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東/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
“家風”一詞較早見于魏晉南北朝,唐代以后大量使用。家風的作用是“化導然也”,這種作用很大程度上“由父”。古人把家風教育作為教育的起始階段,甚至把家風世德作為最優(yōu)先的題材。當時的大家族皆以“世守家風”為第一要務,后來家族形態(tài)稍有變化,但仍然重視家風的傳承。由此看來,我國家風傳承歷史久遠,綿延不斷,是我國教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家教、家訓、交規(guī)和家風,涌現了眾多重家教、守家訓、正家風的先進事跡,為后世子孫留下了寶貴的家風文化。例如,孔子后人嚴格遵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的家規(guī),以詩書禮儀作為傳家的法寶,影響了孔氏子孫和一代代后人;顏之推《顏氏家訓》語言質樸,推崇“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的主張,告誡顏氏子孫,要與人為善;包拯“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以清心、正直作為為人處世的根本。這些經過歷史檢驗的家風內涵豐富,已經融入中華文化中。培育良好的家風就是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途徑。
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梁啟超“人必有愛國心,然后方可以用大事”、朱熹“讀書不可不讀,禮義不可不知”等家規(guī)家訓從不同層面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是從中華傳統(tǒng)家風中演變而來,形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等價值主體。這些價值觀又反過來推動了良好家風的發(fā)展,促使家風中的自強不息、以和為貴、天人合一、崇禮重法、愛國愛家、言而有信得到弘揚。
良好家風的匯聚和沉淀營造了良好的民風,淳樸的民風為清正黨風、行風和政風的演進奠定了基礎。由此看來家風是“千里之堤”的一個小部分,也是鞏固“萬丈大廈”的基礎,對整個社會的風氣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良好家風在思想和行為上對家庭成員具有較強的約束作用,從家庭走出來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品質對完善社會法治具有重要作用。由此看來,培育良好家風對營造和諧、文明、健康、向上家庭氛圍,促進形成良好社會風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首先,系統(tǒng)挖掘中華民族家庭美德、家訓家規(guī),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與家風建設結合起來,成為指導新時代發(fā)展的重要思想精粹。其次,根據歷史發(fā)展潮流和人民群眾的現實發(fā)展需求,將中華傳統(tǒng)家風文化與新時代家庭發(fā)展建設相融合,凸顯道德資源和人文資源在家庭美德建設中的意義。最后,善于分辨和揚棄傳統(tǒng)家風文化,與時俱進,有選擇地吸收、消化家風文化,使更多家庭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自覺成為社會主義美德建設的推崇者和促進者。
一方面,家風屬于一種文化形態(tài),其具體表現在家庭美德建設、家庭教育上,不同的家風展現了不同的家庭教育和家庭文化。推動家風建設和家庭美德建設,就必須推動家規(guī)、家訓等文字或口頭規(guī)范的完成,從具體的家庭活動中弘揚家風和家庭美德,進而將家風建設引向深處。另一方面,每個家庭都有自身的特點和個性,每個家庭家風建設都要結合社會主義價值觀的要求,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里推動個性化、整體性家風建設。
首先,發(fā)揮各類媒體優(yōu)勢,積極推出“好家庭好家教好家風”為主題的系列活動,大力宣傳良好的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其次,依托社區(qū)和農村這一重要的宣傳陣地,積極營造良好的家風氛圍,實現人人談家風、悟家風、頌家風,講好家風故事,積極將好人好事與家風建設結合起來,闡述各自家風建設。最后,加強對家風失范、家庭美德缺失的監(jiān)督和批評力度,從家庭建設的角度褒獎優(yōu)良家風、貶斥不良家風家教。
典型示范與強化引導式家風建設的重要方式:一是要依托地域文化資源優(yōu)勢,挖掘和宣傳本區(qū)域內歷代名人的家風家訓,弘揚先進典型,在潛移默化中影響本區(qū)域內的家庭;二是充分發(fā)掘各地檔案文史資料,廣泛征集“家風家訓家教”為主題的文章、故事和實踐活動,形成全民學優(yōu)良家風、全民共建優(yōu)良家風。
一方面,狠抓領導干部這一關鍵少數,培養(yǎng)其憂患意識,使之正確對待家風家教,進而推動作風建設。另一方面,領導干部要從自我做起、以身作則,為家庭成員樹立良好的榜樣,及早發(fā)現家庭成員存在的問題,把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
社會的發(fā)展、文化的傳承有賴于優(yōu)良家風的形成。家訓、家規(guī)匯聚而成的優(yōu)良家風,樸素的民風、為國為民的黨風政風成為新時代社會主義思想文化的重要內容。所以,積極發(fā)揮優(yōu)良家風的作用,推動家庭美德建設,以家風促政風、以家風促黨風,成為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