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 菲
(無錫太湖學院外國語學院 江蘇 無錫 214064)
目前學界關于詩歌意象構建的方式有眾多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四種觀點:
一是意象組合理論。比較有代表性的學者是陳植愕。陳植愕在《詩歌意象論》中將意象的組合方式分為五類:并置、脫節(jié)跳躍式、疊加、相交、幅合。
二是修辭手法。比較有代表性的學者是袁行霈,他認為并置式意象組合最能突出中國傳統(tǒng)詩歌的特點,強調了中國傳統(tǒng)詩歌中所運用的比興與對偶的修辭手法對意象構成的重要作用。此外,還有的學者強調象征與比喻的修辭手法的作用,比較有代表性的學者是敏澤。他認為藝術創(chuàng)作的象征性和設喻是意象構成的條件:“詩的意象的構成,雖然離不開象征和比喻,但又決非任何象征和譬喻都是詩的,或詩的意象的構成條件……藝術創(chuàng)作的象征性和設喻,必須是藝術的。”①
三是詩語的意象構成?!霸娬Z的意象構成”是日本學者松浦友久在其著作《唐詩語匯意象論》中提出的,但研究對象是中國傳統(tǒng)詩歌,對于當代詩歌的分析與研究未必適用。
根據意象組合理論,“新工人詩歌”意象的構建方式涵蓋了意象的所有組合方式,而且有的詩歌意象還不止一種。同時,詩人還調動了所有感官,從視覺、聽覺、嗅覺、味覺、通感等多個層面對詩歌意象進行全面的刻畫?!靶鹿と嗽姼琛钡囊庀蠼M合方式靈活多樣,五類組合方式被詩人運用得爐火純青,讀者在閱讀體驗中即能感受到這些意象的組合。如用意象組合理論來探究“新工人詩歌”意象的構建方式未免顯得過于簡單,失去了一定的理論指導性。因此,本文主要從意象的修辭手法入手,分析意象的藝術表現手法,借此管窺修辭手法對詩歌審美特征的作用。在“新工人詩歌”中,比喻、類比、象征、通感四種修辭手法的使用所呈現的藝術效果較好,下面逐一進行闡釋。
關于“比喻”,《漢典》中的解釋是:“一種修辭方式,即打比方,用某些有類似特點的事物來比擬想要說的某一事物?!雹诒扔饕话憧煞譃槊饔鳌㈦[喻(暗喻)和借喻三類。三類比喻都能在“新工人詩歌”中找到身影。下面分別例舉兩首詩進行簡要的論述。
第一首詩是郝小峰的《我一直在跳》節(jié)選:“我一直在跳,我又不得不跳/像一只職場螞蚱,從中山跳到東莞,或許/后面還得打包無奈,從東莞跳回中山/跳到廣州、深圳、珠?!?跳著跳著,我寶貴的青春/就在這些工廠,被接二連三地消耗盡了”。③詩中將“我”比作“螞蚱”,將打工群體頻繁更換工作的情形同“螞蚱”的跳躍特性聯結。
第二首詩是徐飛的《鞭打》節(jié)選:“生活從未停止對妻子的鞭打/她臉上日漸增多的皺紋就是鞭痕/她頭上日漸增多的白發(fā)就是鞭痕/只是她沒有喊出心中的疼痛”。④將妻子臉上的“皺紋”“白發(fā)”暗喻為受生活“鞭打”而形成的“鞭痕”,形象地反映了生活強壓造成的打工群體的身心傷痕。
比喻手法的運用是“新工人詩歌”中出現頻率最高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展現了打工群體的精神風貌與內在感受。
“類比”是借助相似事物的刻畫以突出主體事物的特征的修辭手法?!邦惐取迸c“比喻”很相似,類比或比喻的兩事物之間都有相似點,但兩者又不盡相同?!氨扔鳌钡谋倔w和喻體之間既需要有相似點又需要有不同點,本體和喻體應是不同的事物,兩者的地位也不平衡,喻體更為重要。“類比”有“比較類推”的涵義,類比的主體、客體兩者之間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可以以兩者的相似點類比,也可以以兩者的不同點進行類比,主、客體一般都需要出現,兩者同等重要。類比適合用于深入淺出地形象地說明事物的特質或證明觀點。⑤這一修辭手法在“新工人詩歌”中出現頻率較高,如很多動物意象、事物意象中的“螺絲釘”“鐵”等都直接運用了類比的修辭手法,將打工群體同這些意象相類比,形象化地展現出了打工群體的生活場景。下面例舉寂之水的兩首詩加以說明。
