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瑾,王小亮,馬金驥
1.濟南市口腔醫(yī)院高新院區(qū)正畸科,山東聊城 250001;2.濟南市口腔醫(yī)院高新院區(qū)修復(fù)科,山東德州 250001
口腔正畸(Orthodontics)也稱牙齒矯正,是通過口腔技術(shù),修整牙齒排列不齊,改變咬合關(guān)系及軟組織側(cè)貌的過程[1]。正畸是牙齒矯正的常用方法,臨床上,需根據(jù)個人牙齒狀況、牙頜畸形種類等,綜合個人要求與選擇,進行選擇[2]。針對口腔正畸患者,需強調(diào)牙周健康維護,保證牙周健康,預(yù)防牙周疾病。2016年9月—-2017年12月期間,該研究將42例患者分為兩組,分別采用無托槽隱形矯治與固定矯治,對比不同時間段的牙周狀況,評價無托槽隱形矯治與固定矯治對于成人牙周狀況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方便選擇該院收治的口腔正畸患者共42例,采用雙盲法將其平均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每組21例。納入標準:①錯牙合畸形輕中度。②除第三磨牙外,其他牙未缺失。③無拔牙矯治。④口腔衛(wèi)生習慣好。⑤無牙周病。⑥年齡18~40歲,性別不限。⑦自愿參與研究,簽署有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附著喪失者。②合并有其他疾病的患者。③長期服用某種藥物的患者。④口腔衛(wèi)生狀況差,自我清潔能力低的患者。⑤全身系統(tǒng)性疾病、不良習慣及嗜好(吸煙、口呼吸等)的患者。⑥年齡>40歲,或者年齡<18歲的患者。⑦不愿參與研究的患者。對照組,8例男性,13例女性,年齡18~35歲,平均(28.5±5.83)歲。 研究組,6 例男性,15 例女性,年齡 18~39歲,平均(29.2±4.57)歲。對比兩組患者的基礎(chǔ)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均建立牙周記錄卡,安排同一名牙周醫(yī)師檢測牙周狀況。應(yīng)用一次性口腔包與Williams牙周探針,分別在矯治前、矯治1月、3月、6月、矯治完成時、矯治完成后3月,檢測牙周指數(shù),并連續(xù)檢測3次,取平均值。
1.3.1 菌斑指數(shù)(PlaqueIndex,PLI) 應(yīng)用探針,輕輕劃牙面,檢測菌斑厚度及量,對應(yīng)記分:①0分:齦緣區(qū)域未見菌斑;②1分:齦緣區(qū)域牙面伴有薄的菌斑,視診不可見,但是,用探針尖可刮出菌斑;③2分:齦袋內(nèi)、游離齦區(qū)或者臨近牙面可見中等堆積量的菌斑;④3分:齦袋內(nèi)或者游離齦區(qū)以及臨近牙面中可見大量菌斑[3]。
1.3.2 牙齦出血指數(shù)(Gingivalbleedingindex,GBI) 根據(jù)牙齦情況、出血狀況等,進行記分:①0分:牙齦顏色正常,點彩也正常,且探診未出血;②1分:牙齦顏色與點彩基本上正常,齦緣輕度充血,探診未見出血;③2分:牙齦表現(xiàn)出充血癥狀,點彩消失,探診見出血;④3分:牙齦紅腫明顯,指壓出血[4]。
1.3.3 探診深度(Probingdepth,PD) 探診深度是指齦緣至袋底或者齦溝底的深度[5]。
基于不同時間段,比較兩組患者的PLI、GBI、PD,見表1。
表1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PLI、GBI、PD(±s)
表1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PLI、GBI、PD(±s)
時間 指標 研究組(n=21)對照組(n=21)t值 P值矯治前矯治1月矯治3月矯治6月矯治完成時矯治完成后3月PLI GBI PD PLI GBI PD PLI GBI PD PLI GBI PD PLI GBI PD PLI GBI PD 1.35±0.41 0.45±0.22 2.17±0.45 1.74±0.59 0.95±0.27 2.67±0.51 2.01±0.72 1.09±0.37 2.41±0.53 1.91±0.32 0.95±0.16 2.34±0.32 1.88±0.45 0.91±0.34 2.44±0.25 1.31±0.65 0.61±0.38 2.09±0.53 1.33±0.56 