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田
摘 要:四十八勾是土家織錦最經典和最神秘的幾何裝飾紋樣之一。民間對于其起源解說不一,主要分為動物說(蜘蛛)、植物說(鉤藤)和天象說(太陽)。本文對這三種起源解說分別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分析造成這種多起源現(xiàn)象的原因,為土家織錦紋樣的傳承與發(fā)展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土家織錦;四十八勾;起源解說
四十八勾是土家織錦中最經典和最神秘的紋樣之一,是高度抽象化的幾何裝飾紋樣(如圖1)。它以八勾為中心,以六邊形為骨架,上下以二方連續(xù)的形式進行擴展,勾勾相連,層層遞進,空白處填充韭菜花或萬字文等,邊上再用黃鱔骨頭、狗牙齒、龍牙齒等進行裝飾,同時,色彩層層變化推移,整個織錦畫面結構嚴謹、內容豐富、層次分明,富有節(jié)奏與韻律美,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圖1 四十八勾
然而,民間對于“四十八勾”的起源解說不一,主要有動物說(蜘蛛)、植物說(鉤藤)和天象說(太陽)。四十八勾的神秘性也在于此。為了弄清四十八勾背后的真正源頭,筆者深入“中國土家織錦之鄉(xiāng)”——湘西龍山縣進行田野調查,走訪劉代玉、劉代娥、葉菊秀等土家織錦藝人,向她們虛心請教。
一、四十八勾紋樣的起源解說
(一)動物說(蜘蛛)
動物說認為四十八勾起源于蜘蛛,這一說法是筆者采訪著名的“劉氏三姐妹”中的大姐劉代玉時得知。下面是筆者和劉代玉的談話記錄。
筆者:大師,您可以跟我們講下四十八勾的起源嗎?
劉代玉:四十八勾現(xiàn)在有很多種說法,講么子的都有,我們曉得的就是少數(shù)民族生活環(huán)境中的蜘蛛,這些它都有勾不,蜘蛛它就是吉祥物。
筆者:蜘蛛也是吉祥物?
劉代玉:蜘蛛是少數(shù)民族的什么來呢,打比,你今天頭上有個蜘蛛掉下來,你就有喜事來臨,所以我們土家人就叫它喜蜘蛛。一般人叫它蜘蛛,對這個很了解的人,都要在前面加個喜字,因為它是吉祥物。
筆者:關于四十八勾的起源,有好多個版本,哪個才是真的呢?
劉代玉:現(xiàn)在有很多個版本,但是,我們真正土家人心目當中,四十八勾是蜘蛛的腳演變做出來的,它是吉祥物,所以大家都喜歡,結婚論嫁都要用。
筆者:它是先有了中間的八勾嗎?后來又怎么發(fā)展到十二勾、二十四勾、四十八勾?
劉代玉:這個四十八勾傳下來就有,老祖宗是怎么變的我們也不曉得,我講實在話,這個肯定是我們的祖先,她們先織了八勾、覺得不好看,再加一個圈,肯定就是這么演變過來的。你看這個是四十八勾,它是在二十四勾的外圍加了一圈,盤子大一些,好看。
筆者:這些您是從哪里得知的呢?
