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音樂學是音樂學下屬的一門理論學科。在20世紀之前被廣泛的稱為“比較音樂學”,1950年荷蘭音樂學家、現(xiàn)代民族音樂學奠基人吉卜·孔斯特在他出版的音樂學著作《民族音樂學》一書中,首次使用了“民族音樂學”這一學術稱謂,并主張用它來代替以往人們習慣稱呼的“比較音樂學”。至此之后,這一學術稱謂被大多音樂學家所接受和采納,并且沿用至今。
在中國,“民族音樂學”作為比較音樂學之后的一個新學科名稱,最早出現(xiàn)在20世紀70年代末音樂學的外文翻譯資料中。中國音樂史學家、音樂活動家王光祈,最先系統(tǒng)的采用比較音樂學的方法,從“史學”中的“樂制”(樂律學)角度,將中國民族音樂,同西方民族音樂進行比較研究,首開東方民族音樂學之先河。1980年6月,南京藝術學院召開首屆“全國民族音樂學學術討論會”。會后出版了《民族音樂學論文集》,這標志著中國“民族音樂學”被視為一個獨立的音樂學理論學科開始興起并受到音樂學理論界的廣泛關注。
伍國棟先生的《民族音樂學概論》(增訂版)一書是許多關于民族音樂學研究成果中最為經(jīng)典并且令人瞻目的一部論著。這部著作是伍國棟先生于2012年在總結了1997出版的《民族音樂學概論》的漏洞和不足后,經(jīng)過對初版內容和結構的修訂和增訂,而重新完善再版的民族音樂學基礎理論著。作為民族音樂學專業(yè)的學生,筆者帶著虔誠的學習態(tài)度讀完了伍國棟先生的《民族音樂學概論》(增訂版),全書內容詳實,結構清晰,通過7章23小節(jié)的內容來闡述民族音樂學這一學科內容。第一章是民族音樂學歷史發(fā)展及定義,內容包括了學科名稱的來源、學科的定義、性質、對象和范圍,以及民族音樂學簡史和20世紀20年代至80年代民族音樂學在中國的發(fā)展歷程。作者在本章節(jié)中闡述了自己對民族音樂學定義“民族音樂學,是音樂學下屬的一門研究世界諸民族傳統(tǒng)音樂及其發(fā)展類型的理論學科,田野考察是其獲得研究材料來源的基本方式。它的主要特征是,將所考察和研究的音樂對象,視為是一種音樂事象,倡導將某一民族現(xiàn)存的傳統(tǒng)音樂及其發(fā)展類型,置入該民族特定的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文化環(huán)境之中,通過對該民族成員(個體或群體)如何根據(jù)自身文化傳統(tǒng),去構建、使用、傳播和發(fā)展這些音樂類型的考察和研究,闡述其有關音樂類型的基本形態(tài)特征、生存變異規(guī)律和民族文化特質”。第二章是民族音樂學與相關學科,指出了民族音樂學在音樂理論科學及音樂學中的位置、民族音樂學與相關的社會科學,講述了民族音樂學作為音樂理論科學領域內音樂學下屬的一門分支學科,需要正確估量它和處于相同層次的其他音樂學分支學科的關系,其中包括了民族音樂學與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學、民俗學、地理學、語言學的關系。由此可見,民族音樂學作為一個富于包容性的學科,在發(fā)展過程中不僅與其他各音樂學分支學科有著交叉與融合,而且同許多社會科學也同時發(fā)生著直接或間接的學科聯(lián)系。學好一門民族音樂學的同時,也是對不同的相關學科有了更多了解與認知。第三章是民族音樂學的方法論觀點。民族音樂學理論工作者在進行實地考察之前,首先遇到的具體問題就是用什么樣的基本觀點和思維準則去認知、把握將要接觸的音樂事象和指導即將進行的課題研究。作者在本章中就具體介紹了在研究過程中,如何運用主體觀、價值觀、時空觀、質量觀、網(wǎng)絡觀這些方法論觀念進行調研考察。使之更具有宏觀的、思辨性的方法論意義。第四章是實地調查的理論及方法。闡述了民族音樂學的學科性質及其研究對象和范圍指向,確定了這一學科是一門注重深入實際音樂生活,并要求從中吸收和積累豐富現(xiàn)場資料、現(xiàn)場經(jīng)驗的音樂理論科學,在研究方法上特別強調要進行實地調查。