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國濤
(河南省鄭州人民醫(yī)院胸外科 鄭州450053)
肺小結節(jié)發(fā)病機制較為復雜,診治難度大。隨著醫(yī)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及胸腔鏡技術的不斷完善,完全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或肺楔形切除術在肺小結節(jié)病灶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并逐漸替代傳統(tǒng)開胸手術[1]。近年來,臨床上對肺組織解剖研究的不斷深入,發(fā)現(xiàn)肺葉可以進一步細分為肺段,并提出完全胸腔鏡下解剖性肺段切除術,認為其能更多地保留肺組織[2]。本研究選取我院胸外科收治的肺小結節(jié)病灶患者為研究對象,旨在觀察完全胸腔鏡下解剖性肺段切除術治療肺小結節(jié)病灶的臨床療效?,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我院胸外科收治的114例肺小結節(jié)病灶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手術方式不同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57例。研究組男30例,女27例;年齡48~78歲,平均(59.34±7.25) 歲; 結節(jié)直徑 0.8~2.0 cm, 平均(1.36±0.14)cm。對照組男32例,女25例;年齡49~77 歲,平均(59.24±7.14)歲;結節(jié)直徑 0.8~2.0 cm,平均(1.34±0.13)cm。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治療方法
1.2.1 研究組 行完全胸腔鏡下解剖性肺段切除術。具體方法如下:氣管插管全麻,單肺通氣,側臥位,采用兩孔法,胸腔鏡觀察孔做于腋中線第7~8肋間,主操作孔做于腋前線第4肋間;針對術前診斷良性病變者,考慮病變范圍廣,肺楔形切除術不能完整切除病灶,故直接實施肺段、肺葉切除術;針對術前診斷疑似惡性結節(jié)者,經胸腔鏡探查認為可行肺段切除術,先進行淋巴結采樣,送病理切片,淋巴結陰性者實施肺段切除術,反之行肺葉切除術。其中,9例為左下肺背段切除,9例左下肺基底段切除,8例為左上肺舌段切除,6例為左上肺尖后前段切除,3例為左上肺尖后段切除,8例為右下肺背段切除,5例為右下肺基底段切除,3例為右上肺尖段切除,3例右上肺前段切除,3例右上肺后段切除。
1.2.2 對照組 行完全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麻醉方式及胸腔鏡操作方法同研究組,其中19例為右上肺葉切除,17例為左上肺葉切除,8例為左下肺葉切除,7例為右下肺葉切除,6例為右中肺葉切除。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引流管拔除時間、術后引流量、術后住院時間等相關指標及住院期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隨訪6個月,觀察患者肺功能變化情況。肺功能變化情況:包括用力肺活量實測值占預計值百分比(FVC%)、第1秒用力呼吸容積占預計值百分比(FEV1%)、每分鐘最大通氣量實測值占預計值百分比(MVV%)。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 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中及術后相關指標比較 研究組術中出血量、引流管拔除時間、術后引流量、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手術時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見表1。
表1 兩組術中及術后相關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術中及術后相關指標比較(±s)
?
2.2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出現(xiàn)1例切口感染,1例術后疼痛,發(fā)生率為3.51%(2/57);對照組出現(xiàn)5例術后疼痛,4例切口感染,發(fā)生率為15.79%(9/57):兩組均未出現(xiàn)肺部感染、肺不張、心律失常等嚴重并發(fā)癥,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93,P=0.026)。
2.3 兩組肺功能指標比較 術前,兩組肺功能指標FVC%、FEV1%、MVV%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術后 6個月,兩組 FVC%、FEV1%、MVV%均高于術前,P<0.05;研究組FVC%、FEV1%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MVV%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見表2。
表 2 兩組肺功能指標比較(%,±s)
表 2 兩組肺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本組術前相比,*P<0.05,t=8.382、8.567、13.039;#P<0.05,t=7.786、7.719、17.144。
?
手術是常用的肺小結節(jié)病灶治療方法,包括傳統(tǒng)開胸手術、胸腔鏡肺楔形切除術、胸腔鏡肺葉切除術等[3]。但開胸手術具有創(chuàng)傷大、并發(fā)癥多、術后恢復慢等弊端。肺楔形切除術屬于非解剖性切除,在治療惡性孤立性肺部小結節(jié)時可能因肺段間淋巴結殘留等,增加術后復發(fā)風險。肺葉切除術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患者正常肺功能,且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4]。近年來,臨床上對肺解剖結構的研究不斷深入,認為左肺可進一步細化成八個肺段,右肺可細化成十個肺段,并提出完全胸腔鏡下解剖性肺段切除術[5]。但國內針對完全胸腔鏡下解剖性肺段切除術的研究仍較少,尚處于起步階段。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術中出血量、引流管拔除時間、術后引流量、住院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均未出現(xiàn)肺部感染、肺不張、心律失常等嚴重并發(fā)癥。提示,相較于完全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完全胸腔鏡下解剖性肺段切除術創(chuàng)傷性更小,是更安全的微創(chuàng)手術方式,且能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這可能是因為完全胸腔鏡下解剖性肺段切除術在切除病灶的同時,最大限度的保留正常肺組織,實現(xiàn)了真正意義上的微創(chuàng),有利于患者術后恢復,尤其適用于耐受性差、高齡等患者。此外,兩組手術時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影響手術時間的因素較多,包括術者操作水平、患者肺解剖特點等[6]。
隨訪6個月,兩組FVC%、FEV1%、MVV%均較治療前改善(P<0.05)。提示兩種手術均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此外,研究組術后FVC%、FEV1%水平仍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MVV%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提示,相較于完全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完全胸腔鏡下解剖性肺段切除術能更好的保留FVC%、FEV1%,考慮與肺段切除術保留相應段支氣管有關;但在保留MVV%上意義不明確,考慮與患者術后肺減容效應、肺組織通氣重新分布等因素有關。
此外,在實施完全胸腔鏡下解剖性肺段切除術時,需嚴格掌握手術適應證,術中快速取病理檢查,確認無肺葉及肺段淋巴結轉移[7]。本研究局限之處在于所選病例數(shù)較少,且隨訪時間短,未調查遠期復發(fā)情況,今后仍需加大研究力度。綜上所述,肺小結節(jié)病灶采用完全胸腔鏡下解剖性肺段切除術治療效果更為理想,可更好的保留術后肺功能,具有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快、并發(fā)癥少等特點,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