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有福
摘 要:近年來,由于各項林業(yè)營造林工程任務的加大,尤其是新農村綠化的加大,對丁香苗木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小葉丁香適應性較強,耐寒、耐旱、耐瘠薄,病蟲害較少。還對二氧化硫有較強的吸收能力,可凈化空氣,觀賞效果甚佳?,F已成為公園、花園、庭園以及路邊的重要綠化樹種。采用種子繁殖技術,可以有效提升出苗效率,通常出苗率最高可達80%。
關鍵詞:小葉丁香;播種;育苗
中圖分類號:S685.2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733171
小葉丁香學名Sytingamicrophyla是木樨科丁香屬,落葉灌木。又稱四季丁香、野丁香、二度梅等。高約 2.5m,幼枝灰褐色,被柔毛,葉卵圓形或橢圓狀卵形,全緣,有緣毛。圓錐花序疏松,側生淡紫紅色,花小芳香四溢。花期4月下旬—5月上旬,秋季7月下旬—8月上旬。
1 播種技術
1.1 采種及種子處理
1.1.1 采種
必須要及時采摘。由于小葉丁香種子一旦成熟,很容易自行脫落,且種粒較小,很難撿起。因此,要及時收獲,提高收獲的產量。在小葉丁香進入成熟期后,要時刻注意觀察,9月中旬,落花后蒴果由綠色變?yōu)辄S褐色,為種子成熟標志,應及時采集。小葉丁香種量一般比較少,采回后,剪下果穗統(tǒng)一放置在干燥且通風干燥的室內,進行陰干,切忌將果穗暴曬,避免種粒失水枯死。在室內堆放厚度約4~5cm,并經常翻動使其慢慢陰干,待有2/3蒴果開裂時,即可用柳條或其它木棒抽打脫粒,除去秕籽即得凈籽,將干凈的種子裝入布袋或麻袋放在干燥、通風的地方貯藏備用。
1.1.2 種子消毒
播種前20~30d進行種子處理。將種子攤放在水泥地平上,用木板搓揉的方法脫去種子外皮。將種子放在45℃清水缸內浸種,充分攪拌,將漂浮在水上面的種子撈出,如此反復3遍,徹底將種子凈種,然后在缸內放入0.5%的高錳酸鉀溶液進行攪拌消毒,等2h后再將種子撈出,把缸內的消毒水倒去,再用清水清洗3遍。
1.1.3 種子催芽
將消毒后的種子用凈細河砂拌勻,種沙比例為1:3,均勻混合,沙子濕度60%,置于10~20℃室內,經常翻動,20~30d即可發(fā)芽,有1/3發(fā)芽即可播種。
1.2 整地、作床及播種
1.2.1 整地
苗圃地的選擇,要求土地必須孫松、肥沃,具有良好的排水設施,且土質行對干燥的沙質土壤。秋深翻30~40cm,春淺翻,耙細壓平,結合整地根據苗木種植需要以每667m2施入4m3的羊坂糞等有機肥為主,底肥施碳銨150~225kg/hm2、腐熟有機肥30~45t/hm2,并用硫酸亞鐵150kg/hm2或退菌特150~225kg/hm2進行土壤消毒。覆蓋30cm森林土,深翻1遍,打細土塊,整平。
1.2.2 作床
一般采用高床條播的方式,按照南北方向進行,可以有效減少苗期出現水澇的幾率,促進小葉丁香的生長發(fā)育。選擇適宜播種的砂質壤土,做成長10m、寬2m、高15~20cm的高床,中間留排澇溝,溝寬25cm,播種床的地埂寬20cm,踩實、拍光。
1.2.3 播種
種子經過催芽處理后,當裂嘴露白約30%時開始播種,通常一般在4月下旬。播種前,提前在苗床上噴適量水,第2天開淺溝條播,覆沙土1.0~1.5cm厚,再蓋塑料薄膜,增溫保濕。播種后,約15d幼苗出土,開始生長。
2 苗木管理
2.1 水肥管理
要加強對小葉丁香的水肥管理,適時澆水,保持苗床濕潤,約20d開始出土。在幼芽出土后,要及時搭遮陽網,并定期適量澆水,避免幼芽萎蔫或死亡。一般午間澆降溫水、晚5:00—6:00澆增溫水,始終保持土壤濕潤,防止日灼,在7—8月結合灌水施追肥,小葉丁香對肥料要求不高,切忌施肥過多,施尿素4kg+水1000kg/667m2,用噴壺澆,噴后用水沖洗1遍,每隔10d追1次,共追2次。冬季進行埋土越冬,以防風干、鼠害。第2年春季土壤解凍后,解除覆土。6月中旬結合澆水可施入5kg/667m2尿素。促使其盡快生長,11月中旬入冬前要灌足凍水將越冬前這一連續(xù)的工作做完之后,應及時對苗木進行消毒殺菌,保護苗木安全越冬。
2.2 修剪
一至二年生小葉丁香的修剪一般在春季萌動前進行,主要剪除細弱枝、過密枝、枯枝及病枝,保留更新枝。落葉后可把病蟲枝、枯枝、纖細枝剪去,并對交叉枝、徒長枝、重疊枝、過密枝進行適當短截,使枝條分布勻稱,保持樹冠圓整,以利第2年生長和開花。
2.3 病蟲害防治
小葉丁香病蟲害很少。危害小葉丁香的病害有細菌或真菌性病害,如凋萎病、葉枯病、萎蔫病等,另外還有病毒引起的病害。一般病害多發(fā)生在夏季高溫高濕時期??捎脤?%~2%的高錳酸鉀溶液稀釋后用小型噴霧器均勻噴在幼苗上,2h后,用清水再將葉面上殘留的高錳酸鉀溶液清洗干凈。主要害蟲有蚜蟲、袋蛾及刺娥??捎?00~1000倍40%樂果乳劑噴灑防治。
參考文獻
[1]李玉琴.小葉丁香播種育苗技術[J].農業(yè)科技通訊,2009(2):
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