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秀金
【摘要】精神 成長與身心潛能相互影響,相互作用。關注高中生精神成長與身心潛能拓展的研究,旨在用高遠志向引領學生規(guī)劃人生,培養(yǎng)學生健康人格,挖掘潛能,開拓進取,挑戰(zhàn)自我,成人成才。
【關鍵詞】精神成長 身心潛能 超越自我
一、精神成長、身體成長、身心潛能
1.精神成長、身體成長
人有兩種成長,一個是身體的成長,另一個是精神的成長。
身體的成長是指吸收外界的物質(zhì)力量,體內(nèi)的物質(zhì)變得更加結實。精神的成長是指對于自我的進一步的了解和外部世界的更深入的領悟,是指一個人的內(nèi)心世界的豐富和分化,吸收經(jīng)驗中有益的體驗和教訓。
2.身心潛能
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人的身心都蘊藏著巨大的潛能。雙目失明的海倫·凱勒和高位肢癱的張海迪做出正常人也難以取得的成績,無不說明人只要努力挖掘自身的潛能,心理就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在精神與身體、精神與心理品質(zhì)的諸關系中,精神的成長有助于身心潛能的開發(fā),反過來,人的身心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也會提升人的精神能量。
二、精神成長與身心潛能的理論基礎
1.馬斯洛的需要層次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人有七種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四種匱乏性需要和認知需要、審美需要、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三種成長性需要。匱乏性需要一旦獲得滿足就暫時停止發(fā)揮其動力作用,成長需要則是推動人們行動的不竭源泉,它激發(fā)人的動機去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是比匱乏性需要更高級的需要層次。
2.積極心理學理論
積極心理學發(fā)端于20世紀末。心理研究者們發(fā)現(xiàn),人類的一些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zhì),如勇氣、樂觀、信仰、希望等,對于抵御心理疾患起了很大的緩沖作用。因此,研究人類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zhì),幫助人們不斷發(fā)展自己,讓人們的生活更加幸福、快樂。
積極心理學在教育中的應用,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品質(zhì)和美德,培養(yǎng)身心和諧的人;它符合育人規(guī)律,有助于推進我國素質(zhì)教育和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積極心理學為我國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視角和新思路:我們教育者不只關注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而且關注學生的潛能發(fā)展,有助于引導學生快樂學習,幸福生活。
三、精神成長和身心潛能相互影響相互作用
學生的精神、心理與生理存在著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和相互促進的關系。在教育者的引導和鼓勵之下,學生通過自身的努力挖掘潛能,挑戰(zhàn)自我,超越自我。
1.健康的身體有利于精神成長和心智發(fā)展
身體健康是一個人健康人生的基本保證。一個精力充沛的人,其效率要遠遠高出精力萎靡的人幾倍,甚至十幾倍,健康欠佳者會缺乏決策能力。人的血液是能量儲藏的根據(jù)地,而身體不健康的人,他的血液是貧乏的,如果一個人體內(nèi)缺乏充足的能量,那么每當有重大事情突然到來時,往往就無力應付或難以應付。
2.健全的精神有利于身體健康和挖掘潛能
健全的精神以健康的身體為根本,健全的精神也會使得身體更加強健。一種意識健全、受過良好訓練的飽滿精神首先會反映在身體上,它可以使人的身體的潛能充分地發(fā)揮出來,而且會使身體與其自身保持完美的平衡。反之,虛弱、焦慮和煩躁的精神狀態(tài),只能把身體也帶入同樣糟糕的狀態(tài)。學生的精神狀態(tài)一旦被調(diào)動起來,就會看到學生身上爆發(fā)的心理能量,并直接反映在他們的學習和生活上。
四、學生精神成長與身心潛能開拓的實踐探索
如何促進學生的精神成長,如何挖掘?qū)W生身心潛能,根據(jù)這一課題,我校近年來做了以下的探索。
1.群體性體育運動助長學生精神成長
眾所周知,人運動后都有一個明顯的心理變化,精神爽朗、活力培增、疲勞消除。對于學生來說,最快捷、最有效恢復體力和精力的方法就是跑步。我們學校的大課間非常有特色:齊刷刷的隊伍,雄壯的喊聲,各班的口號聲,此起彼伏,回蕩在校園。堅持跑步鍛煉,使學生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學生自信心、自我控制能力都得到普遍提高,人際關系也大為改善。
2.開展激勵學生精神成長的系列心理講座
如果說,體育鍛煉是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那么心理講座就是進學生健康成長。心理課堂就是心理老師與學生心靈交流的切入點和主陣地。
高中3年,是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如何激勵高中生精神成長?如何為高中生輸送精神力量的源泉?如何提高學生的抗挫折力和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我們學校每個周末都有不同內(nèi)容的講座,給學生補“鈣”和“鐵”。
3.把學生精神成長和勵志教育滲透到學校的各項活動中
班會、團委活動滲透激勵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貫穿激勵教育;團委、學生會活動激勵學生成長;國旗下講話,給學生“洗腦”,補充精神食糧。
總而言之,一個國家沒有精神,就不可能繁榮昌盛;一個民族沒有精神,就不可能崛起;同樣,一個人沒有精神,就不可能取得事業(yè)上的成功。
參考文獻:
[1] 俞暄一,李榮斌.心理學與個人成長.科學出版社.
[2][美]克里斯托弗·皮德森 著.徐紅 譯.積極心理學.群言出版社.
[3]董奇.心理與教育研究法.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