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雙順 南昌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 江西南昌 33000
馬祖道一(709—788),因在洪州(今江西南昌一帶)傳法,開創(chuàng)了洪州禪,又稱為洪州道一,俗姓馬,漢州什邡人(今四川什邡馬祖鎮(zhèn)),唐代佛教禪宗大師,師承南岳懷讓,為六祖慧能的再傳弟子,謚號大寂禪師。與另一位“馬祖”鶴林玄素(668—752)不是一人。
馬祖道一的傳法經歷《唐故洪州開元寺石門道一禪師塔銘》載:“大師法諱道一,代居德陽,生有異表,幼無兒戲。嶷如山立,湛如川渟,舌廣長以覆準,足文理而成字。全德法器,自天授之,嘗以為九流六學,不足經慮,局然理世之具,豈資出世之方?惟度門正覺,為上智宅心之域耳。初落發(fā)於資中,進具于巴西,后聞衡岳有讓禪師者,傳教於曹溪六祖,真心超詣,是謂頓門。跋履造請,一言懸解,始類顏子,如愚以知十;俄比凈名,默然于不二。又以法惟無住,化亦隨方,嘗誦于撫之西里山,又南至於處之龔公山,攫搏者馴,悍戾者仁,瞻其儀相,自用丕變。刺史今河南尹裴公,久於稟奉,多所信向,由此定惠,發(fā)其明誠。大歷中,尚書路冀公之為連帥也,丹車旁午,請居理所。貞元二年,成紀李公以侍極司憲,臨長是邦,勒護法之誠,承最后之說,大抵去三以就一,舍權以趨實,示不遷不染之性,無差別次第之門。常曰: 「佛不遠人,即心而證;法無所著,觸境皆如?!关M在多歧,以泥學者?故夸父吃詬,求之愈疏,面金剛醍醐,正在方寸。於是解其結,發(fā)其覆,如利刃之破買索,甘露之灑稠林。隨其義味,快得善利者,可勝道哉!化緣既周,趺坐報盡,時貞元二年四月庚辰,春秋八十,夏臘六十。”《宋高僧傳》、《景德傳燈錄》、《中華傳心地禪門師資承襲圖》等與其記載大多不差。
馬祖道一在唐開元年間(713—741)離開四川,來到南岳。于懷讓的“磨磚既不能成鏡,坐禪豈能成佛”的詰難后,“聞斯示悔,豁然開悟?!?/p>
唐天寶年間(742—756)來到江西,開始講法,此后三十年間未曾離開,直至入滅。其開創(chuàng)的洪州宗,門風極盛,《古尊宿語錄》載“師入室弟子一百三十九人,各位一方宗主,轉化無窮?!卑僬蓱押!⒋笾榛酆?、南泉普愿、章敬懷暉等皆是禪宗史上具有影響力的禪師。門下的百丈懷海弟子的傳承開出了溈仰宗、臨濟宗兩葉。
“平常心是道”見于《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八載:“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舍、無斷常、無凡無圣?!蝗缃裥凶∽P、應機接物盡是道?!薄捌匠P氖堑馈钡男氖恰耙磺忻允切拿f法皆從心生,心為萬法之根本?!币虼艘白R心達本源?!薄暗馈奔词欠鹦裕鹦宰宰?,不假外求。修道不僅不以利于佛性之自然發(fā)揮,且有損于它的自然之狀態(tài)。由此,他提出“平常心”是“無造作、無是非、無取舍、無斷常、無凡無圣”。也就是說,平常心是沒有被“生死心、造作、趨向”等污染自然狀態(tài)。“只如今行住坐臥、應機接物盡是道”則是修行觀,禪的開展是在日常生活中,一言一行皆是修行,而在這日常的修行中,保持“平常心”,才會在泯滅語言等中介作用與呵斥、棒打等行為中悟入禪境。
這種“平常心是道”發(fā)揮的最為有特色的當為南泉普愿,《祖堂集》載: 趙州從諗禪師,參南泉,許其入室。他日,問泉曰: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師曰:還可趣向也無?泉曰:擬向即乖。師曰:不擬爭知是道?泉曰: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蕩豁,豈可強是非耶!師于言下悟理。在這里,佛性自有,不需要外在的佛教的規(guī)規(guī)矩矩,也不是玄虛晦澀的高深教理,而是每個人的心可以體驗、覺悟的。道就在生活中,每一個當下的行為舉止都是禪可以開展的具體情境。禪與生活融為一體,使得凡俗的生活帶有了神圣的意味,在凡俗中斷除妄念、煩惱,把生活的境界提升到一種禪的境界,人不執(zhí)著,消解自身的時間,與物質保持距離,體會生命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