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構建現(xiàn)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目標之一是居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關注居民對公共文化服務的滿意度能更好地推進其建設。本文對H省S縣調研數(shù)據(jù)及相關資料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居民對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滿意度是存在差異的,影響因素既包括居民自身,也包括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因此,著力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應結合不同群體特征,結合當?shù)靥厣珮嫿ㄐ枨髮蛐偷墓参幕阵w系,提高人們的滿意度。
關鍵詞:公共文化服務;滿意度;居民需求
中圖分類號:F06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428(2018)08-0155-02
一、 引言
隨著經濟的快速平穩(wěn)發(fā)展,近些年來我國在公共文化服務上的投入不斷加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日臻完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功能更加齊全。雖然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務上下了很大氣力,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條件得到明顯改善,但是由于歷史原因和城鄉(xiāng)二元結構的影響,與城市相比仍然還有不小的差距。公共文化服務是保障民眾公共文化權利的制度性安排,與社會權利、經濟權利一樣,文化權利同樣是人類的基本權利,具有享有普遍性。文化服務供給的不均等違背了文化權利享有的普遍性和公共服務供給的公平性原則,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要實現(xiàn)社會公平,也必須加強公民的參與,以公民的需求為導向提供公共文化服務。
二、 調研的基本情況
H省S縣作為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試點,筆者采取駐村入戶、問卷調查、深入訪談、領導座談等多種方式對S縣進行調研,調研組成員與文化館局長、鎮(zhèn)長等領導進行了座談,并隨機對252位居民進行現(xiàn)場問卷調查,共收回調查問卷252份,最終有效問卷250份。在本次252名調查對象中,性別結構以女性為主,年齡結構偏向老齡化,政治面貌主要為群眾,職業(yè)結構以務農為主,個人月收入基本都達不到3000元,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不過,在調查訪談過程中,調查小組采用一對一講解問答的形式進行訪談問卷,一方面能夠保證我們了解村民的基本情況,另一方面也保證村民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進而有效保障收回問卷的效度與信度。
三、 影響居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滿意度的定量分析
(一)居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滿意度分析
本次調研關于居民對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看法,主要是通過居民對于目前公共文化服務的滿意度以及影響滿意度的因素兩方面進行。
由圖1可知,當前居民對公共文化服務具有一定的滿意度(51.6%),但也有大部分居民還處于基本滿意(33.6%)和不滿意(10.8%)的階段,還有4%的居民對當前的公共文化服務建設表示不清楚。這說明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還有一定的提升空間。
(二)影響滿意度的因素
從當前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情況來看,居民滿意度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群眾性文化活動不夠”“公共文化設施不足或需改善”“對公共文化資源的宣傳不足”“缺少有本地特色的文化產品”以及“各場館的服務質量不高”等方面(見圖2)。
從年齡方面看(見表1),所有年齡段的居民都普遍認為“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中群眾性文化活動不夠”,除了20歲以下,其他三個年齡段的居民都認為“公共文化設施不足或需改善”。除此之外,20歲以下和20—30歲年齡段的年輕人認為“缺少有本地特色的文化產品”對于滿意度也有著重要的影響;而中老年群體則是認為“對公共文化資源宣傳不足”影響滿意度。這可能是因為青少年群體對于公共文化服務的要求更高,不單單滿足于基本的文化服務,還追求新穎的、有特色的文化服務;而中老年群體的需求較低,加上他們獲取信息的途徑不如年輕人方便,對公共文化服務的相關信息獲取不及時甚至不了解。
從職業(yè)方面來看(見表2),“群眾性文化活動不夠”依然是影響滿意度的一大因素,除了公務員,其他職業(yè)的居民都認為“公共文化設施不足或需改善”。這可能是因為在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過程中,大部分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比如綜合文化站、文化活動室以及農家書屋都建立在政府或村委會附近,其他地方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不完善。同時,公務員和企業(yè)單位人員還認為文化場所的服務質量有待提高以及需要加強對當?shù)匚幕Y源和遺產的保護。
