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海燕/江蘇省靖江高級中學
地理課程設計屬于一項系統(tǒng)性工程,在這個工程當中,需要讓初中和高中課程之間更好地銜接在一起,初中地理是基礎階段,高中地理是深化階段,只有將兩者充分結合在一起才能夠發(fā)現(xiàn)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和關系,進而讓教學內容得到深化,也能提升學生對地理知識認知的廣度和深度。
初中地理課程的設計思路主要是關注現(xiàn)實和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重點學習區(qū)域性地理知識,不涉及到深層次成因問題,高中地理課程重點在于學生梳理地理知識,了解地理現(xiàn)象和具體的成因。初中和高中之間存在較大跨度,因此給教師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1]。
初中學生的認知主要是地球和地圖的相關知識,在初中地理課程標準當中要求學生可以認識地圖以及經緯線、經緯網,對這些知識加以更多方面的運用。但是初中學生本身知識積累少,經驗也不夠豐富,因此要想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這些知識還存在一定難度,學生基本掌握程度都比較淺顯。到了高中,一些教師默認為在初中學生已經打好了基礎,這樣在教學中就無視以往知識的復習,直接對學生的能力進行測試,給高中知識教學帶來了非常大的困難。另外,地理學科所研究的核心內容就是區(qū)域性地理,初中地理的重點在于對典型區(qū)域的講授,并沒有呈現(xiàn)出更多的區(qū)域,這樣在高中的系統(tǒng)性學習過程中也成為難點所在。
要想做好初中高中地理知識的銜接就需要教師進一步地解讀課程標準,明確哪些內容需要進一步地分析和補充,明確哪些內容需要進行深化理解,這樣才能夠在教學過程中更好地運用教材,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讓教學有的放矢。按照初中和高中的教材安排,在教學內容銜接上教師還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首先,知識專題的確定。例如地球和地圖知識,高中地理知識中的地球知識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做好相應的補充,例如極半徑還有赤道半徑,經緯線以及時區(qū)的劃分等等,要充分了解地球公轉和自轉的要素。大氣環(huán)境和氣候,在高中地理當中銜接的是《從地球圈層看地理環(huán)境》這一章的知識,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需要補充氣壓帶、風帶以及降水還有鋒面雨帶的推移等等,了解我國冬夏氣候差異的原因。
其次,知識專題與生活的銜接。地理教學過程中涉及到很多專題知識,這些知識與生活之間產生了密切的聯(lián)系,因此《產業(yè)活動與地理環(huán)境》這一章的學習還需要教師做好學科與生活之間的銜接,這是初中地理教學不具備的思路,高中地理必修二當中的內容補充要讓學生對我國農作物還有工業(yè)分布進行了解,特別是珠三角還有京津唐工業(yè)區(qū)[2]。
初中學生學習知識會處于一種經驗記憶的學習方式當中,由于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是有限的,并且還會受到入門學科的學習限制,那么初中地理教師就需要使用多種方法進行教學,常見的有講解方法還有談話方法等等,強化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使學生對于地理知識可以深入地分析研究,提升自我知識結構的完整性,讓學生對知識結構也能夠產生新的認知。學生進入到高中之后,學習心理會發(fā)生改變,初中的經驗記憶方法已經不適合,因此教師要逐步地引導學生從經驗記憶學習轉變?yōu)樘剿骼斫鈱W習,教師關注、引導和啟發(fā),結合學生所探索的知識給學生更深入的教學。另外,在學習習慣上也需要做好銜接,從認知插圖、地圖、地形掛圖等等入手,對地理現(xiàn)象進行觀察研究,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以及書寫習慣,讓學生的知識學習更加完善,改變以往枯燥乏味的課堂教學現(xiàn)象。
例如,在學習《地圖和地球》的過程中為了能夠使學生對相關概念有深刻的認知,還需要學生對具體問題進行摸索,使用地圖以及多媒體資料進行學習,將初中知識和高中知識有效地銜接在一起[3]。
綜上所述,本文對新課程下初、高中地理教學協(xié)調研究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初中地理知識學習表面現(xiàn)象,高中地理知識剖析深層次原因,因此教師在教學中為了能讓學生切實有效地掌握知識的精髓,還需要教師在高中課堂上讓學生更好地識記初中地理的相關內容,夯實學生學習基礎,才能夠讓高中地理學習更加深入徹底。
[1]鄭云儀.淺談初高中地理銜接問題研究[J].新課程·下旬,2017,14(8):14.
[2]梁鵬.怎樣做好初中與高中地理銜接教學[J].讀寫算(教研版),2015,14(13):137,145.
[3]陳光榮.初高中地理銜接教育方法探討[J].文理導航(上旬),2016,25(9)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