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是當前中國企業(yè)和中國社會的老大難問題。甚至可以說,當代中國的所有問題,往深層次挖都是教育問題,而往本質上看則都是誠信問題。
但誠信,卻并不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老大難問題。甚至也不是中國傳統(tǒng)企業(yè)的老大難問題。回頭望一望,從2000年前到200年前,從軍政到商貿,我們老祖宗都做到了很多令今天的我們頗為汗顏的事情。
誰敢動輒用犧牲一切去盟誓?
當我們在上世紀的動蕩歲月中,從地下將春秋晉國時期的數(shù)千片書丹盟書,從作為晉國古都的山西侯馬挖據(jù)出來使其重見天日時,我們看到了2000年前的中國人通過對天盟誓,并將其深埋地下,來表現(xiàn)彼此對于誠信的那份堅守,和對天道的由衷敬畏。那時的中國人相信,所有人的守信或背信行為,天上的神和地下的鬼都在看,并都將分別降?;蚣右試缿汀K^對天地發(fā)毒誓,便是告誡自己和天下,我們將以自己絕對無法承受的巨大代價來抵押,進而約束自己務必遵盟守信。
所以侯馬盟書,不僅標志著中國毛筆書法的最早記錄,更同時是中國誠信文化的重要起源。
在商言商。不論當年以貨易貨,還是今天的移動金融,本質上依托的也都是一個信字。也因此,我們《中外管理》將試圖挖掘同處于時代焦點與文化沖突中的近代中國商幫,通過他們的發(fā)展軌跡,來領略中國商業(yè)的誠信文化,進而引領當代企業(yè)重塑誠信精神。而近代商幫,我們首選了古有侯馬盟書在天映照、在地依托的山西晉商。
圍繞晉商,不能不想到票號。而山西票號能有百年輝煌,就在于他們將誠信當作了經營的根本,甚至是超越經營的根本——也就是做企業(yè)的核心價值觀。事實上,在20世紀初,票號的徹底消亡,雖有多方面原因,包括票號未能與時俱進成為銀行,但也有不可忽略的一個直接原因:山西票號在國難、民難、商難之際,為了捍衛(wèi)自己的誠信價值觀,主動“選擇”了寧肯去死!沒有人逼著他們在兵荒馬亂中還要去兌銀——誠所謂今日之“不可抗力”。但他們在外界認為不必要時,依然選擇了自己內心堅守的必要:你拿銀票,我兌白銀。然后慨然關張。
誠信,值得用多少錢和命去換?
100年后,王潮歌與樊躍主創(chuàng)的一部實景歷史大戲《又見平遙》,重新讓后人感受到了山西票號的悲情信義和所激發(fā)出的巨大力量。我已看過兩遍。第一遍是震撼,第二遍還是震撼,并有了更多領悟,兩遍又都伴隨著深深的感動。并且期待第三遍。
清朝末年,平遙232位鏢師和一位票號少東家趙易碩一同遠赴俄羅斯,歷時7年。最終,無一生還。而鏢隊中唯一幸存下來的,恰恰就是那個“鏢”:一個才14歲的孩子。他是誰?他是票號王掌柜唯一的血脈。那么,之前發(fā)生了什么,以至于如此慘烈?原來,王掌柜為了票號的“國際化”拓展,親赴俄羅斯破冰,最后竟全家命喪他鄉(xiāng)!只留下了一個7歲的孩子……趙易碩有感于王掌柜為了票號的舍生忘死,決定花費高達30萬兩白銀雇請同興發(fā)鏢局鏢師,而且毅然決定自己親自出馬——只為了?;赝跽乒衲俏ㄒ坏难}!
為此,少東家決定當年結婚——以此為自己來年的九死一生,留下趙家血脈。于是,有感于趙家的信義之舉,全城大戶人家競相攜待嫁之女登門提親——這絕不是攀龍附鳳,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門當戶對。能集體上趕著將心肝女兒送去高概率當寡婦的,恐怕世間絕無僅有!世間恐怕,也只有信義二字可以有此感召。
一年后,一位漂亮的姑娘,在產下一名男嬰時,難產而亡。死前,這位趙家少夫人只釋然留下了一句:“生都生了,死就死了吧……”這位為信義而婚,為信義而生,又最終為信義而逝的女子,破天荒得入趙家宗祠配享祭祀榮光。
而趙家票號,卻因群龍無首,很快各分號陸續(xù)關張,家業(yè)迅速凋零。最后連趙家豪華氣派的大宅門,也在凄涼中典于他人。
這時,我們這些后人會“穿越”回前清,對著眼看家園敗落而痛心不已的趙易碩靈魂,理直氣壯地抱怨:“你當初不應該親自去啊,不該親自去!”這時,趙易碩在天之靈眼前浮現(xiàn)的,居然是趙家祠堂里的列祖列宗,還有為他生下遺腹子的愛妻。場內的我,這時猛然領悟到趙易碩內心想說的是:信義,才是我們趙家真正傳下來,并且需要用我的抉擇來真正傳下去的最珍貴的“家產”!因此,要孝,要對得起祖宗,我寧可敗落家業(yè),也要傳承“家產”!否則,即便家業(yè)興盛,而如果“家產”不再,一切繁華徒然只是一具空殼,又有什么意義呢?我雖然痛苦,但我必須這樣做!因為這樣做,值得!
而那些個豁出命的232位鏢師,他們真的是為了那30萬兩白銀而“人為財死”嗎?不,他們行前的悲壯洗浴,以及當?shù)毓媚飩兣R行前用在這些壯士身上狠狠一咬所表達的悲情祝福,都表明了山西文化中至高無上的信義!是的,至高無上,趙易碩犧牲了家業(yè),乃至生命;女人們犧牲了青春,乃至生命;232位鏢師更犧牲了愛情,乃至生命。
誠信,你們還記得嗎?
這絕不是劇作家的憑空杜撰,據(jù)說史有其事。而且這樣的大義凜然是獲得跨國共鳴的!
我想起前幾年在博鰲亞洲論壇上,一位美國家族企業(yè)第五代英年傳人,在會上斬釘截鐵的一段發(fā)言:“一個家族,能夠持續(xù)傳承的,當然不是財富。但,也不是事業(yè)。真正能夠傳承下去的,只有價值觀!”
一個企業(yè)辛苦創(chuàng)業(yè),“最終”要創(chuàng)造的,絕不是小目標,亦不是大富豪,也不是獨角獸或者500強,甚至也不是百年老店!而是一個足可以在上百年里讓散布在全球各個角落、各個行業(yè)的子孫和后人們,始終足以驕傲、謹遵乃至弘揚的核心價值觀!
這時候,戲劇轉回到平遙古城,那些已然命喪戈壁的年輕鏢師們的靈魂,聚在幽暗的角落里看著現(xiàn)代人在平遙古城里熙熙攘攘,小聲探問著:“他們,會記得我們嗎?”
這就是中國2000年誠信文化、信義文化對21世紀中國的拷問,卻也是略欠底氣的疑問:信義為天,你們還記得嗎???
如果說,信義內涵復雜深奧,甚至各有理解,那么對于當代中國最無歧義、最應落地卻難被踐行的,就是“誠信”二字,就是“說話算數(shù)”!
那么,中國的誠信社會,到底會不會到來?站在票號古跡、晉商大宅前,我想:究竟能否實現(xiàn),其實真的不在于我們能不能,而關鍵在于我們信不信!“能不能”都是手段,包括互聯(lián)網與區(qū)塊鏈;但“信不信”,則真的完全來自我們的發(fā)心,我們的目的。
所以,誠信不是手段,而應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