第一首詩《路邊的石頭》:“一陣風將我們/從土地上吹起來/落在異鄉(xiāng)的機器上,流水線上/被噪音、機油、紅黑膠、鉛粉、鐵銹浸泡著/被抽打,擰緊,釘牢/我們飛快地旋轉著/將鄉(xiāng)音、吶喊、眼淚的溫度甩出去/直到再也擠壓不出一粒汗水/堅硬成一塊石頭/被丟棄在路邊/就算回到地里也種不出莊稼/不斷堆積在路邊的石頭/互相挨著,冷貼著冷”。⑥詩將“石頭”的經歷與命運類比打工群體的打工經歷,折射出大工業(yè)生產對打工群體的身心迫害以及打工群體無所歸依的心理感受。
第二首詩《農民工》:“這些草往往/遭遇這樣的風/像一盆冷水從頭潑下來/剝去顫動的心跳,剝去笑容的水紋/再剝去最深處的尊嚴/我們低下去/像一片落葉低到塵埃里/在土里、垃圾堆里刨食/一些人還想奔跑,還想逃脫/這正進入了它的圈套/一些人更快地撞在刀口上/這些草往往/枯瘦、單薄”。⑦詩借“草”的遭遇類比農民工的境遇,“風”類比打工群體面臨的生活的“刀口。詩人抓住了“草”的“枯瘦、單薄”與農民工形體上的相似點以及“風”吹低“草”與農民工被迫低下頭的相同姿勢,形象化地展示了打工群體無處可逃、無力抵抗的生活壓迫。整首詩沒有正面描寫任何有關打工群體生活的細節(jié),卻運用類比的修辭手法將“農民工”群體的無奈與無力展現得淋漓盡致,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新工人詩歌”中如上述兩首詩一樣運用類比手法的詩歌數量龐大,詩人運用類比對打工群體進行詩意抒寫,并準確傳達出詩歌的情感意義,增強了詩歌的畫面感和沖擊力。
“象征”是用具體的事物來表現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情感。⑧它能使艱澀難懂的概念或難以捉摸的思想情感成為易于感知的形象事物,成為詩人表達情感需求的絕佳利器。空間意象中的“故鄉(xiāng)”“城市”意象、死亡意象中的“墓碑”“骨灰”意象以及事物意象中的“鐵”意象等都巧妙運用了象征手法傳遞出隱藏在詩歌文字之下的情感意義。下面例舉有關“故鄉(xiāng)”和“機器”意象的兩首詩加以說明。
第一首詩是胡善華的《返鄉(xiāng)記事(組詩)·進入暮年的山村》:“陽光伸展翅膀/而失去羽毛的總是時間/忐忑和不安隨山路拐彎,我回來/包括影子,靈魂和淚水/一座小橋弓起方言/我無助,懵懂/河水在視線之外流淌/把一生都交給了過去的老人/莊稼一樣,熟悉而又陌生/這個季節(jié)。念想/在空曠里萌動,山村/提前進入暮年/伏在一顆衰老的心臟上/時光裂開縫隙,甄沒回聲”。⑨詩中“進入暮年”的“山村”象征了城鄉(xiāng)差異化背景下日益衰敗的鄉(xiāng)村,也象征了“我”心中的精神家園的沒落結局。鄉(xiāng)村不光在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無法立足,也將在眾多打工者的心中失去心靈慰藉的作用,反映了詩人對鄉(xiāng)村未來發(fā)展前景的擔憂和悲傷。
第二首詩是孫海濤的《機器書——2008年金融危機》:“冷卻的巨鐵有著暮色覆蓋后/發(fā)黑的緘默。恍若讓我們想起/那個手腳麻木的深夜/從車間往外看,星斗正托舉起/南方夜空的蒼茫/一如我們對未來的模棱兩可/我們一邊蹲在過道口抽煙,一邊抱怨/如履薄冰的時日//……//有誰會提起一臺行將就木的/老式德國造印機。即便是屬于我們共同熬過的時光/我們原路返回的那個深夜/我們,也不過是靜靜地坐在冰涼的機臺上/靜靜地等待,看夜色/一點點從天空寬闊的尸布上散開”。⑩被閑置的機臺象征著打工群體在金融危機下面臨的被解雇的命運,表面上看是打工者對曾經朝昔相伴的機器的眷戀之情,實則還隱藏了打工者在經濟危機背景下對失業(yè)的憂心忡忡、如履薄冰的細膩感受。
以上兩首詩中潛藏的情感內涵通過象征手法隱晦地通過詩歌文字傳遞給讀者,使得詩歌意境幽遠而富有意味,留下了供讀者回味的想象空間。
人類在審美活動中開啟“感官盛宴”,使用各種感官,如味覺、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同時將多種感覺互相打通、轉化即形成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又稱為“移覺”。錢鐘書先生說過:“在日常經驗里,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線。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氣味似乎會有鋒芒?!?下面例舉兩首詩進行具體的論證。