劉代玉:小的時候,聽到老人講起過,我的資料基本上就是這么來的,我婆婆是我們當?shù)氐囊话押檬?,這些東西都是婆婆傳承下來。我們喊講故事叫“龍門陣”,小時候,婆婆做花,我就挨到她旁邊,老是扯著她跟我講“龍門陣”,好多東西都是這么講出來的。
從與劉代玉的談話中,我們得知這種說法來自她的婆婆,也就是她的祖母—彭妹。彭妹是當?shù)赜忻目楀\藝人,在當?shù)鼐哂邢喈敻叩耐?。劉代玉、劉代娥的織錦技藝都是跟祖母彭妹學習的。劉代玉9歲開始跟從彭妹學習織錦,她心靈手巧,聰慧過人,十三、四歲便織得一手好錦,早年兩個妹妹讀書的學費和家里的花銷大部分都是靠其織錦賺來的。劉代娥12歲跟從彭妹學習織錦,祖母去世后,劉代娥又跟從大姐劉代玉學習。所以四十八勾是由蜘蛛演變過來的(如圖2),這一說法筆者認為還是有根據(jù)的,可信的。
圖2 動物說(蜘蛛)演變過程
(二)植物說(鉤藤)
植物說認為四十八勾的素材是鉤藤(如圖3)。這一說法的代表人物葉德書在《土家織錦‘四十八鉤的文化創(chuàng)意—兼與‘女陰論者商榷》中指出:“土家織錦四十八鉤是土家姑娘以土家秉性為核心,以鉤藤為素材,借婚俗為依托,祈福為目的,用幾何圖形由八鉤逐步演化的藝術珍品”[1]。文中指出,鉤藤上面的對鉤先演變成簡單的幾何紋樣,組合成一個單花—八勾,經過若干年的發(fā)展,增加四個勾到十二勾、再到二十四勾,最后形成四十八勾。同時,八勾可以分為四組,分別代表天、地、神、人。(如圖4)
圖3 植物鉤藤
圖4 八勾演變(參考葉德書《土家織錦‘四十八鉤的文化創(chuàng)意—兼與‘女陰論 者商榷》中插圖繪制)
據(jù)葉德書先生描述,這一說法是在七十年代,他與葉玉翠在同一生產隊勞動時,從她口中得知。葉玉翠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土家織錦代表性傳承人,其織錦技藝精湛、藝徒眾多,如葉水云、葉作香、葉菊秀等,她的說法系統(tǒng)、有條理,具有較高的可信度。只可惜她已于92年去世,關于四十八勾的起源,筆者無法親自向她老人家考證。
(三)天象說(太陽)
天象說認為四十八勾象征太陽,屬于太陽崇拜。劉益眾在《土家織錦藝術的民族特色》一文中指出“四十八勾紋呈多層次中心擴散狀,層層關聯(lián)緊扣……多層擴散表現(xiàn)太陽的光芒四射,為太陽崇拜的反映,同時也是母性崇拜的反映[2]。此外,盛競凌等也認為“其多層擴散的勾紋即表明太陽光芒四射”[3]。他們一致認為四十八勾層層緊扣的勾紋,因形似光輝的太陽,所以是太陽崇拜的表現(xiàn)。
然而,這一說法卻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同。葉德政在《關于土家織錦的幾點思考》一文中對這種說法進行反駁:“說四十八勾是太陽神,土家人有太陽妹妹的傳說,故太陽神便是女性的代表,崇拜太陽神便是崇拜女性。這一說法也有問題,你說太陽神代表女性,那么土家織錦中另有一種‘太陽花又代表什么呢?能說這也代表女性嗎?我看不是??傊氖斯淳褪撬氖斯?。太陽花就是太陽花,不能隨便附會。[4]”劉代玉也認為四十八勾不屬于太陽崇拜,單憑看起來像太陽,就認定它是太陽崇拜的表現(xiàn),含有想象的成分。
除此以外,四十八勾的起源解說還有蛙紋說,女陰崇拜說等。造成四十八勾這一傳統(tǒng)紋樣多起源的原因,筆者在龍山縣一帶進行深入田野調查,并查考相關文獻后,歸納如下。
三、四十八勾多起源現(xiàn)象原因分析
1.鮮有文獻記載
土家族有語言卻無文字。關于織錦紋樣的起源、織造方法等全靠口頭傳授,鮮有文獻記載。歷史上,記載土家織錦的文獻也多為簡單概述,缺乏對紋樣起源及寓意的詳細描述。如清朝嘉慶年間的《龍山縣志》就是采用總體概括的形式來描述,并未提及某個具體的紋樣,文中記載:“土婦善織錦。裙被之屬,或經緯皆絲,或絲經棉緯,挑刺花紋,斑斕五色……機床低而小,布絹闊不盈尺?!?012年最新版的《龍山縣志》對土家織錦的描述較以往詳實,有提及四十八勾這一具體紋樣,但僅局限在其題材類別的劃分。其文曰:“有抽象幾何圖案,如八勾、十二勾、二十四勾、四十八勾等”[5]。
