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豐富、民族多元的國家,在我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發(fā)展長河中,出現(xiàn)了很多堪稱國家瑰寶的文化藝術,其中一項便是中國的民族聲樂藝術。中國的民族聲樂藝術,發(fā)展歷史十分悠久,具體體現(xiàn)在它可追溯到我國遠古時期,并且早期的民族聲樂藝術常常與宗教和巫術有關。由于古代交通的不便利性,各地方言種類繁復,這也使得中國的民族聲樂藝術一直具有地域性。除去受中國本土因素的影響,中國的民族聲樂藝術也受到國外音樂流派的影響,借鑒了歐美的一些唱法。所以目前當代的中國民族聲樂是一種吸取保留了古今中外的藝術精華的聲樂藝術。正是基于民族聲樂的獨特的藝術地位,所以在此簡要談談民族聲樂中對曲藝說唱的咬字的運用。本文先是闡述了民族聲樂的概念,然后比較分析民族聲樂和曲藝說唱的異同點,繼而總結民族聲樂中的咬字原則,最后提煉出在民族聲樂中運用咬字的意義。
民族聲樂是在繼承發(fā)揚了民歌、說唱、戲曲的傳統(tǒng)演唱藝術精華的基礎上發(fā)揚光大的一種藝術,同時它還借鑒了西方的美聲唱法,可以說民族聲樂是一個兼具民族性和時代性的新的歌唱藝術。它具有三大特點:一就是講求意境優(yōu)美,追求一種情景交融的意境,以最大程度地感染和打動觀眾為最高要求,這也是對聲樂藝術節(jié)目的最普遍的評判標準。二就是強調唱腔優(yōu)美,聲樂藝術和語言學是密不可分的,本質上,聲樂藝術就是對語言的藝術加工和藝術表現(xiàn),在聲樂演唱中,對演唱者的唱腔要求極高,講究婉轉動人,比如中國的戲曲藝術,就是聲樂藝術和語言學密不可分的最佳實證。第三大特點就是演唱個性的多元化,我國民族聲樂演唱個性的多元化歸因于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由于民族聲樂發(fā)展早期時受限于不便捷的交通和封閉的社會環(huán)境,本地聲樂藝術只能在本地區(qū)域內(nèi)傳唱,地區(qū)間的流動幾乎不存在,隨著中國社會的逐漸進步,聲樂藝術也隨之南北和東西相傳,不再止步于地區(qū)內(nèi),但是一定程度上,方言仍然是民族聲樂的進入壁壘。
上一部分著重闡述了民族聲樂的概念和特點,其中在民族聲樂的演唱中,運用咬字技法是很常見的。咬字是我國曲藝說唱的精華部分,曲藝說唱藝術雖然和民族聲樂藝術一樣擁有悠久的歷史,但是一直沒有獨立的藝術地位,它是由民間口頭發(fā)展起來的一種特殊藝術形式,曲藝的主要藝術手法有:說、唱、演、評、噱。咬字就是曲藝說唱藝術手法中“說”的一個分支,曲藝說唱的每一種藝術書法都是民間口頭發(fā)展而來的,是我國古代人民群眾智慧的結晶。無論是下里巴人,還是陽春白雪,藝術只有受眾的不同,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所以民族聲樂這種在我們的印象中是音樂高校必學內(nèi)容的音樂藝術,也會毫不掩藏自己借鑒曲藝說唱藝術手法的事實。傳統(tǒng)的民族聲樂藝術不斷得到完善和發(fā)展,而曲藝說唱藝術卻止步于早期的藝術成就,但是曲藝說唱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借鑒和警醒意義是巨大的,任何藝術都必須與時俱進,都要有自己官方或民間的傳承者,因為這種藝術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必須代代相傳,方能歷久彌新。
在民族聲樂的演唱過程中,除了既定的休止和停頓,演唱過程必須保持連貫性,就像書法的原則一樣,必須猶如行云流水,一氣呵成。斷斷續(xù)續(xù)的演唱或者中間脫節(jié)的演唱都會嚴重影響觀眾的視聽,從而造成整場演唱的失敗。除了注意歌詞的連貫,還需要保持演唱者動作以及情感流露的連貫。
我們?nèi)粘Ec人言語交流都力求口齒清晰,所以在民族聲樂的演唱過程中,對咬字清晰的要求更高。因為演唱受舞臺大小、播音設備質量等多種因素影響,演唱者只有保持自身的咬字清晰功力,方能準確傳達演唱內(nèi)容。
在民族聲樂中,必須嚴格控制咬字和發(fā)聲器官,只有協(xié)調控制好這兩個器官,才能形成共鳴。共鳴是民族聲樂演唱中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也是一項重要評判標準,所以演唱者必須充分體現(xiàn)出歌唱的共鳴性。
在民族聲樂中對曲藝說唱的運用有助于對情感的表達,民族聲樂得以流傳是因為它的情感性,以情動人是所有文化藝術的創(chuàng)作宗旨,無論是聲樂中的歌詞還是曲調,都應該傾注能被觀眾感知到的情感。咬字則加強了民族聲樂的情感性,演唱者對聲母和韻母的應用,對語速的把控,都能調動觀眾的情緒乃至情感,所以在民族聲樂中需格外注重咬字的運用。
民族聲樂是我國杰出的音樂藝術,在其傳承過程中,不可盲目守舊,也不可過分標新立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聲樂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音樂無國界,我們在吸納西方音樂特色的同時,也要積極推動我們的民族聲樂走出國門,讓世界聽聽中國的聲音。
:
[1]丁馨韻.民族聲樂演唱中的咬字與吐字分析[J].黃河之聲,2017(20).
[2]楊奕坤.關于民族聲樂對戲曲藝術的繼承和發(fā)展的研究[J].北方音樂,2017,37(16):59~60.
[3]文軍.探討民族聲樂演唱中的咬字與吐字[J].知音勵志,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