先神靈—儀式主持者—參與者(即家庭成員)的秩序。
綜上所述,阿卡人除了依賴口頭傳說的形式,還通過各種儀式將他們的世界觀在生活中展演出來。不僅如此,通過一個習俗中舉行的特定的儀式,以及儀式期間的超結(jié)構(gòu)狀態(tài),讓阿卡人對世界有了更清晰的認知,對于維護家庭和睦、阿卡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丁桂芳.儀式操演與價值記憶:哈尼族奕車人“苦扎扎”獻祭儀式分析[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5)
[2] 馬翀偉,潘春梅.儀式嬗變與婦女角色——元陽縣菁口村哈尼族“苦扎扎”儀式的人類學考察[J].民族研究,2007(5)
課題: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資助性項目“泰國阿卡傳統(tǒng)節(jié)日社會功能的演變及對我國哈尼節(jié)日文化的啟示”(項目編號:2017ZZX126)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
柏敏,(1983年-),云南昆明,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泰國民族文化。
注釋
①馬林諾夫斯基認為所有的巫術(shù)和儀式從根本上都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
②丁桂芳.儀式操演與價值記憶:哈尼族奕車人“苦扎扎”獻祭儀式分析.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9月,第11頁
(作者單位:紅河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