第一首詩是鄭小瓊的《三十七歲的女工》:“多少樹在落葉 多少人在衰老/燈火照耀的星辰在十月的轟鳴間/聽見體內的骨頭與臉龐上的年輪/一天 一天 老去/像松散的廢舊的機臺/在秋天中沉默//多少螺絲在松動 多少鐵器在生銹/身體積蓄的勞累與疼痛 化學劑品/有毒的殘余物在糾纏著肌肉與骨頭/生活的血管與神經 剩下麻木中的/疾病 像深秋的寒夜……上升著/上升 你聽見年齡在風的舌尖打顫/身體在秋天外呼吸 顫栗//招工欄外 年齡 18-35歲/三十七歲的女工 站在廠門外/抬頭見樹木秋天正吹落葉/落葉已讓時間銹了 讓職業(yè)的疾病/麻木的四肢 起伏不定的呼吸……銹了/十幾年的時光銹了 剩下老……/落葉一樣的老……在秋風中/抖動著”。?第三行詩句“聽見體內的骨頭與臉龐上的年輪”運用擬人手法將聽覺與視覺互通,反映女工的衰老過程。之后“你聽見年齡在風的舌尖打顫”運用主觀想象又將聽覺與視覺、觸覺互通,折射女工因年齡超過招工年齡而產生的內心的忐忑不安。詩中通感手法的運用極為細膩地展現了女工的情緒震動與心理感受。
又如謝湘南的《必須坐下來習慣這種聲音》第一部分:“必須坐下來習慣這種聲音/習慣不同品質的發(fā)聲器/人的喊叫 電子合成器/伴唱 報幕 叫臺的聲音/鐵的聲音切割/齒輪 它的轉動 摩擦/工地 線面上的聲音/兩個人在一起 相隔某種距離的/聲音 立體的聲音/讓耳朵潰爛的聲音”。?詩中“潰爛”一詞既是“聲音”造成的視覺上能看到的后果,又是身體的疼痛感知,視覺的沖擊、身體的疼痛感在詩中同聽覺互通,形象地展現了打工工作環(huán)境的噪音之大及對打工者軀體的侵害。
除了上述四種修辭手法外,擬人、夸張、對比、雙關、借代、反諷也是“新工人詩歌”常用的修辭手法,其中,擬人手法最為常見,但擬人手法較為淺顯,在詩歌的文本閱讀中即能進行判斷,因而未將擬人的修辭手法列入討論的范疇。以上各種修辭手法的運用增強了“新工人詩歌”的藝術表現力,為詩歌情感的有效傳達提供了有效的途徑。
注釋:
①袁行霈.中國古典詩歌的意象[J].文學遺產,1983(4):9-15.
②參考百度百科:比喻,https://baike.baidu.com/item/比喻/177147?fr=aladdin#ref_[1]_5525。
③許強,陳忠村主編.2011年中國打工詩歌精選[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2:75-76.
④許強 陳忠村主編.2013年中國打工詩歌精選[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4:198.
⑤參考百度百科:類比,https://baike.baidu.com/item/類比修辭/1932370。
⑥秦曉宇選編.我的詩篇:當代工人詩典藏[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5:332.
⑦秦曉宇選編.我的詩篇:當代工人詩典藏[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5:333.
⑧參考百度百科:象征,https://baike.baidu.com/item/象征/79485。
⑨胡善華:《進入暮年的山村》,http://blog.sina.com.cn/s/blog_820798bc01011gq3.html,2012-4-23。
⑩秦曉宇選編.我的詩篇:當代工人詩典藏[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5:243-244.
?錢鐘書的說法,轉引自王志紅:《通感隱喻的認知闡釋》,修辭學習,2005(3).
?許強,陳忠村主編.2014年中國打工詩歌精選[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5:10.
?秦曉宇選編.我的詩篇:當代工人詩典藏[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5: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