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嘉寧
摘 要:關于豬瘟,主要是由豬瘟病毒所引起的具有高度接觸性的傳染病,且具有較高的死亡率,因而受到各國對該病毒的關注。而本文主要就針對豬瘟病毒微生物學檢測技術進行重點探討和分析,以期能夠更好的保證有關豬瘟防控工作的有序進行。
關鍵詞:豬瘟病毒;生物學;檢測技術
因豬瘟是由該病毒所引發(fā)的高傳染性疾病,且在流行范圍較廣,如果得不到及時的遏制,勢必會給養(yǎng)豬業(yè)帶來嚴重的影響。在這種形勢下,則需要有關部門加強對相關檢測技術的研究和應用,以此能夠對該病毒做好相應的防控工作,減少病毒感染對社會經濟發(fā)展所產生的影響
一、豬瘟病毒基因結構及功能
(一)豬瘟病毒的基本特征。結合相關調查表明,豬瘟病毒屬于黃病毒科,還包含其它病毒,即,能牛病毒性腹瀉病毒、羊邊界病病毒[1]。因這三種病毒在各方面具有較為密切的聯(lián)系,一旦感染其中一個病毒,則會在對其他病毒產生不同程度的交叉保護反應。另外,豬瘟病毒還可在多個細胞中生長繁殖,如豬胚、乳豬啤、腎等。
(二)豬瘟病毒基因組。在這方面,能夠發(fā)現有關豬瘟病毒的基因組基本上是由三個部分所組成的,分別是5,非編碼區(qū)(5,UTR)、編碼區(qū)(TR)以及3,非編碼區(qū)(3,UTR)。在這其中,基因組的5,沒有甲基化帽狀結構,且在3,也缺少Poly(A)結構。因而在翻譯相關起始機制上與常見的真核生物中的mRNA是不同的。這就需要相關人員在豬瘟研究工作中注重這方面。
二、關于豬瘟病毒微生物學檢測技術
(一)聚合酶鏈反應檢測技術
1.反轉錄-聚合酶鏈反應。對于反轉錄-聚合酶鏈反應技術的出現,已經逐漸應用在豬瘟病毒的實驗室檢測中。該技術的使用,能夠對豬病中所存在的多種病原進行有效區(qū)分,具體就有:口蹄疫病毒、豬細小病毒以及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等[2]。在過去所使用的PCR技術與常規(guī)實施診斷方法相比,雖然在方式上更為簡單,但是在當前分子生物學檢測技術的快速發(fā)展趨勢下,該技術在應用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也開始凸顯出來。
2.多重RT-PCR。通過對RT-PCR的改進和創(chuàng)新后,已經發(fā)展出多重RT-PCR。這種技術的應用,能夠對豬體內中所帶有的各種病原體予以快速檢測。由此可見,多重RT-PCR作為快速且高速的實驗室檢測手段,只需要進行一次試驗工作就能夠對多種病毒進行有效檢測,進而為相關人員在病原檢測上提供極大的便利。但是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這種方法對各方面的要求比較高,特別是對引物設計這方面的要求,十分嚴格。這是因病毒檢測種類越多,則就需應用較多的引物設計,因而在此環(huán)節(jié)中,很容易出現失誤,導致擴增片段的長度會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在這種情況下,在這種方法應用上,最多可對2-3種病原進行檢測,如果檢測到4種及以上病原時,是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該方式檢測的靈敏度。
3.套式RT-PCR。關于套式RT-PCR,又被稱為巢式PCR。主要作用就是對豬瘟病毒進行檢測以及對豬瘟病毒與其他病毒進行有效區(qū)別。另外,其所具有的敏感度要高于比較常見的PT-PCR,且所具有的特異性也相對較高。在該技術中,可通過對抗原-ELLSA和RT-nPCR 這幾種實驗室診斷技術進行深入比較,能夠清楚的發(fā)現,RT-nPCR更加具有優(yōu)越性。同時也是檢測豬瘟病毒感染的最重要方法。
4.熒光定量RT-PCR技術。結合實際發(fā)現,當前所使用的水解探針模式中的Re-al-time RT–PCR,在檢測豬瘟病毒中得到較好的應用。但是在使中所呈現出的假陰性結果,則會在內一定程度上凸顯出其所存在的不足[3]。這種情況的出現,主要是因探針的結合點明顯出現突變,進而會對接下來的檢測造成干擾。在這種現象下,基于其他相關檢測模式下,如引物探針能量轉移等也會受到干擾。
綜合來說,熒光定量PCR既能夠對樣品進行較好的定量檢測,同時還具有較強的特異性,進而保障結果準確。
(二)DNA芯片技術。關于DNA芯片技術,作為現代化基因診斷技術,在實際應用中具有較多的優(yōu)勢,如高效、敏感以及自動化等。比如,在Gladue DP,則就可借助DNA芯片技術,來檢測豬細胞中所出現的基因模式以及體外感染豬病毒強株后發(fā)生的反應,進而幫助相關人員對這些基因與先天免疫應答調節(jié)機制所存在的聯(lián)系。另外,相關人員能夠利用DNA芯片技術,進一步檢測豬瘟病毒。以此能夠在最大程度上保障檢測結果的準確性。
綜合上述,在生物學檢測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下,極大的提高我國對豬瘟病毒分子生物學的檢測技術水平。通過本文對豬瘟病毒微生物學檢測技術深入分析后,現階段所使用的豬瘟病毒分子生學物檢測技術,除了傳統(tǒng)的RT-PCR技術之外,還可根據實際需要,使用套式RT-PCR、反轉錄-聚合酶鏈反應、熒光定量RT-PCR技術、DNA芯片技術等。這些檢測技術在應用上都具有自己的優(yōu)缺點,因而相關人員在使用這些檢測方法上,則可將這些方式進行適當的結合,以此能夠達到取長補短的效果。隨著近幾年我國在分子生物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促使豬瘟病毒技術在實際應用中具有更高的靈敏度,推動相關部門對豬瘟監(jiān)測工作的有序開展,滿足當前社會發(fā)展對這方面的要求。
參考文獻:
[1]褚建軍.豬瘟病的防治新方法[J].吉林農業(yè),2018(08):72.
[2]陳景容.不同豬瘟病毒株在ST細胞上的增殖研究[J].福建畜牧獸醫(yī),2017,39(03):9-11.
[3]吳艷萍.當前豬瘟病的特點及免疫失敗原因分析[J].中國動物保健,2016,18(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