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梅鳳,陳善平
(廣州市南沙區(qū)第六人民醫(yī)院急診科,廣東廣州 511473)
急性心肌梗塞主要和冠狀硬化斑塊以及冠脈供血障礙有關,進而導致患者心肌組織缺氧和缺血,嚴重影響患者的心功能,具有發(fā)病急、病情發(fā)展迅速的特點,其臨床癥狀為心動過速、上肢麻木以及心絞痛等,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甚至出現(xiàn)休克的情況,而對于該疾病的治療,如何縮短患者的搶救時間是保證患者治療效果的關鍵[1],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采用急診護理干預的效果,特選擇100例患者進行研究。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9月-2017年8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100例,均符合心肌梗塞的臨床標準,其臨床癥狀均為不同程度的胸部疼痛、低血壓等,以上患者均經臨床心電圖等方式確診,本研究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0例。觀察組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齡在41歲-79歲,平均年齡為(59.22±2.18)歲,發(fā)病時間在30 min-45 min之間,平均為(36.33±2.62)min;對照組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齡在78歲-4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9.16±2.33)歲,發(fā)病時間在30 min-46 min之間,平均為(36.15±2.27)min。兩組一般資料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案 對照組患者的護理干預為常規(guī)護理,主要為患者在入院后,及時送入搶救室進行搶救,開放綠色通道,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觀察,按照常規(guī)流程實施治療,并通知手術室做好準備,實施相關治療,迅速開通并消除患者血管的狹窄及病變處。觀察組則采用急診護理干預:(1)優(yōu)化接診,當醫(yī)院接到電話后,應迅速派救護車前往患者所在地,并且在電話中詢問患者或者家屬相關情況,當救護車接到患者開往醫(yī)院后,應實施相關急救措施,根據患者的情況對其病情進行初步判斷,先對急診科匯報患者的情況,讓其分診人員就位,當患者的急救車達到醫(yī)院后,立刻轉運,將患者送至搶救室或者急救室,對于心肌梗塞較為嚴重的患者,應先將其送至急診室,判斷患者的情況,并觀察患者的面色以及呼吸,對其進行藥物、病史等相關情況的詢問[2]。(2)評估患者的病情,對患者的情況進行判定,確定手術時間,當患者進入急診室2 min內予以吸氧處理,3 min內對其血氧進行檢測,5 min建立靜脈通道,并時刻觀察患者的心電圖情況。(3)對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急性期,應保證患者絕對臥床休息,并對神志、呼吸、血壓、脈搏等進行監(jiān)測。加大心電監(jiān)護,做好相關記錄。(4)再灌注治療干預,根據患者的情況判定是否實施溶栓治療,在患者治療的過程中,應對其穿刺點、皮膚粘膜以及牙齦等部位進行觀察,看是否出現(xiàn)出血情況,密切監(jiān)測心率變化,降低心律失常的發(fā)生率[3]。(5)康復干預,在患者急診治療和護理后,應對患者的心功能進行評估,實施被動訓練,先對四肢進行被動按摩,確保患者的功能恢復,當患者的心功能恢復2級后,再根據患者的情況,進行適當?shù)倪\動,加速患者恢復[4]。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搶救效果(n=50)
表2 兩組分診時間、心電監(jiān)護時間、手術時間比較(Mean±SD,n=50)
表3 兩組不良事件比較(n=50)
1.3 觀察范圍 分析上述患者的搶救效果,同時分析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分診時間、開展心電監(jiān)護時間以及手術時間,對治療前后心功能改善情況進行分析,最后對不良事件發(fā)生率進行對比。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以及無效,當患者搶救后,臨床癥狀明顯改善,其心功能基本恢復正常則為顯效;如果患者搶救后其臨床癥狀有所緩解,其心功能改善I級,則為有效;而無效則為未達到上述標準。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統(tǒng)計軟件SPSS 21.0進行數(shù)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Mean±SD)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有明顯差異。
2.1 對比兩組患者的搶救效果 觀察組患者的搶救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分診時間、心電監(jiān)護時間、手術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所用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比較 觀察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急性心肌梗塞的發(fā)病較急,有較高的死亡率,所以患者在發(fā)病時未能及時進行有效治療干預,則會危及其生命,相關研究表明,在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療中,實施有效的急診護理干預能保證患者的預后,而在本研究中,我們將急診護理干預應用在急性心肌梗塞的臨床搶救中,并將相關措施進行優(yōu)化,快速出車前往患者所在地,并在短時間內評估患者病情,當患者進入搶救室后,立刻予以吸氧以及建立靜脈通道等措施,保證患者的安全,同時,全面貫徹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讓患者接受到更加全面、更加細致的護理干預,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我們不斷優(yōu)化急診流程,最終將患者的搶救時間縮短最低,為后續(xù)的治療提供時間的保障。
魏星[5]在急診護理對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療和預后的作用探討一文中,將84例患者分為急診護理組和對照組,得出其結果為急診護理組患者的有效率為92.86%,對照組為71.43%,同時在干預后,急診護理組患者的心功能評分為(1.21±0.51),對照組為(2.45±0.25),急診護理組的心功能改善幅度明顯快于對照組(P<0.05),并且在分診時間、心電監(jiān)護時間以及介入手術時間等方面,急診護理組也少于對照組(P<0.05)。而在本研究結果相關數(shù)據中看出,觀察組患者的搶救有效率為94.00%,明顯高于對照組82.00%,同時觀察組分診時間、心電監(jiān)護時間、手術時間也少于對照組(P<0.05),在不良事件方面,觀察組發(fā)生率也低于對照組(P<0.05),這和上述結果相似,證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實施急診護理效果較高。
綜上所述,將急診護理應用在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療中,能有效保證患者的治療效果,縮短搶救時間,降低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為后續(xù)治療奠定基礎,保證患者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