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結合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探討如何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學習者的學習和實踐能力。
關鍵詞:建構主義;翻轉課堂;英語教學;認知
一、 建構主義理論的內涵
建構主義最初是由學者Piaget提出的,屬于兒童認知發(fā)展理論,因此多用于基礎教育階段的各類研究。但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建構主義已經(jīng)成為認知學習理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分支。目前,無論是從事基礎教育還是高等教育的教師,都在致力于探究如何轉換師生身份,如何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中心。
傳統(tǒng)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的“一言堂”。學生都是孤立的個體,在課堂中沒有動態(tài)的協(xié)同學習,也沒有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根據(jù)建構主義理論,“情境”“協(xié)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產(chǎn)生學習過程的必備要素。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協(xié)助、組織、督促下,主動、積極地學習,并有效地對所學知識進行意義建構。這個建構的過程,既是學習者對信息的再處理過程,也是對于知識的吸收過程。學習者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主動學習和思考的意識,而這正是目前各個階段學習者所欠缺的。教師在課堂上所傳授的知識并不是孤立的,而是與學生已有知識密切相關,但很多時候學生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不會有意識地去挖掘知識,去正確地認知這些知識和信息并與舊知識相聯(lián)系以快速內化。
二、 翻轉課堂的優(yōu)勢
翻轉課堂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它使得學生真正成了教學過程的中心。在翻轉課堂模式下,學生可以有大量時間來展示自己對知識和信息的整理和理解情況。教師只從宏觀進行調控,所有的學習細節(jié)都由學生自己來完成。
翻轉課堂顛覆了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并在各類高校中推行且獲得良好成就。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經(jīng)常是教師先教,學生再練,這中間的過程有時無法良好銜接,學生在操練時遇到的問題也不一定能夠及時解決。翻轉課堂模式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這個問題,使教學過程更加高效。事實證明,翻轉課堂能夠提升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和學習興趣。
翻轉課堂擴大了教學的時間和空間,消除了學習的界限。當然,翻轉課堂有效實施的前提是教師充分、完整的前期準備。教師為學生提供充足、有指導意義的信息和知識鏈接,學生通過思考和整合,進行知識建構。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遇到各類問題,他們必須以信息查閱、協(xié)同學習等方式自主解決,并將研究成果再次帶到課堂上來與教師和同學分享。每個人所輸出的成果會各不相同,在交際過程中,又會建構出新的知識體系。翻轉課堂的執(zhí)行步驟與傳統(tǒng)教學方式剛好相反,卻能產(chǎn)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的資料查閱能力、研究能力、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語言能力、交際能力、協(xié)作能力等都得到了提高,這也是教學領域參與者意識的轉變與提升。
翻轉課堂上的評價方式也比傳統(tǒng)評價方式更加靈活和多樣化。不僅僅有教師單方面的評價,還涉及師生評價和生生評價;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過程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多角度、全方面地幫助教師和學生及時了解教學成果。翻轉課堂能夠讓教師直觀、清楚地了解到學生們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并進行及時反饋和反思,進而改善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最終保證學生課上和課下、線上和線下都能高效學習和自我發(fā)展。學生還可以保留每次教師為之提供的資源,方便隨時復習和鞏固。
三、 建構主義理論在翻轉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應用
20世紀90年代以來,有很多學者對建構主義理論進行了深入研究,并與教學相聯(lián)系,旨在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學質量。
在翻轉課堂模式下,學習者在自學的過程中,用舊知識解釋新信息,用已有知識與新的知識相聯(lián)系。他們在接觸新知識的同時已經(jīng)開始了知識構建和轉化。學習者的知識儲備量逐漸增加,逐漸完善,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也增強了。
建構主義理論在應用到教學中時,主張以信息技術為主要學習工具之一,以培養(yǎng)學習者高階思維為主要目標,提升學習者的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將建構主義教學理念應用到翻轉課堂中,是目前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高效應用的良好體現(xiàn)。教師為學生提供信息,為他們創(chuàng)設情境,這也是學生高效學習并有效建構的必備條件。學生在社會文化背景下,通過相關資料,進行知識建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教材和教材外資源的有機結合,根據(jù)學生的水平,制定教學計劃,實現(xiàn)翻轉課堂的真正意義。
建構主義理論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主要思想非常相似,都主張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的主導地位。在建構主義和翻轉課堂模式的指導下,教學變得定制化和個性化,不再是“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而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進行碎片化知識的整合和重新建構,再在課堂上進行反饋和呈現(xiàn)。
四、 總結
總之,知識的真正涵義還是應該由學習者自己進行構建,教師只是學生的指引者,學生本身才是處理信息的關鍵。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使知識內化的過程變得更加高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擁有了自主權,他們能夠選擇和決定內化知識的形式、建構知識的方法、學習的速度和反饋的效果。而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應該是由學生自發(fā)的,由內部生成的過程,而不是簡單的教師講解和知識傳授。學習也應該是社會性的,即學習不應僅僅是在課堂上發(fā)生,而是存在于生活的每個角落。學生在一定情境下對某個問題進行推論和實踐檢驗。尤其是以溝通為目的的英語語言學習過程中,學生更應該學會高效的知識構建。
參考文獻:
[1]何克抗.建構主義——革新傳統(tǒng)教學的理論基礎(一)[J].學科教育,1998(3).
[2]何克抗.建構主義——革新傳統(tǒng)教學的理論基礎(二) [J].學科教育,1998(4).
[3]司顯柱,趙海燕.建構主義教學模式視閾中的大學英語課程設計[J].外語電化教學,2013(3).
[4]曾貞.反轉教學的特征、實踐及問題[J].中國電化教育,2012(7).
[5]張金磊.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04).
作者簡介:
曹佶,吉林省長春市,長春工業(yè)大學人文信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