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源博
(洮南市人民醫(yī)院,吉林洮南 137100)
手足口病是因多種腸道病毒所引發(fā)的急性傳染疾病,國內(nèi)外均有散發(fā)或流行[1]。發(fā)病人群以嬰幼兒常見,發(fā)熱、口腔黏膜皰疹或潰瘍、手足紅疹或皰疹為其主要表現(xiàn),部分嚴重者可出現(xiàn)無菌性腦炎、肺水腫、心肌炎等致命合并癥[2],嚴重影響患兒的身心健康。該病起病急,易于傳染,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療藥物。為此,筆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該院收治的90例手足口病患兒分為具有可比性的兩組,在對癥支持治療的基礎(chǔ)上對照組和觀察組分別給予100~250 mL5%葡萄糖溶液+利巴韋林和熱毒寧注射液靜脈滴注,治療結(jié)束后比較兩組患兒發(fā)熱和皰疹消退時間以及療效和治療總有效率之間的差異是否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F(xiàn)將結(jié)果報道如下。
隨機選擇該院收治的90例手足口病患兒為研究對象,均符合手足口病診斷標準[3],發(fā)病時間在3 d以內(nèi),排除伴有頻繁嘔吐、神差、肌陣攣等疑似重癥和罹患水痘、風疹和帶狀皰疹的患兒。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
對照組患兒中,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齡范圍在8個月~6歲之間,中位年齡3.0歲;發(fā)病時間范圍在0.5~2 d之間,中位數(shù)為1.0 d;體溫范圍在38.6℃~40.2℃之間,平均體溫(39.24±3.57)℃;觀察組患兒中,男性22例,女性23例;年齡范圍在6個月~5歲之間,中位年齡2.5歲;發(fā)病時間范圍在0.5~3 d之間,中位數(shù)為1.5d;體溫范圍在38.5℃~40.3℃之間,平均體溫(39.56±3.76)℃。兩組患兒的性別構(gòu)成、年齡和發(fā)病時間中位數(shù)、體溫均數(shù)等一般資料之間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全部患兒給予相應的對癥支持治療,對照組給予10~15 mg/(kg·d)利巴韋林注射液+100~250 mL5%葡萄糖溶液靜脈滴注,觀察組給予 0.5~1.0 mL/(kg·d)熱毒寧注射液+100~250 mL5%葡萄糖溶液靜脈滴注,連用7 d。
觀察兩組患兒發(fā)熱、手足口等部位臨床癥狀的消退時間和改變情況,并據(jù)此判定療效結(jié)果。
按照以下標準判定療效[4]。療效分為3個等級:(1)痊愈是指患兒治療1~2 d內(nèi)體溫下降到正常狀態(tài),各項臨床癥狀明顯好轉(zhuǎn),手足口腔皰疹與皮疹消退;(2)好轉(zhuǎn)是指患兒治療3 d內(nèi)體溫下降到正常狀態(tài),各項臨床癥狀改善,且5 d內(nèi)不流涎;(3)無效是指患兒治療7 d后仍存在發(fā)熱、口腔潰瘍、手足皰疹等明顯癥狀甚或進一步惡化。
對照組患兒發(fā)熱消退時間(3.64±0.82)d,皰疹消退時間為(6.80±1.57)d;觀察組患兒發(fā)熱消退時間為(1.98±0.75)d,皰疹消退時間為(5.22±1.23)d,見表 1。
表1 兩組患兒發(fā)熱和皰疹消退時間的比較[(±s),d]
表1 兩組患兒發(fā)熱和皰疹消退時間的比較[(±s),d]
?
