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秦兆基散文詩評論集《散文詩品》"/>
王幅明
心目中,秦兆基先生是位藹然長者。
所謂藹然,微笑待人也。所謂長者,則有三:一為年齡之長。1932年2月生,今年已滿85周歲,耄耋之人,豈能不稱長?二為學術之長。先生終生教書育人,桃李滿園;教書之余,著述豐碩,出版著作有散文集《錯失滄?!贰短K州記憶》《紅樓流韻》,散文詩集《揉碎江南煙水:歷史的重釋》,長篇人物傳記《范仲淹》,文學評論集《散文詩寫作》《永遠的詢探》《詩的言說》等;編選有《現(xiàn)當代抒情散文詩選講》《中外散文詩經典作品評賞》《文學藝術鑒賞辭典》《宋詩選讀》《蘇州文選》等;并參加國家課程標準初、高中語文教科書(蘇教版)的編寫。集文學評論家、作家、教育家為一身,現(xiàn)任中外散文詩學會副主席、中國散文詩研究中心學術顧問等。三為境界之長。先生處事低調,樂以助人,有長者風范。
與秦兆基先生的神交與相識皆緣于散文詩。1993年9月,收到他惠贈的理論專著《散文詩寫作》,隨后我回贈拙著《美麗的混血兒》,這是神交。一年之后,便相識于青島的全國散文詩筆會。因為參會人多,未及細聊。之后,拙作《迷宮》收入他與張吉武共同主編的《中外散文詩經典作品評賞》(1999,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中外散文詩學會在成都成立,有幸與兆基先生同居一室,有了當面向他請教與交流的機會,對他在職業(yè)與文學上的成就深感欽佩。經過與會人員投票選舉,我倆共同當選為中外散文詩學會副主席。我讓他留言,他在我的題詞本上寫下:“詩書雙藝,俱臻佳境。百尺竿頭,更上一層。”其實,我于詩、書,均為票友而已;對于“俱臻佳境”的溢美,實不敢當。我視為長者溫暖的勵語。分別后,陸續(xù)收到他的多本贈書。2013年6月,湖州師院中國散文詩研究中心成立,我們又一次相逢。會上,收到他惠贈評論集《詩的言說》。
2014年8月17日,內蒙古赤峰市舉辦首屆玉龍藝術獎頒獎活動。會上,授予幾位老作家終生榮譽稱號。其中,秦兆基榮獲“散文詩評論獎”。作為玉龍藝術獎的評委之一,頒獎詞是我在頒獎會上宣讀的:“秦兆基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家、作家與散文詩評論家。長期以來,在從教之余,一直關注、研究中外散文詩作家作品,撰寫和編著了許多卓有見識的散文詩理論及作家作品評論,影響廣遠。特授予‘散文詩評論獎’”。受組委會委托,頒獎詞由我與劉虔先生共同撰寫。實至名歸,秦兆基無愧于這個終生榮譽稱號。
前不久,收到兆基先生大著《散文詩品》電子版,囑我寫個短序。這是信任。先睹為快,也有了一次向兆基先生敘舊和表達敬意的機會。
首先,書的名稱吸引了我。古人有《詩品》《書品》《畫品》等等,而評論散文詩,用“品”,尚不多見。散文詩是新興文體,至今不過百年,而“品”的傳統(tǒng),已逾千年。舊瓶里裝進了新酒。
中國的象形文字很有意思:三口為品,一種東西分三口吃下去,才能吃出味道。細細品嘗、品味之后,會延伸出若干個層次的“品”,諸如品賞、品鑒、品論、品第、品藻等等。書分三輯:“漾舟星海”、“擷秀詩林”、“漫涉野草”,同樣是“品”,但讀過之后,會感到其中“品”的不同與豐富。
第一輯“漾舟星海”,首篇《散文詩:廣闊的道路》是探究散文詩作為邊緣文體的本質屬性和價值取向,品論中亦有品藻。在分析了中外散文詩及經典作家自身作品的差別后,作者得出結論:“散文詩類型林林種種,風格儀態(tài)萬千,詩論家們不要把它簡單地純化。從散文詩史看,波特萊爾既有近于詩的散文詩,也有近于散文的散文詩,他的《拉·芬法羅 》(〈La Fanfarlo〉),就是一部散文詩體的中篇小說,另一位法國詩人洛特雷阿蒙的《馬爾多羅之歌》(〈Chants de Maldoror〉),就是長篇的敘事和散文色彩很濃的長篇散文詩。散文詩的道路應該越走越寬闊,散文詩的創(chuàng)作園地呈現(xiàn)出的景象應該是,千峰競秀,萬壑爭流?!边@是高屋建瓴之論。筆者深有同感。近些年之所以會出現(xiàn)新的流行寫法,與某些狹隘的誤導不無關系。
附錄中收有訪談錄《散文詩還可以這樣寫》一文,可視為《散文詩:廣闊的道路》的延伸。其余的幾篇,談及散文詩期刊和散文詩群落,多為品鑒?!渡匠趟A話流年——《散文詩世界》十八年尋蹤》,是一篇一萬七千字的長文,作者閱讀了大量作品和評論,通過分析作家作品,對《散文詩世界》18年的歷程和貢獻,作了令人信服的解讀。作家靠作品說話,刊物同樣以刊登的作品說話。此類文章少見,突顯其獨特的文獻價值。當然,此文也有不足,回避了刊物的局限。這也許是苛求。
第二輯“擷秀詩林”,全為散文詩的作家論和作品論。10篇文章,論及退而不休的散文詩宿將蔡旭,長篇敘事散文詩的開拓者羅長江,散文詩全才王慧騏,散文詩中堅人物簫風、天涯,香港才女文榕、旅居美國的才女姚園等。品論與品賞因人而異,均能指出每人藝術上的出彩處,曲徑通幽,讓人讀之有獲。
第三輯“漫涉野草”,是一組個案研究,九篇文章全論魯迅《野草》,典型的品論。作者試圖用新的視角:文化學、比較文學、原型批評去審視這部經典?!兑安荨凡粌H在中國,在世界散文詩界都有崇高的地位。國內外研究《野草》的專著達數(shù)十部之多,大有“說不盡”之勢。作者在反復細讀了原著后,終獲別人未曾道出之言。雖只有九篇,但其格局與分量,足可視為一部學術專著。所云“僅是個嘗試”, 顯然是謙語。試問,國內以此視角來論《野草》者,尚有幾人?筆者無力品評,只有老老實實學習,以啟心智。
既然“品”有多種,書的寫法也不拘一格。有論文,也有隨筆。無論長短,陳言務去是其共同點。作者在自序中談及他與散文詩的因緣,由少年時代讀魯迅散文詩的異樣感覺,到新時期出出版社約他“下水”,再到“終于文學評論的指向從最初的報告文學、小說、詩,漫無所指,逐漸走向散文詩,終而定格在一點上?!苯K而定格于散文詩,是他的人生之幸,也是中國散文詩之幸。從文字規(guī)模而言,《散文詩品》比起那些大部頭的論著在體積上也許稱不上大,但讀過之后,你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學問之博,格局之大。
作為《散文詩品》最早的品嘗者,受益良多,幸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