0.46±0.21 2.18±0.35 2.34±0.61 1.24±0.42 3.24±0.47 2.76±0.34 1.34±0.42 2.75±0.36 2.79±0.61 1.29±0.32 2.36±0.43 2.76±0.69 1.28±0.25 2.45±0.31 1.33±0.72 0.63±0.41 2.07±0.42 0.132 0.151 0.080 3.239 2.661 3.766 4.316 2.046 2.431 5.854 4.354 0.171 4.895 4.017 0.115 0.094 0.163 0.135 0.895 0.881 0.936 0.002 0.011 0.001 0.000 0.047 0.019 0.000 0.000 0.865 0.000 0.000 0.909 0.925 0.871 0.892
這些年,大量研究顯示,接受牙齒正畸治療的患者數(shù)量增多,且醫(yī)療技術(shù)不斷發(fā)展,多種矯治器在臨床上得到推廣使用,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固定矯治器,顧名思義,患者不能自行拆下的矯治器,一般由3個部分組成,即由帶環(huán)、托槽和弓絲[6]。該研究顯示,矯治前,研究組 PLI為(1.35±0.41),GBI為(0.45±0.22),PD 為 (2.17±0.45), 與對照組的 (1.33±0.56)、(0.46±0.21)、(2.18±0.35)(P>0.05), 然而經(jīng)不同方式治療后,矯治1月、矯治3月,研究組PLI、GBI、PD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矯治6月、矯治完成時,組間PLI、GBI差異明顯(P<0.05)。 然而,矯治完成 3 月,研究組 PLI、GBI、PD分別為(1.31±0.65)、(0.61±0.38)、(2.09±0.53),與對照組的(1.33±0.72)、(0.63±0.41)、(2.07±0.42)無明顯差異(P>0.05)。對于上述結(jié)果,因為固定矯治需粘連托槽,此位置以及托槽翼等位置容易殘留菌斑,一般集中在齦端。無托槽隱形矯治,借助先進的3D掃描技術(shù),獲取牙頜石膏模型,錄入三維數(shù)據(jù),實現(xiàn)模型三維重建,重建后的數(shù)字化模型能夠直接在計算機上進行各方位的旋轉(zhuǎn)觀測、放大縮小,自動測量牙齒、牙弓及基骨等項目,在此基礎(chǔ)上,結(jié)合可視化三維圖像處理與三維激光快速成形技術(shù),模擬臨床矯治設(shè)計和牙齒的移動方式及步驟,予以可視化三維牙頜畸形的矯治,對于每個矯治階段的三維牙頜模型,均進行三維快速激光成形,再在成形的模型上壓制每個階段的透明隱形矯治器。無托槽隱形矯治,清潔與佩戴時間是影響菌斑的重要因素,一般情況下,菌斑分布在牙面。近些年,無托槽隱形矯治在臨床得到廣泛應(yīng)用,一體化覆蓋牙面,且患者可自行摘下、佩戴,清潔方便,相比固定矯治,在維護牙周健康方面,更具優(yōu)勢[7]。
周文華[8]在《無托槽隱形矯治對牙齒畸形患者牙周健康的影響》一文中,將60例口腔正畸患者分為兩組,試驗組采用無托槽隱形矯治技術(shù),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直絲弓固定矯治技術(shù)。結(jié)果顯示,治療前,試驗組GI為(0.58±0.26),SBI為(0.57±0.23),SPD 為(2.37±0.37),對照組分別為 (0.60±0.29)、(0.58±0.32)、(2.35±0.38)(P>0.05)。治療1月、3月及6月,兩組對象的GI與SPD無顯著性差異(P>0.05)。然而,治療3月、治療6月,試驗組 SBI分別為(0.65±0.21)、(0.61±0.22),明顯低于對照組的(0.81±0.38)、(0.85±0.44)(P<0.05)。數(shù)據(jù)顯示,總體分析,該研究與周文華的研究基本吻合,但受個體差異、操作、外界因素等各方面原因的影響,不同階段的牙周健康指標不盡相同。
另外,這些年,有學者研究認為,針對無托槽隱形矯治,每天需佩戴20 h以上,加之一體化覆蓋設(shè)計,牙齦受損、遭到壓迫,且受取出、佩戴影響,可能損傷牙周。基于此,關(guān)于無托槽隱形矯治與固定矯治對于成人牙周狀況的影響,還需臨床進一步研究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