因此在本章節(jié)詳細介紹了實地調查的橫向與縱向的分類形態(tài);調查前的理論及技術準備,包含了分析現(xiàn)狀、明確目的、選擇類型以及對現(xiàn)有資料的收集和熟悉;而關于實地調查的方法與若干原則、音樂資料儲存理論及技巧也是需要我們去掌握的。這也說明民族音樂學的實地調查是一項復雜而細致的科研工作,需要有準備、有步驟、有理論指導、有學術目的地去進行。第五章是描述與解釋,內容包括音樂描述、音樂解釋的具體解讀。強調了民族音樂學各類研究課題的陳述,主要通過描述和解釋來完成。第六章是民族音樂著述類型,包括樂志性質著述和樂論性質著述。樂志性質著述則包含了音樂調查報告、音樂文獻綜述、音樂概述、音樂志;樂論性質著述則可以劃分出音樂專論、音樂文獻綜論、音樂概論這幾種常見的著述樣式。第七章是民族音樂學視野中的論文寫作,分別介紹了民族音樂學論文特征、學術論文選題、研究材料搜集與使用、寫作程序與方法、學術論文的文風和檢驗。該類文章多屬于專題性樂論著述,具有鮮明的理性思維色彩。而作為民族音樂學專業(yè)的學生也更需要通過學術論文寫作來掌握堅實、系統(tǒng)的學科知識和科研技能,進行科學思維能力和科學研究能力的培養(yǎng)。綜上所述,全書總共七章,而前三章內容(民族音樂學歷史發(fā)展及定義、民族音樂學與相關學科、民族音樂學的方法論觀念)則是以理論為主,第四實地調查的理論及方法則是歸于實踐,到第五、六、七章內容(描述與解釋、民族音樂學著述類型、民族音樂學視野中的論文寫作)則又回歸到理論之中,即全書內容呈現(xiàn)理論——實踐——理論的結構。與舊版相比,增訂版有選擇地充實學科學理現(xiàn)當代發(fā)展信息,將影響所致的國外學科學理材料及相關進展描述,擴展至21世紀初,將國內相關學術進度及其材料和成果舉證,延續(xù)至當代,補充了本學科國內外發(fā)展過程中代表人物及其學術背景描述、梳理和展示學科理念及方法所經(jīng)歷過的“從多元走向綜合”的歷程。使讀者在在學習本門學科時能夠更加深刻的了解該學科的理念及內涵。
伍國棟先生作為中國民族音樂學學科理念建設的先行者和奠基者,他將西方先進的哲學理念引入中國,并且不斷充實、豐富民族音樂學的學科內容。他的《民族音樂學概論》(增訂版),全書內容詳實,結構清晰。具有實踐性、思辨性、創(chuàng)見性。所謂實踐性就是指作者依據(jù)自身豐富的田野調查所獲得的資料具有的真實性、可靠性;思辨性則是指作者在撰寫本書時,運用正確的、科學的思維方式對民族音樂學這一學科進行分析和研究,從而得出創(chuàng)新性的理論研究成果。《民族音樂學概論》(增訂版)一書中的表達方式與敘述方法都及其適合剛接觸民族音樂學專業(yè)的學生。該書在目錄之后增加的插文目錄,即每一章節(jié)的“關鍵詞連接”,是對于每一章節(jié)中出現(xiàn)的相關人物、名詞、著述等進行的詳細介紹。而在每一章節(jié)之后的原著選讀更是為眾多讀者提供了具有學術價值的相關文章。這一優(yōu)點在于,讀者在閱讀本書時能更加深入了解每一章節(jié)的內涵與深意,把握好每章節(jié)的重點知識。正因如此,初讀本書之時,可以使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逐漸構建出基本的知識框架,整理出自身閱讀思路,為之后學習民族音樂學這門學科打下理論基礎。
筆者在讀完伍國棟先生《民族音樂學概論》(增訂版)之后,對民族音樂學這門理論學科已經(jīng)有了一個更深層的認識。同書中所強調的一樣,民族音樂學這門學科最為重要的依舊是它的實踐性。俗語說:“謅書擬戲真山歌”,即說我們所聽的歌是真的,里面的情也是真的。然而這些歌與情,皆需要通過實地調查得來。這也使得筆者更加明白學習民族音樂學這門學科,是在學習扎實的理論知識的同時,還需要與田野調查的實際案例相結合去探索研究。對于某一個音樂事象的研究及其最后成果都需要在田野調查的基礎上進行,脫離田野調查的音樂事象研究是不存在的。而以上說到的這些,最終都需要通過論文具有的實踐性、思辨性、創(chuàng)見性來展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