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玲珊,黃月初,盧裕
(廣西河池市人民醫(yī)院,廣西 河池 547000)
被收住ICU的重癥患者,常有機體損傷、認知功能障礙和精神健康問題[1]。ICU獲得性衰弱(ICUAW)指的是在ICU進行長時間治療的危重患者,需要使用較長時間的機械通氣,導致肢體出現(xiàn)衰弱的癥狀[2],表現(xiàn)為脫機困難、輕癱或四肢癱瘓、反射減弱和肌萎縮等。該并發(fā)癥使患者機械通氣時間延長,病死率增高及醫(yī)療費用增加,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康復[3]。目前ICU-AW尚無特別的治療措施,因而進行預防性護理干預已凸顯其重要性。筆者通過參照國內外對ICU-AW的干預措施,并應用于臨床,取得了一定效果,現(xiàn)總結如下。
選擇本院呼吸內科收治的符合納入標準的病例4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20例。實驗組男11例,女9例;年齡29-78歲,平均年齡(59.98±13.67)歲;機械通氣時間(2.85±2.1)d;均為氣管插管病例。對照組男12例,女8例;年齡30-77歲,平均年齡(60.61±11.3)歲;機械通氣時間(2.54±2.46)d;所有病例為氣管插管。2組患者一般資料、病情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患者意識清醒,對語言刺激有反應、無精神障礙疾病史;年齡為18歲及以上;機械通氣時間為48h及以上;對于本次研究患者及家屬均同意并簽訂了同意書。將患有重癥肌無力、格林巴利綜合征、腦血管意外等疾病的患者排除在外。
對照組在治療的過程中按照常規(guī)的護理方法進行,定時監(jiān)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對于使用機械通氣的患者要做好相應的管理,完善日?;A護理操作,加強心理護理、飲食指導等。實驗組在此護理基礎上進行早期活動指導:(1)請??漆t(yī)生對患者的綜合情況進行評估,專業(yè)醫(yī)師及護理人員合作為患者制定出有針對性的康復護理計劃,責任護士對計劃的落實情況進行監(jiān)督與落實;(2)機械通氣中,責任護士負責四肢的被動運動,包括肩部收展、肘部屈伸、腕部屈伸、髖關節(jié)屈伸、膝關節(jié)屈伸與踝關節(jié)屈伸等,各個方向在訓練時應至少連續(xù)5次,患者能夠耐受后再指導患者在床邊進行背部支撐坐立練習,將兩腳與地面接觸,活動量由少到多,時間逐漸延長,直到患者能夠自行坐穩(wěn),囑患者要堅持訓練2d;(3)進行對抗重力舉起臂膀,一旦患者能夠獨立坐立并保持平衡后逐漸訓練患者轉移到床邊的椅子上,雙足著地,首次鍛煉為1h,然后逐漸過渡到2h,2次/d;(4)進行對抗重力抬腿,當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則根據實際情況指導患者進行床下運動,下床后先讓患者在床邊站立,每次的站立時間在20min左右,1d進行2次練習,患者肌力≥4級時,指導患者在助步器的協(xié)助下進行行走訓練,根據患者耐受程度進行訓練,1-2次/d。在活動過程中,要注意觀察患者病情,對患者的活動能力進行有效的評估,指導患者在進行活動的時候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到循序漸進、長期堅持。
ICU-AW發(fā)生率、醫(yī)學研究理事會評分(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score,MRC-score)、機械通氣時間、ICU住院時間、總住院時間及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ICU-AW采用醫(yī)學研究理事會評分(MRC-score)標準[5],對基于肌肉骨骼無力的表現(xiàn)進行評分,得分為0的患者表示四肢癱瘓,得分為60的患者表示肌力正常,得分在48分以下的患者則表示為ICUAW。
產生的數據均納入到SPSS 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使用(±s)表示計量資料,并進行t檢驗,使用(%)表示計數資料,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則使用P<0.05表示。
對兩組ICU-AW發(fā)生情況進行比較,呈現(xiàn)出較大的差異,實驗組的發(fā)生率更低(P<0.05)。具體數據見表1。
表1 兩組ICU-AW發(fā)生情況比較[n(%)]
護理干預前,兩組的MRC-score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護理干預后,實驗組MRC-score為(58.57±4.88)分,對照組為(42.57±1.84)分,兩組的MRC-score情況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實驗組機械通氣、ICU住院及總住院時間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機械通氣、ICU住院及總住院時間比較(±s)
表2 兩組機械通氣、ICU住院及總住院時間比較(±s)
組別 例數 機械通氣時間(h) ICU住院時間(d) 總住院時間(d)實驗組 20 5.39±2.24 4.44±1.54 11.69±1.83對照組 20 7.39±1.22 8.44±2.56 15.69±3.83 t 3.94 5.88 7.89 P<0.05 <0.05 <0.05
實驗組呼吸機相關性肺炎2例,對照組呼吸機相關性肺炎9例,組間比較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ICU獲得性衰弱(ICU-AW)是神經肌肉功能紊亂導致的肌無力,有文獻報道[6],機械通氣時間4-7d以上者,ICU-AW發(fā)生可達33%-78%,其發(fā)生的原因可能與制動、高血糖、多器官功能衰竭、全身炎癥反應等有關,但目前尚無特別的治療方法,因而臨床上開始嘗試使用早期活動來預防ICU-AW的發(fā)生。從本研究可看出,對ICU-AW患者進行早期的護理干預,主要包括指導患者進行循序漸進的功能鍛煉,由被動運動開始,逐漸從床上運動過渡到床下運動,注意運動量要適可而止,囑患者自己進行一些簡單的日?;顒?,通過以上的護理干預能夠大大減輕患者的不良情緒,使得患者處于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利于疾病的恢復。
RICU內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居多,在治療的過程中患者需要進行氣管插管,同時連接呼吸機進行輔助呼吸,注意將患者的上下肢進行有效的約束,以避免發(fā)生拔管現(xiàn)象。由于患者處于一種封閉式的治療空間里,沒有家屬的陪伴,產生不良情緒的概率較大,對于疾病的治療造成不良的影響。對患者進行早期的護理干預能夠促進導管的拔出,盡早恢復呼吸肌功能,患者的舒適度會大大提高。一旦患者拔管后應根據情況指導其進行自主運動,在運動期間護理人員給予有效的指導,告知患者掌握好自我照顧技巧,從而提升自我效能[7],使患者有信心配合治療,以最佳的情緒狀態(tài)來配合醫(yī)護人員的各項操作。
ICU患者需要進行機械通氣治療,且治療時間較長,延長了患者在床上的制動時間,導致發(fā)生ICUAW。而對患者進行早期的護理干預可降低發(fā)病率,提高MRC-Score評分,降低ICU-AW的發(fā)病率,這與胡莉等[8]研究結果是一致的。因此筆者認為,早期活動干預不僅可以預防機械通氣患者ICU-AW的發(fā)生,而且可以縮短患者在ICU的住院時間,減少患者住院費用,促進早日康復,同時能增強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值得臨床推廣使用[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