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艷 楊明輝
(云南省保山市中醫(yī)醫(yī)院外二科 云南 保山 678000)
上尿路結石并重度腎積水患者臨床治療多采用手術治療,傳統手術治療對機體造成的損傷大,不利于術后恢復,近些年微創(chuàng)技術在臨床得到了一定的推廣[1]。為論證微創(chuàng)經皮腎鏡取石術治療上尿路結石并重度腎積水的療效,對我院2016年5月—2018年5月接受的68例上尿路結石并重度腎積水患者分別給予傳統手術與微創(chuàng)經皮腎鏡取石術,比較兩組患者預后情況,現報道如下。
實驗組34例上尿路結石并重度腎積水患者中男性20例,女14例,年齡最小為23歲,年齡最大為67歲,中位年齡為(43.28±1.24)歲,平均結石直徑在(2.04±0.12)cm。對照組34例上尿路結石并重度腎積水患者中男性19例,女15例,年齡最小為25歲,年齡最大為68歲,中位年齡為(43.24±1.25)歲,平均結石直徑在(2.05±0.11)cm。參與本次研究的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結石直徑等方面不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
本次研究經醫(yī)院倫理會、患者家屬、患者本人同意,參與本次研究的患者均經影像學檢查顯示患者上尿路存在結石,且伴有重度腎積水,均符合上尿路結石伴腎積水臨床診斷標準。排除標準:(1)排除合并心、肝、腦、腎等重要臟器疾病患者。(2)排除合并免疫系統、代謝系統、血液系統等全身性系統疾病患者。
1.3.1 對照組患者均給予傳統手術治療,于患者腰腹部做手術切口,經腹膜后將輸尿管切開,直視探查上尿路結石,并將結石完整取出,術后常規(guī)留置輸尿管支架管引流。
1.3.2 實驗組患者均給予微創(chuàng)經皮腎鏡取石術治療,患者取俯臥位,給予患者硬膜外麻醉,結合患者術前檢查結果自上尿路結石位置逆行插入輸尿道管,在患者腹部放置軟枕促使患者軀體腰背成拱形,在超聲引導下定位穿刺點,采用筋膜擴張器擴張操作通道、留置Peel-awav鞘、置入腎鏡。最后使用鈥激光擊碎結石,并用脈沖水將碎小結石沖出體外。
(1)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術中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等相關診療數據。(2)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結石清除率,輸尿管粘膜損傷、輸尿管狹窄、尿路感染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選擇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整理,兩組患者相關診療數據其計量資料(±)平均數表示用t驗證;兩組患者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其計數資料(%)百分數表示用χ2驗證;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手術耗時、住院耗時均明顯少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
表1 兩組患者相關診療數據(,n)
表1 兩組患者相關診療數據(,n)
組別 n 術中出血量 術中手術時間 住院時間(mL) (min) (d)實驗組 34 88.92±10.26 54.26±4.12 5.62±1.02對照組 34 168.52±16.82 87.62±6.25 10.32±1.62 t值 18.625 18.402 10.625 P值 <0.05 <0.05 <0.05
實驗組1例輸尿管粘膜損傷、1例輸尿管狹窄、1例尿路感染,共有3例患者發(fā)生并發(fā)癥,對照組3例輸尿管粘膜損傷、3例輸尿管狹窄、3例尿路感染,共有9例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實驗組結石清除率、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
表2 兩組患者結石清除率、并發(fā)癥發(fā)生率(n/%)
上尿路結石的發(fā)生與個體飲食、泌尿系感染、機體代謝等因素均具有密切的聯系,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患者出現血尿、尿路疼痛等上尿路結石病,上尿路結石患者因尿路阻塞可伴有重度腎積水[2]。上尿路結石是臨床常見結石疾病,上尿路結石可致使個體膀胱頸部、尿道發(fā)生梗阻,從而致使上尿路發(fā)生炎癥以及排尿功能障礙[3]。
上尿路結石傳統手術與微創(chuàng)經皮腎鏡取石術相比對患者局部造成的損傷較大,患者術后創(chuàng)口較大,對患者局部軟組織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刺激,增加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患者手術時間長、術中出血量多,不利于患者術后機體恢復,微創(chuàng)經皮腎鏡取石術屬于微創(chuàng)治療,在腎鏡下擊碎結石,有利于結石的排出[4]。本次研究顯示實驗組患者手術耗時、住院耗時、術中出血量均少于對照組,實驗組結石清除率高,并發(fā)癥率低,由此可見,實驗組患者治療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上尿路結石患者行微創(chuàng)經皮腎鏡取石術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