從文化程度來看(見表3),“群眾性文化活動不夠”依然是影響滿意度的一大因素,隨著學歷的提高,對缺少有本地特色的文化產品和對文化資源和遺產的保護不足這兩點影響越大。
在經濟收入方面(見表4),“群眾性文化活動不夠”依然是影響居民滿意度的最大因素,除此之外,“對公共文化資源宣傳不足”“公共文化設施不足或需改善”等因素也不可忽視。這里比較奇怪的一點是,“缺少有本地特色的文化產品”“對文化資源和遺產的保護不足”“各場館的服務質量不高”這幾點對中等收入水平的人影響最大,這可能是因為,低收入水平的農民忙于生計,要耕作,而高收入水平的人忙于賺錢,都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公共文化服務建設。
四、 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優(yōu)化路徑
(一)提升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管理和服務水平
按照城鄉(xiāng)人口發(fā)展和分布,堅持均衡配置、嚴格預留、規(guī)模適當、功能優(yōu)先、經濟適用、節(jié)能環(huán)保的原則,合理規(guī)劃建設各類公共文化設施;加強資源整合,統(tǒng)籌建設綜合文化站、文化活動室以及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在文化設施的建設上,應該在現(xiàn)有的基礎上加大投入力度,打牢硬件基礎,不斷完善辦公環(huán)境和相關配套設施。在管理方面,要優(yōu)化對文化資源、文化設施和文化工作人員的管理,最大效用地發(fā)揮文化軟件、硬件的效用。在服務水平上,要對相關工作人員進行嚴格完整的培訓,尤其需要重視其服務能力、服務態(tài)度和服務水平的提升。
(二)因地制宜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
結合本地實際情況推廣本土文化惠民品牌,實施基層特色文化品牌建設項目,在增強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內容的多樣性和價值的同時,還保護與傳承了地方特色文化,使特色文化保護與公共文化服務的互嵌更好地滿足公眾的文化需求。更新文化活動的內容形式,不僅要創(chuàng)作和開展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還要使活動覆蓋更加廣泛的年齡層次;針對廣場文化活動要注意協(xié)調相關群體的關系,促進活動的和諧開展;組織群眾開展和參與體育健身活動,充分運用配備的體育健身器材;在提供文化活動平臺的基礎上支持和鼓勵群眾自創(chuàng)文化活動,形成社會文化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格局。
(三)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
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提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首先要加大落實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政策。積極推進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免費開放工作;推進科技館免費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項目。加快工人文化宮、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及青少年活動中心等場所建設。針對群眾的文化需求,有目的有意識地開展文化活動和文化服務,做到需求反饋和服務內容的配套。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利用和發(fā)展工作。運用廣播、電視、網絡的互動功能,為各級政府部門便民服務提供平臺和窗口。
(四)構建需求導向型公共文化服務
當經濟取得了大的發(fā)展,文化取得飛躍式的進步之時,要將其發(fā)展的果實返還于人,這才是目的。各級政府要改變以往的服務理念,樹立“需求導向”的決策理念,積極開展基層調研,了解當前城鄉(xiāng)居民真實的公共文化需求。同時,建立暢通的居民需求表達渠道,以實現(xiàn)供需雙方信息的有效對稱。對于基層文化工作部門,應設立公共文化服務接待日,定期安排工作人員在居民聚居處搜集需求信息,并及時匯總、上報及公示。最后,還應構筑民眾參與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決策制度,以提高產品及服務供給的科學性。針對群眾的文化需求,有目的有意識地開展文化活動和文化服務,做到需求反饋和服務內容的配套。
參考文獻:
[1]陳福今.完善政府公共服務的若干思考[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6,8(1):4-5.
[2]陳世香,王余生.基層治理現(xiàn)代化:社區(qū)公共文化服務的社會化研究——基于三個社區(qū)文化活動中心的比較分析[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45(4):11-17.
[3]侯非.國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標準化現(xiàn)狀與趨勢[J].中國標準化,2012(11):60-63.
[4]金慧,余啟軍.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問題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7(2):63-69.
[5]吳曉,王芬林.中國道路——論我國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建設[J].圖書館論壇,2018(2).
[6]郭世橋.“文化南漳”正揚帆[N].襄陽日報,2016-10-09.
作者簡介:
王亞飛,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