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海
(青海省海北州門源回族自治縣中醫(yī)院,青海 門源 810399)
結核病是傳染病的一種,是由結核分枝桿菌感染所致,結核分枝桿菌可對較多的器官造成侵襲,威脅患者的機體健康[1]。肺結核是患者受到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后,對其肺部侵襲,導致出現肺部感染的疾病[2]。肺結核治療的時間較長,多數患者會出現治療依從性差的情況,若患者治療不當,則會導致其疾病發(fā)展為耐多藥結核病[3]。本文主要對肺結核患者接受維生素D輔助治療的價值作分析,如下文。
選取肺結核患者100例為研究對象,時間選取為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以計算機隨機化法分組,每組均為50例。
納入標準:①經痰分枝桿菌涂片檢查顯示為陽性,菌種鑒定結果顯示為結核分枝桿菌;②實施影像學檢查顯示為活動性肺結核;③未接受相關抗結核藥物治療;④無基礎疾病,既往機體健康;⑤飲食正常,3個月內未接受富含微量元素以及維生素的保健品干預;⑥知情同意參與本研究。
排除標準:①合并慢性阻塞性肺氣腫者;②存在心、腎、肝等重要器官嚴重疾病者;③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④難以積極配合本研究者。
實驗組中,患者的年齡為22~61歲,平均(50.23±4.76) 歲, 其 中 男 性29例, 女 性21例。對照組中,患者的年齡為23~60歲,平均(50.19±5.01)歲,其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本研究已被倫理委員會批準,2組肺結核患者資料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示2組之間可比性良好。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抗結核治療,即為患者實施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利福平、異煙肼等標準抗結核方案進行治療。
實驗組則在常規(guī)抗結核治療的基礎上,接受維生素D治療,在患者肺結核急性發(fā)作期,以肌肉注射的方式給予患者30萬U維生素D3治療,每天實施1次干預,在患者肺結核病情穩(wěn)定后,以口服的方式給予患者維生素D3干預,每天用藥劑量為0.25 μg。
2組肺結核患者均接受以上治療時間為6個月。
對2組肺結核患者治療的療效(顯效:患者的肺結核相關疾病癥狀消失,實施血常規(guī)檢查,顯示其中性粒細胞、白細胞水平恢復至正常的水平;有效:患者的肺結核相關疾病癥狀改善,實施血常規(guī)檢查,顯示其中性粒細胞、白細胞水平較治療前明顯改善,但是未恢復至正常的水平;無效:患者的肺結核相關疾病癥狀以及其血常規(guī)檢查結果均與治療前相比,改善不明顯;以顯效率+有效率作為總有效率)以及再住院率進行觀察分析,并對比2組治療后每日排痰量、FEV1%(第一秒用力呼氣量)水平的差異性。
數據通過SPSS 21.0軟件,作統計學處理,其中治療有效率、再住院率等計數資料通過卡方檢驗;而每日排痰量、FEV1%等計量資料以t檢驗,若P<0.05,則表示2組肺結核患者的相關研究數據對比,之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肺結核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94.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總有效率(80.00%),同時其再住院率(6.0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再住院率(22.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
表1 兩組療效、再住院率對比[n(%)]
結核病在我國有著較高的發(fā)生率,且其發(fā)生率呈逐漸升高的趨勢,其會對患者的機體健康造成影響,若患者不能接受有效的治療,則會導致其出現耐多藥肺結核的情況,增加其死亡的幾率[4]。經臨床研究顯示,若機體內缺乏維生素D,則會增加其出現肺結核的幾率,而若肺結核患者存在維生素D缺乏的情況,則會增加耐多藥結核病的幾率[5]。為肺結核患者實施常規(guī)抗結核治療,極易導致患者出現耐藥毒副反應,增加患者再入院的幾率,對其正常生活質量造成影響[6]。維生素D的應用,可對巨噬細胞激活,影響患者的免疫應答,從而將其機體滅菌能力提高,對其免疫功能進行調節(jié),增加機體的防御力[7]。巨噬細胞具有較好的結核桿菌殺滅功能,對結核桿菌的擴散進行阻止,誘導抗菌肽LL-37的產生,對結核分枝桿菌的大量繁殖和生長進行抑制,調節(jié)患者的機體免疫力,以此改善肺結核患者治療的效果[9]。
綜上所述,在常規(guī)抗結核治療的基礎上,為肺結核實施維生素D治療,具有較高的價值[10],可將患者的最大攝氧量提高,改善其肺功能以及其疾病癥狀,且其治療費用較低,應用較為簡便,對肺結核患者預后的改善,有著積極的意義,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