2.商業(yè)化帶來的負面影響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高速發(fā)展,土家族聚居地被進一步開發(fā),土家織錦為更多的人所認知,深受國內外游客的喜愛。旅游產品等商業(yè)化形式的發(fā)展使土家織錦產業(yè)日益壯大,卻也給土家織錦紋樣的傳承與發(fā)展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筆者在龍山縣實地考察時發(fā)現(xiàn),從業(yè)人員只注重織錦的產量和技法的學習,對織錦紋樣的起源及寓意等莫不關心。筆者向織女詢問四十八勾的起源和寓意時,她們只知它是一種吉祥的圖案,關于起源竟無人知曉,甚至一般的傳人也講不清道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些織錦作坊為了吸引顧客購買,對四十八勾的起源及寓意進行杜撰,著重強調其吉祥寓意。導致版本越來越多,越傳越亂,最終使其真正的含義,被刪減、增加甚至扭曲,完全脫離本源。這顯然不利于土家織錦的長遠發(fā)展。
3.一些學者的猜測及主觀論斷
在土家織錦旅游產品中,最常見和最搶手的紋樣非四十八勾莫屬,其獨特的抽象美也吸引了眾多學者的關注。有學者想要弄清它背后的真正含義,出發(fā)點很好,但由于對土家文化的了解不夠深入,僅從其外形去猜測,未經多方考證就對其進行主觀論斷,嚴重扭曲其本質內涵。如《茅古斯:史前稻作文化的活化石》一文中指出“織錦上的圖紋為女陰形,外圍的四十八鉤象征陰毛,應是母系社會晚期的神壇模式”[6]。作者單憑四十八勾的外在進行判斷,認為其是女陰形,是母性崇拜的體現(xiàn)。
四、對織錦紋樣傳承的一些思考
近年來,學界對土家織錦的研究掀起了一股熱潮,學者們集思廣益,想要挽救這一日漸式微的民間藝術。有人提出以建立土家織錦數(shù)字化博物館、紋樣矢量圖庫等數(shù)字化形式對土家織錦的紋樣進行保護,這些方式雖然利于織錦紋樣外觀形式的傳承,但如若忽視了對其起源的調研,長此以往,土家織錦必將脫離其最初的靈感源泉,呈現(xiàn)出與土家文化無關的面貌,加之社會主流文化的不斷沖擊,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必將大打折扣。所以,對織錦紋樣起源的研究當為重中之重。
那么,對土家織錦紋樣起源的調研該如何實施呢?又有那些注意事項?首先,調研團隊應和當?shù)氐拇硇詡鞒腥撕献鳌K齻兛楀\技藝高超,在當?shù)赜幸欢ǖ耐?,且熟悉織錦和當?shù)氐拿耧L民俗,和當?shù)厝说臏贤ㄝ^外來者容易得多,有了她們的幫助,調研工作必將事半功倍。其次,到土家聚居地一些比較偏遠、尚未被開發(fā)的村寨進行調研。因為那些地方的民風、民俗等保存較好,受商業(yè)化影響較小,有利于對紋樣起源的挖掘。再者,要虛心跟當?shù)啬觊L且懂織錦的老人請教。她們對土家文化和織錦技藝都很熟悉,對紋樣起源的講解可信度較高。
最后,調研要深入,切忌急功近利。土家織錦是土家族幾千年文化的積淀,每一個紋樣都是土家織女根據(jù)某種特定的事物進行藝術加工、匠心獨運的成果,在形成的過程中,紋樣也在不斷的演化。此外,土家織錦是高度抽象化的紋樣,對普通人來說,它可能只是一個簡單的幾何圖案,但在土家人心中卻有著重要的含義。想要弄清織錦紋樣的起源,切忌被紋樣表面的簡單化所蒙蔽,而無法探尋到其實質內涵,需要花費較長時間,進行文獻查考、實地考證……
參考文獻
[1]葉德書:“土家織錦‘四十八鉤的文化創(chuàng)意—兼與‘女陰論者商榷”,《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第1頁。
[2]劉益眾:“土家族織錦藝術的民族特色”,《裝飾》,2006年10月總第162期,第37頁。
[3]盛競凌:“‘四十八勾與土家人的太陽崇拜意識”,《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0年1月第31卷第1期,第93頁。
[4]葉德政:“關于土家織錦的幾點思考”,《土家學刊》,2001年第3期第45-46頁。
[5]龍山地方志編撰委員會:《龍山縣志》,方志出版社,北京,2012年6月,第275頁。
[6]張子偉:“茅古斯:史前稻作文化的活化石”,州《團結報》,2002-5-12。
(作者單位:湖南工藝美術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