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玉玲 姜娟 陳榮彬
(南京農業(yè)大學醫(yī)院 江蘇 南京 210095)
燒燙傷是在校大學生臨床常見的意外傷害之一。據統計廣東校園傷害中,燙傷占5.1%[1]。我校2016年9月—2018年8月共收治了128例燙傷學生。其中熱液燙傷的109例,占燙傷總數的85.2%。實驗室化學試劑燒燙傷14例,占總燙傷10.9%。通過燙傷原因的分析,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可減少校園的意外傷害,降低燒燙傷的發(fā)生率,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收集南京農業(yè)大學醫(yī)院2016年9月—2018年8月所有的門診燒燙傷患者共計128例。患者均于本醫(yī)院檢查和治療。其中男生52例,女生76例。根據原因劃分熱液燙傷(包括打開水、熱水袋、食堂飯菜)109例,占燙傷85.2%。實驗室化學試劑燙傷14例,占燙傷的10.9%。其余占3.9%。燙傷嚴重程度分別為,燙傷紅腫無水泡71.0%,紅腫有水泡22.3%,皮膚呈紅褐色的占5.2%,皮膚呈皮革樣的1.5%。128例患者燙傷原因及程度見表1、表2。
表1 128例患者燒燙傷原因
表2 128例患者燒燙傷程度
由于學生對于燙傷的恐懼多來自于傷口情形以及燙傷后是否會留有疤痕,此時由于治療結果的不確定性,學生在心理上會產生恐懼、焦慮的情況,且隨著疾病的進展,學生的心理負擔可能會加重。尤其在救治的過程當中,劇烈的疼痛感可使學生的心理防線崩潰,導致學生出現焦慮、沮喪等情況,影響到學生自身對于疾病的判斷以及日常的生活、學習。在疾病的康復期,由于創(chuàng)面的瘙癢及瘢痕愈合情況,學生內心過程整體變化較大,極易出現異常心理情況[1]。
從學生的生理、心理角度出發(fā),針對性的進行健康教育。燒傷的發(fā)生在大學生活中多屬于意外情況,此時強烈的應激刺激可導致學生心理不適[2]。因此在首次接觸學生時不可使用不小心等言語,而是從學生基本情況入手,對學生目前情況進行分析,通過專業(yè)的角度、專業(yè)的分析打消學生對于燒傷的恐懼。有研究認為,燒傷患者的心理變化,如焦慮、抑郁等與燒傷的疼痛感密切相關。因此,在對待燒傷學生時,完成常規(guī)處理后,疼痛的干預十分重要,此時除通過醫(yī)療的鎮(zhèn)痛方法外,還可通過談話的方式,告知學生疼痛由來,并向學生解釋個人病情在發(fā)展的過程中疼痛的變化,以及合理情緒對自身疾病的影響,減少疼痛對于學生心理的刺激[3]。讓學生建立戰(zhàn)勝疼痛的信心,積極對待自身疾病,合理治療,盡快達到康復的效果。在鎮(zhèn)痛的處理上,部分學生由于對于生活經驗的理解,燒傷后多在創(chuàng)口處涂抹牙膏、清涼油等固液體隔離物,但對于燒傷而言,首要的處理應試降溫[4],選擇生理接受范圍內的冷刺激對燒傷局部進行處理,以達到減少局部組織損傷的目的。此時,對待學生要告知第一處理是降溫,在充分冷干預后在進行局部創(chuàng)面的保護性涂抹[5],要講清楚降溫治療的重要性以免學生認識不清,從而影響治療的效果。
在門診收集的資料中,該128例燙傷學生中有16例受過燙傷的健康宣教。受過燒燙傷健康宣教的學生燙傷發(fā)生率明顯偏低。這16例學生知道如何正確緊急處理傷口,且這16例學生都是輕微紅腫,未造成嚴重后果。經過一系列的健康教育,學生負性心理明顯減輕,比較配合醫(yī)護人員的換藥。在換藥過程中給學生灌輸預防燙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緊急處理燙傷的知識。
大學生是意外傷害的高危群體,對此健康教育顯得十分重要。通過健康教育,可提高大學生對于意外傷害急救知識的理解及掌握,促進學生的及時就醫(yī)及處理水平。我校通過對學生進行燒燙傷的健康宣教,讓學生知道如何預防燙傷的發(fā)生。并在燙傷后第一時間進行有效的個體健康教育干預,減少了學生產生異常心理的可能,正向強化了學生的就醫(yī)行為,促進了學生治療的自信心的建立,減少了學生因燙傷出現異常結果。同時,通過健康教育提高了學生對于意外傷害的處置能力,強化了學生的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