t檢驗表明,兩組手足口病患兒發(fā)熱和皰疹消退時間之間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患兒中,治愈18例,好轉(zhuǎn)20例,無效8例,治療總有效率為82.22%;觀察組患兒中,治愈24例,好轉(zhuǎn)20例,無效1例,治療總有效率為97.78%,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療效和治療總有效率的比較
假設(shè)檢驗表明,兩組手足口病患兒療效和治療總有效率之間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手足口是一種兒科常見傳染病,因腸道病毒而引發(fā),最常見的為腸道病毒71型以及柯薩奇A組16型,多發(fā)人群為5歲以下嬰幼兒。夏秋季是手足口的好發(fā)季節(jié),在手掌、肛周、足底和指趾曲面等發(fā)生,呈米?;螯S豆大小的水皰狀,約為3~7 mm,比水痘略小,大多呈現(xiàn)圓形或橢圓形,水皰中液體比較少,但較硬厚,不容易潰爛,周圍有紅暈,皰疹呈現(xiàn)出透明狀,膝蓋與臀部則以紅斑或丘疹為主,患兒會伴有咽痛、咳嗽、發(fā)熱及食欲不振等情況,病程較短且癥狀輕者,通常1周便可治愈,皰疹消退后不留疤痕,但有色素沉著;而病情較嚴重者,因病毒侵犯神經(jīng)系統(tǒng),可能并發(fā)腦炎與肺水腫等重癥,且病情較重,有較高病死率[5]。
當前手足口病尚無切實有效的特殊治療藥物,以抗病毒治療為主。該研究應用熱毒寧注射液治療手足口病的效果較為顯著,臨床用于上呼吸道感染(外感風熱證)所致的高熱、微惡風寒、頭身痛、咳嗽、痰黃等癥。該藥的主要成分是青蒿、梔子、金銀花等中藥提取物所制成的中藥,成分包含綠原酸和連翹酸,其中青蒿有抗菌、抗瘧疾、抗寄生蟲和清熱解毒的作用,在抑制體液免疫同時能促進細胞免疫;梔子與金銀花都有清熱解毒與疏風解表之功效。熱毒寧注射液治療手足口病具有顯著的抗病毒效果,能顯著抑制腸道病毒,消滅體外活菌,提高機體抗病毒能力[6]。
除熱毒寧注射液外,臨床常用喜炎平注射液、炎琥寧注射液等治療手足口病。喜炎平是從穿心蓮全葉中提取出的穿心蓮乙素經(jīng)過硫化工藝制成穿心蓮內(nèi)酯總硫化物,具有抗病毒、抗炎和退熱作用,可用于治療普通和重型手足口病病例。炎琥寧主要成分為穿心蓮內(nèi)酯,是植物穿心蓮的提取物,具有抗病毒、抑菌、解熱、消炎和提高機體免疫力等作用,治療手足口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較高。嚴禁在同一容器內(nèi)與其他藥物混合靜脈滴注,換藥需沖洗輸液管。
Meta分析表明[7],喜炎平注射液和熱毒寧注射液治療兒童手足口病的療效優(yōu)于利巴韋林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治療兒童手足口病的安全性與利巴韋林注射液相當,熱毒寧注射液的安全性比利巴韋林注射液高,喜炎平注射液和熱毒寧注射液比利巴韋林注射液更具有成本-效果。
畢春宇等[8]將120例手足口病患兒隨機分為熱毒寧組、喜炎平組和炎琥寧組和對照組,在常規(guī)退熱等對癥治療基礎(chǔ)上,熱毒寧組、喜炎平組和炎琥寧組分別靜脈滴注相應中藥注射液,對照組靜脈滴注利巴韋林治療,結(jié)果表明三種中藥注射液的皮疹消退時間和口腔潰瘍愈合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熱毒寧的退熱時間短于其他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喜炎平和炎琥寧的退熱時間與對照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見熱毒寧、喜炎平、炎琥寧治療兒童手足口病均有明顯療效。
該研究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該院收治的90例手足口病患兒分為具有可比性的兩組,全部患兒給予相應的對癥支持治療, 對照組給予 10~15 mg/(kg·d)利巴韋林注射液+100~250 mL5%葡萄糖溶液靜脈滴注,觀察組給予 0.5~1.0 mL/(kg·d) 熱毒寧注射液+100~250 mL5%葡萄糖溶液靜脈滴注,連用7 d后的結(jié)果表明,對照組患兒發(fā)熱消退時間(3.64±0.82)d,皰疹消退時間為(6.80±1.57)d,治愈 18 例,好轉(zhuǎn) 20 例,無效 8 例,治療總有效率為82.22%;觀察組患兒發(fā)熱消退時間為(1.98±0.75)d,皰疹消退時間為(5.22±1.23)d,,治愈 24例,好轉(zhuǎn)20例,無效1例,治療總有效率為97.78%,兩組手足口病患兒發(fā)熱和皰疹消退時間、療效和治療總有效率之間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應用熱毒寧注射液治療手足口病患兒比利巴韋林注射液的效果確切,發(fā)熱和皰疹消退時間較短,顯著提高治療總有效率,具有重要的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