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紅
摘 要 英漢翻譯中,主語的確立至關重要,選擇了一定的主語,句子結構的走向便基本確定,從某種意義上講,主語選擇的適當與否直接關系到譯文質(zhì)量的好壞。本文旨在通過對英漢主語差異進行對比,結合具體例子,探析英漢主語的翻譯技巧,提高譯文質(zhì)量。
關鍵詞 主語 差異對比 翻譯技巧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7.019
Abstract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ubject is crucial. When a certain subject is chosen, the structure of the sentence is basically determined. In a certain sense, whether the choice of subject is appropriate or not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quality of the translation. This paper aims to improve the translation qualit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subjects by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subjects and combining specific examples.
Keywords subject; comparison of differences; translation skills
1 英漢主語概述
通常情況下,英語中所說的主語是語法主語,一般位于主動詞之前,用來說明謂語所陳述的對象。從語法意義上講,英語中充當主語的成分必須具有名詞性特征,如名詞、名詞性短語、名詞性從句或名詞化了的動詞、形容詞、介詞、副詞等。英語中,主語是真正的一句之主,與句中其它成分關系密切,有“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作用。漢語的主語通常位于一句話的開頭部位,是一句話里新情況的陳述對象。其詞類具有多樣性特征,幾乎所有詞性的詞都可以作主語,如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等。雖然被提到了句子的主位,漢語主語跟句中其他成分關系并不密切,與謂語之間無需保持形態(tài)的一致,也不存在密切的邏輯搭配關系。
2英漢主語的差異
2.1主語與主題的差異
英語是“主語突出型語言”,注重施事與行為之間的關系,其核心句型為主語+謂語。其句法功能強,注重句子結構的完整性和邏輯嚴密性。夏美麗,李小剛指出:一個英語句子,無論長短,要獨立表達完整的意思必須有主語(除省略句外),并以動詞為核心,主語和謂語之間存在許多相互制約的語法關系,[1]如人稱和數(shù)的一致。與英語不同,漢語是“主題突出型語言”。主題結構在漢語中是正常詞序,其核心句型為主題+述題。所謂主題,指語境中已知的成分,是句子其余部分的陳述對象。雖通常占據(jù)一句話的開頭部位,但主題往往并非就是語法系統(tǒng)中的主語。漢語主語句法功能弱,任何詞類、成分和內(nèi)容即使在語法搭配和邏輯方面與陳述的內(nèi)容沒有直接的關系,只要在語義上有聯(lián)系,都可看作主題。如:今天早上他來過這間教室, 這里的“今天早上”是主題,但不是句子的主語,而是時間狀語,其真正主語為“他”。再如:“這些材料我們只夠蓋一棟房子”,其中“這些材料”是話題,是名詞性短語短語,但不是句子的主語,其真正主語為“我們”。
2.2形合與意合的差異
國內(nèi)外許多學者認為英漢兩種語言最重要的區(qū)別之一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差異。所謂形合就是通過形式將語言符號由“散”到“集”的語言組織手段;而意合則是通過語義而非形式表達句中語法意義和邏輯關系的語言組織手段。英語重形合在構詞成句時有很多具體的體現(xiàn),其中之一就是英語主語具有不可或缺的特點,即除祈使句或一些習慣用語外,所有英語句子都必須有主語,且主謂一致是必不可少的約束條件。漢語重意合,在漢語句子中,主語并非必要成分,在多數(shù)情況下,只要不引起誤解,漢語主語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省略或隱含。如在“出太陽嘍!”這類作用在于描述變化、動作等情況,而不在于重點描述“誰”或“什么”發(fā)生這個變化或進行這一動作的句子中主語往往可以省略;在“沒有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边@類主語表泛指的句子中,主語通??梢允÷?;在有上下文語境的情況下,一些不說自明的主語常??梢允÷浴H纭白蛱炷憧措娪傲藛??”“看了?!贝鹁渲校÷粤酥髡Z“我”。
2.3 人稱與物稱的差異
吳群指出:從語言環(huán)境中相互關聯(lián)的指示范疇來看,主語可分為“人稱主語”和“物稱主語”。[2]所謂“人稱主語”,即用有生命的人或動物作主語。通常情況下,以“人稱”做主語的句子顯得較為“主觀”。所謂“物稱主語”,即用無生命的事物或表抽象概念的名詞或名詞化的各類非謂語動詞充當主語。與人稱主語相比,物稱主語較為“客觀”。由于中西方思維差異,西方人強調(diào)客觀事物對人的影響和作用,注重“什么事發(fā)生在什么人身上”。因此,英語常傾向于以物做主語。中國人習慣以自我出發(fā)來觀察、分析、推理和研究事物,注重“什么人怎么樣了”,常常以人做主語。如“我嚇得說不出話來”中的“我”是人稱主語做句子主語,而其地道英語表達為“words fail me”,其中“word”為物稱主語。
3 英漢翻譯中主語的翻譯策略
3.1 主語突出與主題突出的轉(zhuǎn)化
英語主語顯著、漢語主題顯著的特點對英漢翻譯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英語中,謂語動詞前面是名詞性主語,再復雜的英語句子都可以看成是“SVO”基本句型的擴展、延伸。漢語中,謂語動詞前大多是話題。話題不是主謂賓那樣的語法成分,而是說話人說明和陳述的對象。其成分復雜,可以是名詞,短語,甚至是一個句子。因此,漢語句子不能簡單地用“SVO”模式分析。由于主語與主題的不對稱性,翻譯時切不可簡單將二者進行生硬對譯。特別是漢譯英時,應仔細推敲,選擇原句中突出的且符合英語邏輯搭配的代詞、名詞或名詞化了的其它成分做譯文主語。當然,漢語中,也有主語和話題重合的現(xiàn)象。如句子“他做事情從來不考慮后果!”中的“他”既是主語又是話題,這種情況下漢語主題可以直接譯為英語主語。譯文為:he never consider the consequences before doing things.
