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薛冰
夫妻間如何能做到像《致橡樹》一詩中所寫的“根,相纏在地下;枝,分離在空中”那樣呢?根據(jù)新弗洛伊德主義的依戀理論,成人處理人際關系的方式來自幼年與父母的相處方式,一般有三種類型:安全型、焦慮-矛盾型和回避型。
安全型 “安全型”的人在嬰兒階段,父母對他是關心和注意的,他感到自己可愛并確實被愛著。這類人長大以后,擁有充分的自尊感,并容易與他人建立安全、信任的關系。這樣的人在婚姻關系中能感受到更多的愛、責任和義務,能接納同伴的缺點并支持他,愛情關系也比較持久。
焦慮-矛盾型 “焦慮-矛盾型”的人在嬰兒時,父母對他的需要不是特別關心和敏感,當父母離開時,嬰兒就會很焦慮。這類人長大以后,不能忍受與他人的分離,在婚姻中總是表現(xiàn)得對配偶缺乏安全感,要求隨時得到對方“愛”的保證,經(jīng)常害怕被拋棄。可越是這樣,越會引起對方的厭煩,甚至干脆遠遠地逃開。一般這種表現(xiàn)在女性身上更突出。在她們看來,只有別人愛自己才說明自己是可愛的、有價值的,否則自信心就會動搖,會懷疑自己不夠好。對“焦慮-矛盾型”的人而言,要想維護好婚姻關系,關鍵在于提高自信和自尊,而不是通過愛情證明自己的價值。
回避型 “回避型”的人在幼年時,父母對其是不太負責的。為了適應,孩子則會在情感上主動疏遠父母,以免父母離開時焦慮,父母回來后他也不會有高興的反應。這類人長大以后,就很難信任他人,會懷疑那些說愛他的人,害怕自己愛得太深就受傷越深。在婚姻中,這類人顯得退縮、冷漠,好像沒有愛的能力。其中否定自我的人,會完全逃避一切親密關系。而自我形象積極的人雖然允許他人接近,但非常強調(diào)自己的獨立,夫妻間正常的相互妥協(xié)在他看來意味著自我被吞噬。這種“防衛(wèi)過度”的改變途徑是學會相信他人。
雖然,我們的依戀類型影響著我們與愛人相處,但很多人卻意識不到自己的態(tài)度和行為從何而來。即使覺得自己的行為方式有問題,也不知道從何改起。如果只強調(diào)一般的婚姻技巧,如多為對方著想、相互尊重等,他們會說:“這些道理我也懂,但就是做不到?!边@時就要考慮婚姻的危機是否是個體心理問題的反映,從而把重點放在有心理問題的一方的人格成長上。只有夫妻雙方個體都成熟了,婚姻質(zhì)量才會得到真正的提高。
(摘自《茂名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