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妮?陳振華
摘 要:社交焦慮是人際交往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種焦慮現(xiàn)象。本文對社交焦慮的干預方式進行綜述,為社交焦慮患者的干預策略制定提供支持。未來研究需對干預措施之間的關系及其對社交焦慮的影響進一步探究。
關鍵詞:社交焦慮;個體影響;干預策略
1 社交焦慮的概念界定
社交焦慮主要表現(xiàn)為一種人際交往中與陌生人接觸或被他人觀察時產(chǎn)生的恐懼[1]。社交焦慮患并發(fā)癥的概率顯著高于其他精神疾病患者[2]。Beesdo等通過對3,200名被試進行跨越10年的前瞻性縱向研究和4次家系研究發(fā)現(xiàn),青少年時期的社交焦慮顯著增加了成年早期抑郁癥的風險[3]。Black等對788名年輕人進行臨床訪談中證明青少年時期的社交焦慮可以正向預測未來酒精使用風險[4]。
2 社交焦慮的干預方法
2.1 認知行為干預
2.1.1 團體認知行為治療
團體認知行為治療( Group Cognitive Behaviour Therapy,GCBT)整合社交焦慮治療中的暴露療法和認知重組技術,主要通過原理指導、模擬情景暴露和認知重組三個部分來完成干預。Wersebe等通過元分析來研究GCBT對社交焦慮的影響,發(fā)現(xiàn)該治療效果顯著大于無干預組被試[5]。GCBT在縱向研究中也證實了其優(yōu)越性。Leichsenring等將495名社交焦慮患者隨機分配至心理動向治療、團體認知行為治療以及對照組進行實驗發(fā)現(xiàn),干預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且團體認知行為療法的效果更優(yōu)于心理動力治療[6]。
2.1.2 個體認知行為治療
個體認知行為治療(Individual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ICBT)除了組織方法和團體認知行為治療不同,其他的操作流程大多與其相似。為了檢驗ICBT的效果,Yoshinaga等對18-65歲的中度社交焦慮被試采取14周個體認知行為治療發(fā)現(xiàn),40%的被試符合焦慮緩解的標準,ICBT被認為對社交焦慮有顯著的治療效果[7]。隨后,研究者將個體認知行為療法與其他療法進行效果比較。Hedman等在對為期5年的成年隨機對照組實驗發(fā)現(xiàn),個體認知行為治療相比團體認知行為療法效果更顯著。
2.1.3 網(wǎng)絡認知行為治療
網(wǎng)絡認知行為治療作為一種新式治療方式,受到研究者的關注。它主要是以互聯(lián)網(wǎng)為載體,結(jié)合治療師在線指導來提供社交焦慮干預治療。網(wǎng)絡認知行為治療在隨機對照實驗中被證實對社交焦慮的干預效果顯著,Erik等對接受網(wǎng)絡認知行為療法的被試進行了長達5年的縱向研究,通過對被試的診斷訪談和自我報告分析發(fā)現(xiàn)網(wǎng)絡行為療法的療效顯著且持久[8]。通過與團體認知行為治療的四年隨訪比較,Erik等認為網(wǎng)絡認知行為療法不僅與團體認知行為療法對個體的影響效果相似,而且其成本效益更高[9]。網(wǎng)絡認知行為治療是一種可以替代傳統(tǒng)認知療法且經(jīng)濟有效的新方法,但是仍需要進一步研究來評估其治療社交焦慮的長期成本效益。
2.2 認知偏見矯正
目前的認知-行為模型強調(diào)了信息的偏見處理對社交焦慮的影響,社交焦慮患者會偏向關注威脅線索,并用消極的方式來解釋信息,這些偏見信息被認為是社交焦慮的維持因素[10]。De等將240名社交焦慮的青少年隨機分組成認知偏見矯正培訓組、團體認知行為組和不干涉組進行為期10周的實驗發(fā)現(xiàn),實驗組的焦慮顯著下降[11]。Liu等運用多層次的建模以及元分析來定量評估認知偏見矯正對社交焦慮的影響,發(fā)現(xiàn)其對減少社交焦慮的癥狀具有較好的療效,并適用于年輕參與者、女性以及具有較強認知偏倚的人群[12]。
2.3 聯(lián)合干預法
雖然前面幾種干預方法經(jīng)過驗證都會對社交焦慮有較為顯著的效果,但是研究者為了提高干預效果,往往會基于不同個體的情況和環(huán)境,綜合以上的幾種方法進行干預,以此來探索最佳干預方案。Sportel將基于網(wǎng)絡的認知偏見矯正和團體認知行為培訓相結(jié)合,整合注意偏向訓練、解釋偏向等多個實驗任務。經(jīng)過研究證明,這兩項的結(jié)合可以擴大認知偏見矯正的干預效果[13]。此外,Butler等嘗試將計算機化認知行為療法與對解釋偏差的認知偏見矯正對社交焦慮患者進行干預,發(fā)現(xiàn)結(jié)合積極CBM-I和 C-CBT可以有效減少社會焦慮,聯(lián)合效果優(yōu)勢顯著[14]。
3 總結(jié)與展望
綜上所述,在社交焦慮的干預方面,各種心理干預方法被證實有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干預效果指標過度依賴個體的自我報告,容易產(chǎn)生主觀效應,導致結(jié)果缺乏一定的準確性??紤]到社交焦慮的并發(fā)癥及病程長久等特點,聯(lián)合干預在未來臨床中將更為普遍,多種干預方式相結(jié)合將是一個頗有價值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Morrison AS, Heimberg RG. Social Anxiety and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The Annual Review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13,9(249):74
[2]Beesdobaum K, Knappe S, Fehm L, et al. The natural course of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among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2012,126(6):411
[3]Beesdo K, Bittner A, Pine DS, et al. Incidence of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and the consistent risk for secondary depression in the first three decades of life.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2007,64(8):903
[4]Black JJ, Clark DB, Martin CS, et al. Course of Alcohol Symptoms and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from Adolescence to Young Adulthood. Alcoholism-clinical & Experimental Research,2015,39(6):1008-1015
[5]Wersebe H, Sijbrandij M, Cuijpers P. Psychological group-treatments of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a meta-analysis. Plos One,2013,8(11):e79034
[6]F L, S S, Me B, et al. Psychodynamic therapy and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in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2013,170(7):759
作者簡介
陳丹妮(1991),女,漢,福建,碩士研究生,武漢大學發(fā)展與教育心理研究所,青少年焦慮與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