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麗/新疆天山職業(yè)技術學院
文言文作為一種古代書面語言是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其本身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在語文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文言文教學現(xiàn)狀卻令人擔憂。首先,表現(xiàn)在學生學習方面:(1)缺乏學習興趣。由于文言文年代久遠,時空跨越大,與我們現(xiàn)在通用的白話文在語法結構和文字組織上有較大的差異,所以很多學生在學習文言文時,存在著明顯的認知障礙,找不到適合自己的方法,缺乏興趣。(2)思想認識片面。學生認為文言文無用武之地。學習文言文極為被動和功利,是為考試所學,為分數所迫。其次,表現(xiàn)在教師教學方面,目前在文言文教學中,常見的教學方法有三種:(1)串講法,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有越俎代庖之嫌。(2)講解法,以古漢語知識為線索,把課文當作一個例子,重點教授系統(tǒng)的文言文知識。(3)翻譯法,以直譯為主,以意譯為輔。
文言文教學的知識目標就是把文言文當作“語言工具”來讀。讀懂古文,就是讀懂古人的語言。根據這一目標,本人結合幾年的語文教學經驗,根據新課程的要求,建議嘗試如下文言文教學策略:
(1)讀——強化文言語感訓練,因聲求氣。葉圣陶說過:“文字語言的訓練,主要是訓練語感,獲得語感要走熟讀成誦的路子。”讀的方式要多種多樣。多種形式的吟誦涵詠,同樣為課堂彌漫一層濃濃的古味。對文言文就從陌生到走近,再到融入,從生澀到流暢,再到韻味十足。(2)寫——要會抄寫、默寫和試寫。讓學生抄寫自己欣賞的精短古文,寫端正每個漢字;默寫古代名言名句,做到不寫錯別字;嘗試適當地寫作文言文,品味古人作文“推敲”的艱辛。(3)譯——有效地指導學生把文言文準確地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啟發(fā)學生在古今語言的“轉換”過程中,舉一反三,積極尋找古今漢語的異同,努力發(fā)現(xiàn)文言文的語法規(guī)律。重點掌握《考試說明》里規(guī)定的120個文言實詞和18個文言虛詞,掌握判斷句、省略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和詞類活用、固定格式等。這些要常提常講常歸類常整理。是教學的基本要求。(4)疑——培養(yǎng)學生大膽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氨M信書不如無書”。不迷信教科書和權威的注釋,在學生中提倡質疑,主張“自圓其說”,只要言之成理,允許有不同的“聲音”。
總之,把文言文當作語言工具來教和學,能迅速提高學生文言文的閱讀能力,有效實現(xiàn)文言文的“知識”目標。
語文課程的基礎是該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實驗)提出的“目標二”,進一步明確了文言文教學的“人文”目標是:把文言文當作“文化載體”,用以培育熏陶學生的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養(yǎng)。傳統(tǒng)教育中“文以載道”的古訓不能丟。圍繞文言文“人文”教學目標,為取得明顯教學效果,教師可以采用如下教學策略:
(1)品——文言文就是香茗。語文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去品讀、品味文言文的輝煌歷史,去鑒賞詩詞曲賦,去領略散文小說,去發(fā)現(xiàn)文言文的無窮妙趣,去回味文言文的言簡意賅。(2)思——語文課堂,要讓學生思緒飛揚,真情涌動,閃現(xiàn)自己的真知灼見。應該努力培育學生的思維品質,既要學會“圈點勾畫”,又要學會判斷、推理、聯(lián)想,學古人之縱橫思辨,鑒古人之深邃思想。(3)情——“文章不是無情物”。經典文言文的選讀,能夠讓學生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和崇高人格的歷練。語文教師應該充分發(fā)揮文言文的情感教育功能,注重培養(yǎng)學生美好情感。
在新課程標準下,我們要運用新課程的理念進行文言文的有效教學。首先,從師生關系上看,文言文教學應以對話式為主。因而本人在上《勸學》時,并不給學生講解字詞,也不翻譯課文。我要求學生自行解決。把眼睛還給學生,把大腦還給學生,把嘴巴還給學生,把耳朵還給學生,總之就是把主動權還給學生。要求學生上課前充分預習,強化形成預習習慣,使得課堂的對話能夠順利進行。學生將不能解決的問題當堂向教師提出,教師先引導學生交流、研討,教師也參與研討,在共同研討中歸納出結論。
再拿《陳情表》來說,這篇課文的解讀方式有好幾種:一種觀點認為這是一封李密寫給晉武帝的大“請假條”,并由此生發(fā)“如何與上司相處”的話題;另一種觀點是就本文的行文藝術而言的,認為李密至孝,“欲先盡孝而后盡忠”,所以文章極盡說話的藝術委婉之能事,讓人讀后,不禁為作者的至情至性所感動,從而不得不同意他的請求,由此延伸出說話的藝術問題。通過這種啟發(fā)、引導、發(fā)現(xiàn)的方式,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還活躍了課堂氣氛,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在文言文教學實踐中,我們一線教師要不斷探索適合新課程符合學生實際的新教法。教無定法,但教必有章,學必有路。遵循認知規(guī)律,探索高效課堂將是我們共同的任務。走出文言文教學的誤區(qū),改變目前高中課改的困難局面,真正發(fā)揮文言文的教育價值,審美價值和文學價值,達到文以載道的目的。共同創(chuàng)造語文新課程改革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