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媛媛/天津中醫(yī)藥大學文化與健康傳播學院
在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中普遍存在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學生的中國文化意識不足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欠缺,阻礙其在對外交流過程中用恰當?shù)挠⒄Z傳播中國文化,表達本土特色的文化思想。因此,此次研究的核心目標為,在具體的實踐教學中,通過教學資源的整合,教學模式的完善,在積極引導學生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的同時,更多關注和培養(yǎng)學生弘揚中國特色文化的意識和主動性,鼓勵其成為文化傳承與傳播的使者。
研究小組申請校外語類公共選修課兩個班級進行教學實踐。班級容量為每班80人,大部分學生均為2016級、2015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其專業(yè)背景分別為中醫(yī)中藥類、護理類、非醫(yī)類(漢語言、漢語國際教育、公共事業(yè)管理、心理、營銷、勞動與社會保障)等。所有學生均已完成并通過第一學年的英語讀寫(1)及英語聽說(1)必修課程,班級四級通過比例為67%,六級通過比例為15%。大部分學生均具備不同程度的語言知識積累和語言應用技能,部分高年級同學已修讀過專業(yè)雙語課程。由于被試對象年級層次分散,涉及專業(yè)領域范圍較廣,且個體差異性明顯,一方面可保證反饋數(shù)據(jù)結果的客觀及普遍適用性,另一方面可充分利用學生專業(yè)背景優(yōu)勢結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色和現(xiàn)代文化特色對課程內容進行豐富和補充。
被試班級的課程分別設計為聽說方向及讀寫譯方向,教學內容與中國文化相結合,進行文化嵌入環(huán)節(jié)設置。課堂活動采用主題式教學內容的編排形式以及“參與-體驗式”教學模式,突破以往傳統(tǒng)的演講、討論、發(fā)言、記筆記的課堂活動形式,鼓勵學生們創(chuàng)意發(fā)揮、自由設計,進行課堂展示。內容選取中國文化中最經典和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精粹,以生動的事例和文字、圖片及音視頻材料,借助多媒體設備和新媒體技術,對中國文化進行深入淺出的介紹。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學生們會通過現(xiàn)場表演、互動游戲、手工制作等形式立體化展示文化主題,使課堂增加了趣味性和親和力,同時學生們也獲得了零距離的文化體驗機會。
實驗課程均設有5個小論壇板塊,即5個主題,由學生在開學初的第一次課上投票選出。活動隔周進行,每次課分為中國文化知識和中國文化體驗兩個模塊,各占50分鐘。(具體見表1和表2)
表1 英語口語選修課(文化口語)教學安排
試驗時間 論壇主題 內容摘要第二教學周中國傳統(tǒng)美食與菜系文化Chinese Food and Eight Cuisines用餐禮儀 八大菜系 舌尖上的中國第四教學周中國樂曲/繪畫Chinese Music and Painting京劇 民族樂器民歌 國畫第六教學周服飾文化Chinese Costume旗袍 漢服 特色民族服飾第八教學周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與養(yǎng)生文化Chinese Festivals and Health Preserving春節(jié) 元宵節(jié) 端午節(jié) 中秋節(jié) 臘八節(jié)第十教學周中醫(yī)藥文化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中醫(yī)學習經歷分享 接受中醫(yī)治療經歷分享藥膳制作 中草藥辨識 針灸 刮痧
表2 英語高級閱讀選修課(文化閱讀)教學安排
試驗時間論壇主題 內容摘要第二教學周智慧孔子/老子The Wisdom of Confucius and Laozi儒家學說道家學說論語 道德經 中國人的處事哲學第四教學周中醫(yī)中藥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陰陽 五行辨證論治中西醫(yī)比較第六教學周漢字書法Chinese Characters and Calligraphy漢字的由來 發(fā)展 結構 體系第八教學周中國詩歌Chinese Poetry 唐詩 宋詞第十教學周中國文學名著Masterpieces of Chinese Literature紅樓夢 西游記 雷雨圍城
