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澤麗
云南師范大學 云南昆明 650500
近年來我國特殊教育事業(yè)飛快發(fā)展,特殊教育課程改革也成為了重中之重。由于培智學校學生結構發(fā)生巨大變化以及課程理念的更新,使得培智學校的課程改革顯得更為突出。而培智學校的課程要與時俱進,不僅要符合特殊教育的基本規(guī)律和特點,更要與現代特殊教育的基本理念相一致,以特殊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為依據,為特殊兒童將來適應社會、融入社會奠定基礎。
課程是學校教育的核心,它集中體現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研究者認為它既是實現教育目標的藍圖,也是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最主要的依據。
生活簡單地說,就是指人們?yōu)榱松婧桶l(fā)展而進行各種的活動,或者說,人類這種生命的所有的日?;顒雍徒洑v的總和。
盡管“課程生活化”何時、由誰正式提出似乎已不可考證,但這一詞語已經成為指導培智學校課程設置與改革的基本原則。鑒于課程生活化發(fā)展中的內發(fā)性問題,研究者們對于培智學校課程的發(fā)展提出了諸多不同觀點。如鄧猛等人認為,培智學校的課程應走向“完整生活”,“生活化”課程的內容不能局限于生活技能,應著眼于完整的社會文化生活。吳春燕等人認為,智障教育課程需追求有意義的生活,課程應該源于學生的真實生活,超越狹義的生活。蘆燕云等人認為,在生活化課程的發(fā)展之路上,課程已經不僅僅是讓學生學習日常生活的基本常識和技能了,讓學生成為自己生活的主體。
雖然提法不同,但“生活化”是培智學校校本課程開發(fā)的總方向。培智學?;径际窃凇皝碓从谏?,服務于生活”的課程理念指導下選擇和組織課程內容,并以此為依據進行課程的教學。一切為了智障學生的生存和發(fā)展,以發(fā)展學生的生活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提高學生的生命質量為主要訴求,是培智學校廣為認可的價值取向,也是各培智學校的課程開發(fā)所共同追求的總目標。
當前,大量的輕度智障兒童在普通學校隨班就讀,培智學校以中、重度智障兒童為主要教育對象。這些兒童由于大腦有生理性缺陷或器質性損傷,智力明顯低于正常兒童,且存在社會適應問題。因此,從智障兒童身心發(fā)展特點出發(fā),社會適應是其的教育重點。例如,中度智力障礙兒童的教學重點主要有四個領域:自助、基礎準備、獨立生活技能;溝通、口語和認知發(fā)展技能;社會化及人格發(fā)展技能;職業(yè)休閑和娛樂技能。不同于普通學校所提出的傳授給學生系統(tǒng)的、高深的科學文化知識,培智學校把對社會生活的了解和適應作為教育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
此外,受智力發(fā)展水平的限制,智力障礙學生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難以掌握抽象的知識。因此,培智學校的教學必須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積累出發(fā),把枯燥乏味的知識融入生活中,借助熟悉的具體生活事例,建立起與其他知識的聯(lián)系,也就是把生活經驗知識化,知識問題生活化。
1.教育為生活做準備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提出了“教育為生活做準備說”。在他看來,教學的真正目的就是教給學生知識而為學生將來順利地從事相應活動而做準備。歷史上很多教學論家諸如夸美紐斯、赫爾巴特、凱洛夫等人雖未明確提出“教學為學生將來的完滿生活做準備”這一觀點,但卻大致遵循了這一理論路線。
2.教育即生活
針對美國學校教育脫離社會生活、脫離兒童生活的弊端,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觀點,強調教育的生活意義,揭示教育與生活的本質聯(lián)系。按照杜威的觀點,培智學校生活應與智障兒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滿足他們的需要和興趣;培智學校生活應與學校以外的社會生活相契合。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在借鑒、吸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思想的基礎上,認為“我們所過的生活及生活所必須的一切東西,便是我們生活教育的內容”。這表明了教育與生活是不可分割的,體現了生活是教育的根本源泉。
盡管關于教育與生活的關系,歷史上有二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但不管是以斯賓塞為代表的“教育是為未來生活做準備”的觀點,還是杜威等所堅持的“教育即生活”等觀點,都強調了教育目標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
教學內容生活化,主要是指選取智力障礙兒童日常生活和未來生活中經常見到和用到的知識,以及與智力障礙兒童的缺陷補償、潛能開發(fā)、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密切相關的知識和能力作為教學內容。
教學環(huán)境的生活化,就是要以智力障礙兒童的真實生活為基礎,創(chuàng)設有利于他們積極參與、主動體驗的環(huán)境和氛圍。
教學方法生活化的實施主要包括以下五個理念為基礎,即個別化教育理念、生存教育理念、生活教育理念、環(huán)境生態(tài)課程相關理念和生活質量理念。
培智學校課程改革是艱難而又有著重要意義的創(chuàng)舉。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需要更多地回歸到課程本身來思考培智學校課程的共性與特殊性的問題。我們要深切地體會到,學生需要的比我們能提供的要多,家長的希望總比我們的期待要高?!懊^過河”的方式遠比事先假設或者武斷地決定學生只能學什么要好;對以“生活為核心”的課程要從宏觀的社會文化生活視角來分析,而非僅局限于生活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