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聰聰
(西北大學(xué) 陜西 西安 710127)
《茶館》作為老舍話劇的巔峰之作,以北京裕泰茶館的興衰反映國家的變化。目前其公認的譯本主要有兩個:由加拿大譯者John Howard-Gibbon(霍華德)所譯,及由中國譯者英若誠所譯。二人的翻譯目的不同,其譯本具有很大的差異性。
目的論(Skopos)是德國功能學(xué)派翻譯理論(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的奠基之作,認為翻譯是一種“目的性”行為。譯者所采用的翻譯策略是針對特定的目的進行服務(wù)。目的論認為翻譯的目的包括譯者的目的和譯文的交際目的,譯文的交際目的由譯文活動的發(fā)起者,即委托人來決定。[1]
譯者霍華德(HV)在中國大陸和臺灣工作多年,目的是通過翻譯傳播中國文化,進而讓讀者了解中國。[2]故此,霍華德集委托人和譯者的身份于一身,以翻譯文學(xué)作品供外國讀者閱讀為導(dǎo)向,其譯文與原文對等程度高,閱讀性強。
另一譯本由英若誠(YV)所譯,1980年《茶館》劇組赴歐洲演出,英若誠受命翻譯,此時譯文的交際目的是用于舞臺演出。他和老舍有相似的背景,因此他熟悉劇中所描繪的場景,對人物理解更到位。他主演了如《茶館》《推銷員之死》等劇,作為翻譯家和表演家,英若誠熟悉舞臺,他的譯文能讓外國觀眾迅速理解、欣賞這部話劇,從而了解當時的中國社會?;谶@一目的,英的譯本可念性和可演性更高,摒棄了原文中難以在舞臺上展現(xiàn)的文化負載詞,把更多關(guān)注點放在塑造人物形象上。
筆者選取了人物臺詞翻譯、舞臺說明翻譯和文化負載詞翻譯分別進行對照分析,以研究譯者基于不同目的翻譯時譯文的特點。
康六:劉大爺,把女兒給太監(jiān)作老婆,我怎么對得起人呢?
Kang Liu: But Master Liu, please, how could I ever face my daughter again if I sold her to be the wife of a eunuch?(YV)
SIXTH-BORN KANG: How could I face my daughter if I sold her to be a eunuch’s wife?(HV)
康六是底層貧農(nóng),“一家大小一天吃不上一頓粥”,走投無路才來賣女兒。此處英若誠采用增譯手段,增加“please”一詞,從人物臺詞中直接體現(xiàn)社會底層小人物的無奈與絕望,不得不向惡勢力低頭哀求,表現(xiàn)其悲劇色彩。
舞臺說明為敘述性語言,對環(huán)境、人物心理、劇情起解釋說明作用。[3]
馬五爺:(并未立起)二德子,你威風(fēng)?。?/p>
Master Ma (without getting up): Erdez, you’re quite an important person, aren’t you? (YV)
FIFTH ELDER MA (without bothering to get up):Erdezi, you’re quite something.(HV)
二德子是欺軟怕硬的地痞流氓,遇到馬五爺這樣吃洋教的惡霸畢恭畢敬。舞臺說明“并未立起”塑造出一個傲慢虛偽的惡霸形象。對比兩個譯本,“without bothering to get up”將馬五爺?shù)男睦砘顒臃从吃趧幼髦?,幫助讀者在閱讀時理解人物形象,是舞臺動作向書面文字轉(zhuǎn)化的范例,體現(xiàn)譯者以供讀者閱讀為導(dǎo)向的翻譯目的。
方六:這可畫得不錯!六大山人、董弱梅畫的!
Fang Liu: It’s so well painted.Even better than the original! (YV)
SIXTH-BORN FANG:But they’re beautiful.They’re by the Liuda Hermit, Dong Ruomei.(HV)
這里老舍虛構(gòu)的“六大山人、董弱梅”影射“八大山人、董其昌”,體現(xiàn)了方六作為底層小販對于書畫的一知半解?;羧A德直譯,保留了文化因素;英若誠改譯,刪除文化負載詞,雖然喪失了文化趣味,但是在舞臺上方便了外國觀眾的理解,也不影響劇情發(fā)展。因此受眾影響了譯者的翻譯策略。
劇本翻譯以目的論為導(dǎo)向,考慮受眾不同,譯者應(yīng)采取適當?shù)姆g策略。兩者相較,霍華德譯本文學(xué)性更高,英若誠譯本語言更簡潔?;粢怨┩鈬x者閱讀為導(dǎo)向,重視作品中的文化因素。英以舞臺表演為導(dǎo)向,注重戲劇的可演性。
[1]陳青.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Teahouse.《茶館》兩種英譯本對比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xué),2003.
[2]老舍.往事隨想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248-255.
[3]甘瓊.從《茶館》的兩個英譯本看語境理論對翻譯的重要性 [D].華中師范大學(xué),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