(1)通過對被試班級學生進行的問卷調查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合學生的期末學習總結以及任課教師對班內部分學生進行的訪談了解到,學生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走進英語課堂的嘗試是十分肯定的。絕大多數(shù)參與課程學習的學生表示,該課程幫助他們進一步拓展了文化視野,加深了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和感悟,用英語闡述并傳播中國文化的能力得到了明顯提升。對于在大學英語公共課程當中增加中國文化的教學內容,學生們表現(xiàn)出了濃厚的興趣,在掌握傳統(tǒng)文化基礎詞匯短語英譯表達的同時,也增強了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并且表示要努力學習,有信心承擔起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重任。(具體見表3)
表3 將中國文化元素輸入英語教學情況調查問卷統(tǒng)計數(shù)據(jù)
調查內容開拓文化視野加深文化認知和感悟提升文化敏感性提高英語學習興趣提升本土文化英譯能力滿意度(%)98.5 94.2 77.4 75.2 70.1
(2)體驗式教學為學生們提供了一個運用語言的空間和平臺,使其能夠自然融入語言表達和思想交流之中,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語言感知、互動體驗,真正實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變。課堂中的新感覺、新刺激也加深了學生們的語言記憶和理解。此外,為了達到最佳的課堂展示效果,學生在活動的計劃籌備中,會自主查找英文語料素材,并進行語言篩選和整理加工。在課堂的互動交流中,也會用英文表達見解和感受。學生通過親身參與體驗主題活動,例如錄制中醫(yī)藥故事微視頻、美食分享會、書法表演、茶道展示、詩詞誦讀、民樂演奏、漢服走秀等,切實感受并體驗到了語言在真實文化場景中的運用,其文化鑒賞能力、文化交際能力也會得到相應提高。
(3)任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搜集了大量與中國文化相關的英文文本、音頻及視頻,突破了傳統(tǒng)教材的束縛和局限,極大地豐富了課程資源。同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會發(fā)現(xiàn)自身的文化知識漏洞,對中國文化的認知和了解在廣度和深度上得到了一定的突破。通過與學生的互動探討,能夠實現(xiàn)教學相長、取長補短的教學效果,師生均可通過課程得到不同層面的收獲。此外,師生間的交流不再局限于語言知識,更具多元化和契合點,進一步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4)通過本次研究嘗試,教師對于創(chuàng)新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有了全新的理解,教學理念不斷更新,并在實踐教學中進一步提升了教學設計能力、課堂組織能力、應變能力,以及對課堂教學中各種要素進行調控的能力。
(5)由于班級學生具有不同的專業(yè)背景,興趣特長各異,在課程學習中可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有些學生在班級內組建了科研小團隊,針對共同感興趣的話題,結合對外交流、國際傳播方向,申請了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例如,由來自我校漢語言、漢語國際教育及中醫(yī)學專業(yè)的學生合作進行的《中醫(yī)藥文化DIY雙語讀本》的編寫。
(1)由于試驗周期有限,課程時間安排有些局促,且具體活動的籌劃尚存在不足之處,可再繼續(xù)經過多輪課堂實踐,總結經驗以改進不足。今后可嘗試進一步擴大課程頻次規(guī)模,單獨申請一門獨立課程,或結合數(shù)字化技術,如MOOC、翻轉課堂、移動終端等新技術教學平臺拓展課程,讓更多的學生可以從中受益。
(2)參考學習并借鑒國內“用英語講中國文化”及“中國文化英文版”一類的教材和書籍,結合此次課堂實踐收集的資料和學生的反饋,今后可組織參與此次項目的相關教師,嘗試編寫符合本校學生特點和需求的教材,可供后續(xù)課程有一個較全面、系統(tǒng)的文字參考和依托,也可為學生的課后學習提供更多有價值的練習素材。
(3)任課教師負責的中國文化知識模塊和學生準備的中國文化體驗模塊在內容上容易出現(xiàn)重合,這種重復在會降低學生的新鮮感知,也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建議教師和學生可在課前充分做好溝通和交流。教師應做到督促學生按時上交展示思路和資料,并認真審核和校對文字語言,與學生合作準備和設計好每一堂課,以使課程能夠順利高效地進行。
(4)在中國文化體驗模塊的展示和互動,容易觸發(fā)學生的興奮點,對吸引學生的關注率,調動學生的學習參與熱情起到了很好的助力作用。 但此時教師應保持警惕并進行悉心引導,找到合適的時機點,及時將學生的注意力回歸并集中于語言技能的訓練。否則,這種模式的課程容易在形式上熱熱鬧鬧,但學習收獲卻寥寥無幾。
(5)由于參與此次項目的教師均為我校大學英語公共課的一線教師,教學經歷及經驗豐富,語言能力及教學技術過硬,但在中國文化領域存在專業(yè)知識不充足、不準確的弊端。因此,在今后的課程研究團隊建設中,應適當加入一些從事文化、哲學、藝術等專業(yè)的資深教師和專家,以獲得他們權威的建議和指導,以幫助學生形成對中國文化新鮮的、有深度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