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河子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狂歡,是社會化大發(fā)展的必然趨勢,而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關乎國家的前途命運,關乎高校的建設發(fā)展,關乎個體的成長進步,具有無可比擬的重要意義。在新媒體日益影響青年學生思想和行為的背景下,加強青年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必要性。
因此與時俱進,運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載體,探索新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使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有理論上的豐富,又有事實上的突破。
隨著微博和微信的深入發(fā)展,它在青年學生群體中占據(jù)了不可動搖的地位,也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載體,帶來了新的機遇。“微載體”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立足于微博、微信等“微”平臺,以此為媒介對受教育者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而采取的組織形式。當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需適應時代發(fā)展趨勢,積極運用微載體,做到以下幾點:其一,高校官方平臺首先要堅持正確的思想引導、合理的輿論跟蹤,注重信息的時效性、趣味性、可讀性等,并結合語言、文字、圖片等形式,及時有效地把信息推送到學生的手機客戶端,達到思想政治教育潛移默化的效果;其二,高校的“微”平臺需要提高網(wǎng)絡技術含量,可以設計多個板塊,完善彼此之間的鏈接,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既有崛步石研,又有青石大,還有社團訂閱號,彼此分散,各自為營,不利于學生信息的獲取,如果把相關賬號整合,在一個平臺上細分生活欄、學習欄、教務相關欄等,就能更大程度上吸引在校生去關注官方賬號的興趣,然后教育工作者使用專欄指導思想政治教育;其三,從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需具備較高的政治素養(yǎng)、堅定的理想信念,從而能夠利用自己的閱歷和知識給青年學生的思想行為帶來正確的指導,在引導的過程中深入了解青年學生的需求,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實現(xiàn)全方面育人。
人的發(fā)展過程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社會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旨在使人適應社會生活,參與社會生活,履行社會職責,并成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最終滿足社會發(fā)展的需要。[1]為促進青年學生的健康發(fā)展,必須加強對其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須適應其心理特點,成長特性等,采用青年學生所能接受的教育方式。因此,利用微博、微信等“微”平臺,僅僅是一種媒介,一套工具,重要的是這個過程中言語的傳授,情感的渲染,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比如,高校教師開通微信賬號,既能通過閱讀學生的朋友圈,及時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也能利用此平臺,分享深度長文,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建立了一種平等的師生關系;而班級作為學生交流學習的場所,以班級為單位,推出一個集體公共號,教師是參與者,學生是主體,堅持以人為本、立德樹人,貼近學生生活,縮小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距離。
當代青年學生是追求個性、獨立的群體,他們不習慣于從理論到理論、從概念到概念、從書本到書本的嚴肅刻板的傳統(tǒng)理論灌輸,更傾向于輕松活潑、內容鮮活的溝通方式。[2]因此,在新媒體技術的影響下,高校思政工作者需要主動追求新鮮活潑的教育方式,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即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教育的過程可采取多種形式,而教育的本質和目標不能偏移,這就要求思政工作者不能只追求教育形式的新穎,而忽略教育的本質。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比如理論灌輸?shù)瓤梢约械叵驅W生傳達國家的大政方針、思想號召,使青年學生清晰地了解新時代的思想指引,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意義,所以微載體的利用需與傳統(tǒng)教育載體相結合。此外思政教育活動不能僅僅停留在線上,還要不定期地舉辦一些實踐活動,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比如筆者所在學院曾組織暑期西部支教、重走長征路等活動,這些活動增強了青年學生吃苦耐勞、奉獻社會的精神。從一定意義上來說,邁出腳步體驗生活,比言語的力量來的更直接有效,這就給高校教育者提出來新的思考,即重視生活、重視實踐的力量。
總之,微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既需要堅定內心的信念,又要把握時代的號角,緊扣學生的心聲。在新時代的要求下,把握青年學生成長的特點、需求和思想活動情況,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新載體,應對教育過程中的新狀況,解決新問題。而以微信、微博為主的微載體的使用也勢必成為當下青年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一個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