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怡/石家莊經(jīng)濟學校
日常所說的“嗓子疼”大致有兩種情況,一是聲帶發(fā)炎,二是喉咽部發(fā)炎。導致炎癥的原因有很多種,不正確的發(fā)聲方式引起的嗓子疼在教師中尤為多見。
不正確的發(fā)聲方式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捏擠喉部。捏擠喉部使聲音高、細、脆,許多女性自覺不自覺地追求這種音色效果。但這種聲音扁、窄、尖、細,泛音共鳴少,音量稍大就顯得刺耳。同時,捏擠使喉部升高,氣流進入鼻腔,使聲音帶上“囔鼻音”的色彩,還有一些人發(fā)音時雙唇前突,發(fā)出的聲音帶有“u”音色彩,影響了聲音的清晰度和美感。二是嗓子“橫”。有些男性為了追求深沉、寬厚、粗獷的聲音效果而壓迫位于真假聲帶之間的喉室,發(fā)出的聲音粗而無力,既不悅耳又易使喉部疲勞和發(fā)生病變。三是喊。有些教師為了使自己的聲音高亢、有激情、有爆發(fā)力,就采取“喊”的方式講課。喊的特點是聲音高而直,用這種說話,聲音生硬,音色少有變化,聲帶也極易充血水腫。四是虛。一些教師為了追求柔美的聲音效果,就采用氣聲成分多而實聲成分少的發(fā)聲方式。這樣的發(fā)音方式需要不斷的補氣,發(fā)音效率低,音量小,清晰度差,也會對教學效果產(chǎn)生不利影響。
上述四種不正確的發(fā)聲方式的共同特點是“喉部緊張”。用聲時間短的時候一般不會出現(xiàn)什么問題,但如果長時間的用聲就會出現(xiàn)不適,重者就會“嗓子疼”。因此,解決嗓子疼的問題首先要學會放松喉部。喉部放松的方法可以概括為“用吸氣的感覺呼氣說話”。我們首先嘗試用嘴吸氣,這時的聲帶輕松張開,喉部是放松的,我們能感覺到喉部涼絲絲的感覺,然后盡可能保持這種放松的狀態(tài)呼氣發(fā)音就行了。
導致嗓子疼的原因是喉部緊張,而導致喉部緊張的原因是呼吸方法不科學。
呼吸是人的一種本能,日常狀態(tài)下的呼吸, 吸呼時間比約為1:1.2,這不能滿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較長時間無間歇說話的要求,因此,教師必須掌握科學的呼吸方法——有控制的胸腹聯(lián)合呼吸法。這種呼吸法可以使吸呼比達到1:6左右。這里的“有控制”簡而言之是指在呼、吸過程中,呼氣肌群和吸氣肌群同時相互作用,使氣息便于有控制地被使用。這種相互作用的結合部在小腹,即丹田穴(肚臍以下三指處)??梢赃@樣說,當氣息的支撐點位于丹田時,喉部便自然放松了。
有控制的胸腹聯(lián)合呼吸法的總體感覺是:吸氣時,小腹微收,口鼻同時吸氣,膈肌下降,兩肋打開,腰帶漸緊;呼氣時,保持小腹的微收感,氣流緩緩呼出,小腹逐漸放松但仍有收住感,兩肋與膈肌在小腹的控制下逐漸恢復自然狀態(tài)。我們可以用以下方法進行體會和練習:
(1)站姿或坐姿從容地如聞花香(飯菜香)般地吸氣。感覺氣息好象順著氣管的后壁向下直到肺的底部,小腹微收,兩肋打開,吸至七八成滿即可。控制一兩秒鐘,緩緩呼出。
(2)站姿或坐姿如慢慢地吹去桌子上的土一般地呼氣。注意呼氣時一定要平穩(wěn)、均勻。
(3)讀詩練習。開始讀時可以一句一換氣,然后逐漸減少換氣的次數(shù)。
練習時有幾點需要注意:一是不能聳肩,聳肩后形成的“鎖骨式呼吸”氣息量小而且不易控制;二是吸至七八成滿即可,吸得越滿用時往往感覺氣息越少;三是不能呼得太過,伸長脖子過分呼氣就會壓迫喉部,造成喉部疲勞和病變。
很多教師在需要增大或減小音量時,總是習慣于單純地“從聲帶上下功夫”,極易造成聲帶發(fā)炎或水腫,而科學的方法是加強共鳴。
人的發(fā)聲共鳴大致可以分為鼻腔共鳴(高音共鳴)、口腔共鳴(中音共鳴)和胸腔共鳴(低音共鳴)三種。三腔共鳴的和諧運用,不僅能增加音量,加強音強,還可以使聲音能夠隨著感情的變化而變化,富有彈性,便于控制,更重要的是三腔共鳴的合理運用,還可以使聲音達到“大不刺耳,小不模糊”的理想境界。
教學過程中以口腔共鳴為主。加強口腔共鳴第一步是打開口腔。打開口腔可以通過發(fā)延長的、響亮的“a”來體會。打開口腔,其實指的是打開后聲腔,羅京在播《新聞聯(lián)播》時嘴唇的動作很小,就是因為后聲腔打開得很充分。
加強口腔共鳴的第二步是找到聲束“掛”在硬腭前端的感覺。硬腭前端是口腔內敏感的神經(jīng)內感區(qū),可以通過發(fā)響亮的“ai、ei、ao、ou”體會這種感覺。加強口腔共鳴的第三步是發(fā)短促結實的“ba、bi、bu、pa、pi、pu、ma、mi、mu”體會聲音從硬腭前端(人中)“透”出口外的感覺。
胸腔共鳴能使聲音結實、洪亮,增強語言的可信任度,胸腔共鳴可以通過發(fā)短促結實的“ha”音來體會和練習。鼻腔共鳴可以使聲音清晰響亮、清脆悅耳,鼻腔共鳴可以通過先哼鳴然后再掛上內容的方法體會和練習,練習鼻腔共鳴要注意控制流入鼻腔的氣息量,防止出現(xiàn)“囔鼻音”。
學會喉部放松和科學的呼吸、共鳴方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持之以恒的練習才能掌握。掌握了這些科學的方法,嗓子疼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教師的聲音就會更加好聽,也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提高教學效果。
[1]孫春霞.教師常見病——咽炎的防治[J].河北教育 :教學版,2013(1).
[2]單春光.教師職業(yè)病的預防——慢性咽喉炎[J].河北教育:教學版,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