例1: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長都必須經(jīng)歷艱難崎嶇。Any emerging thing is bound to experience setbacks and difficulties before it reaches maturity .
例2:從某個角度來說,“團結就是力量”永遠沒有錯。
From a certain point of view the saying is always right that it is many hands that makes fire work.
分析:例1原文主題為“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長”,其中“成長”雖為名詞性成分,但“成長經(jīng)歷艱難崎嶇”不符合邏輯搭配習慣,因此不能直接將其作為譯文主語,而是將“新生事物”作為主語;例2中是句子(團結就是力量)做漢語主題,但由于句子不能直接充當英語主語,所以翻譯時增添了“the saying”名詞成分做英語主語,把主題轉(zhuǎn)換成英語中的同位語從句。
3.2虛位主語與零位主語的轉(zhuǎn)化
漢語重意合,漢語句子習慣上將讀者都明白的主語省略,只剩下謂語部分,這類句子是無主句,即零位主語句。盧蓉,侯斌指出:英語重形合,除祈使句或某些習慣用語外,所以英語句子必須要有主語,即使語義上沒有謂語的主語,也要在形式上造出一個如there或it的虛位主語來。[3]虛位主語本身并無詞匯意義, 只是用來占據(jù)主語位置,代行主語的句法功能。在英語句子中,非人稱代詞“it”作虛位主語的用法比較活躍,常用來代替時間、距離、自然現(xiàn)象等概念,也可以代替分句或非謂語動詞短語做主語,來平衡句子結構或強調(diào)后置主語。漢語的零位主語在英語中是沒有的,而英語中的形式主語在漢語中也是不存在的。因此,在英漢翻譯中,須根據(jù)譯文行文特點,適當?shù)倪M行主語的增減。
例3: —幾點了? —10 點了!
—“What is the time ?” —“It is ten o'clock.
例4:必須指出,截至昨天晚上還沒有對此事采取任何措施。
It must be pointed out that nothing has been done about it till last night .
分析:例1中,原文的問語和答語都是無主句,主語是誰,不知 道,也用不著提,而譯文則借用it做形式主語來滿足英語主語不可或缺的特點。在表示時間、天氣、距離或度量等概念時,這種思維方式的差異十分突出。例2中,譯文真正的主語是that引導的主語從句,為了避免“頭重腳輕”,譯文采用it 作形式主語來代替句中真正的主語,平衡句子結構。而漢語里則沒有這種用法。
3.3有靈主語與無靈主語的轉(zhuǎn)化
根據(jù)描述對象有無生命角度來看,主語可分為有靈主語和無靈主語;動詞可分為有靈動詞和無靈動詞。吳新新指出:有靈主語是有生命特征的事物名稱充當主語,無靈主語是無生命的事物或表示概念的抽象名詞充當?shù)闹髡Z。[4]有靈動詞表示人或社會團體的有意識的行為和動作。無靈動詞表示無生命事物的無意識的運動、變化或作用。根據(jù)中國人的思維習慣,只有有生命特征的事物才能做出有意識的動作或具有意識的行為。無生命的事物只能有無意識的狀態(tài)。因此,漢語句子通常由“有靈主語+有靈動詞”構成或由“無靈主語+無靈動詞”構成。但是在西方, 有靈動詞與無靈動詞分得不那么清楚。西方人強調(diào)客觀,常以物稱做主語,但如果表示心理感覺、抽象概念、時間地點或事物名稱等,謂語卻常常使用有靈動詞,即“無靈主語+有靈動詞”句式。在翻譯中,為了符合中西方各自的思維模式,須注意有靈主語與無靈主語的轉(zhuǎn)換。
例5:我一想到下周要考試就緊張。
The very thought of having an exam next week makes me nervous.
例6: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于 1949 年。
1949 saw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分析:例3中,漢語句子用的是有靈主語“我”,而譯文卻沒有直接用“I”作主語,而是用了無靈主語thought,這一點正符合英語傾向于“什么事發(fā)生在什么人身上”的表達。例4中,將原文表示時間的詞語“1949年”做譯文的主語,同時改 see做謂語的句式比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直接做主語的句式更地道,更專業(yè)。
4 結語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異以及思維方式的不同,英漢句子中的主語在句子結構和形態(tài)方面存在著諸多差異。本文主要從主語突出與主題突出、形式主語與零位主語、人稱主語與物稱主語三個方面探討了英漢語主語的差異及其翻譯技巧。實際翻譯中,譯者應熟悉英漢主語差異并靈活運用以上翻譯技巧,為譯文選擇合適的主語。值得注意的是,篇章翻譯中,主語的選擇還應依賴上下文語境,遵循平衡一致原則。否則,篇章只不過是缺乏邏輯的句群的簡單堆砌。
參考文獻
[1] 夏美麗,李小剛.英漢主語主謂成分差異與英漢互譯時主語的選擇[J].文教資料,2010.
[2] 吳群.語義貫通,語句變通——把握“人稱”和“物稱”的轉(zhuǎn)換[J].中國翻譯,2002.
[3] 盧蓉,侯斌.從《名利場》看英漢語言的差異及翻譯[J].青海民族大學學報,2010(1).
[4] 吳新新.英語無靈句與漢語有靈句的句法對比以及翻譯[J].科教文匯,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