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旭
(南京市棲霞區(qū)馬群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江蘇 南京 210049)
慢性阻塞性肺疾?。–OPD)是一種以持續(xù)性氣流受到限制為主要臨床特征,但能夠進行防控治療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1]。根據調查數據顯示,當前我國年齡超過40歲的成年人群中,其中8.2%的人群患有COPD,是當前導致人群死亡的第四大死亡原因,且就其發(fā)展速度來看,預計到2020年COPD發(fā)病率將成為第三大死亡原因[2]。因COPD的病情發(fā)展相對較為緩慢,反復急性發(fā)作,隨著疾病的持續(xù)發(fā)展,發(fā)病間隙也會逐漸縮短,導致患者的肺功能不斷下降,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日常生活[3]。為此,在這個特殊的環(huán)境下,提出一種有效的護理干預模式,幫助患者改善生活質量,保持愉悅的心情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本研究病例均來自我社區(qū)中心2017年1月-2018年6月接診的COPD患者。(1)納入標準:根據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COPD診治指南中相關標準確診[4];年齡在20-75歲之間,性別、民族不限;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訂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處于急性加重期;年齡低于20歲,或者超過75歲;合并有神經系統(tǒng)疾病、精神病,以及患有嚴重肝腎、心腦血管和造血系統(tǒng)等原發(fā)性疾?。粺o法按照護理干預要求執(zhí)行,或者依從性較差等;病歷資料不全對判斷帶來影響或者無法對其效果進行判斷;不愿參與本研究。根據上述標準,本研究共選取社區(qū)COPD患者60例,按照隨機數字排列法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30例,女性12例,男性18例,年齡為(69.32±7.81)歲;觀察組30例,女性12例,男性18例,年齡為(71.84±8.06)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逐項對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在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干預基礎上實施綜合護理,主要采取認知干預、呼吸肌鍛煉、氧療、心理干預等。將30例患者分為5個小組,每組各6例,由研究人員深入到患者家中,對患者進行評估,并根據其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干預計劃,具體干預內容包括以下幾點:
1.2.1 認知干預
在患者入院后,為其發(fā)放健康宣教手冊。通過小組的方式每周進行1次認知干預,每次干預時間為30-60min,共進行5次不同主題的認知干預。具體進行五個不同主題的干預,分別包括(1)COPD知多少?(2)如何面對疾病?。?)用藥知多少?(4)日常注意知多少?(5)個人護理。在干預的過程中,均以淺顯易懂的語言為患者進行相關知識的講解和健康教育,從各方面提高患者的認知程度。
1.2.2 呼吸肌鍛煉
包括縮唇和腹式呼吸兩種??s唇呼吸:閉口經鼻吸氣,然后通過縮唇,像吹口哨樣緩慢呼氣46s,呼氣時縮唇程度由患者自行調整,勿過大過小。腹式呼吸:可采取臥、坐、立位練習,以吸鼓呼縮的方式,一手放于胸前,一手放于腹部,胸部盡量保持不動,呼氣時稍用力壓腹部,腹部盡量回縮,吸氣時則對抗手的壓力將腹部鼓起,同時要注意吸氣要用鼻深吸氣,呼氣時則縮唇緩慢呼氣,呼氣時間要比吸氣時間長12倍,5min/次,漸增加至10-15min/次,23次 /d。
1.2.3 氧療
告知氧療最終目的是延緩疾病的發(fā)展,延長病人的生存期,而不是僅用來改善癥狀。對那些認為吸氧越多越好或氣促癥狀好轉就減少吸氧時間者予以糾正,要求病人每日吸氧15h、流量為1L/min-2L/min。
1.2.4 運動鍛煉
根據患者的運動耐受度,為其安排相應的訓練計劃,具體包括上肢、下肢、慢跑、步行、爬樓梯等有氧運動;鍛煉地點以安靜、空氣清新的地方為主。運動計劃采取循序漸進、先易后難的原則,同時要求家屬盡量陪同,以防危險。
1.3.1 生存質量測評表(QOL)
運用生存質量測評表(QOL)[5]進行生活質量評估,該量表主要包括四個部分,分別為日常生活能力、社會活動情況、抑郁心理情況、焦慮心理癥狀。由護士詢問記分,將各個項目所包括的條目得分相加即為總分,分數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差。
1.3.2 健康狀況(SF-36)
運用中文版SF-36量表[6]進行健康狀況的評估,該量表主要包括八個維度,分別為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生活活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以及總體健康,各項得分相加即為總分,得分越高即表示健康狀況越好。
運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7.0行分析處理,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量表測試結果,t值檢驗,若P<0.05即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COPD患者在行干預后QOL、SF-36測評結果與干預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COPD患者干預后QOL、SF-36測評結果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COPD患者QOL、SF-36干預前后比較()
表1 兩組COPD患者QOL、SF-36干預前后比較()
注:*表示與干預前比較,P<0.05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以在慢性疾病致死率中第四位,全球范圍內10.1%的高發(fā)病率,導致家庭和社會承擔較重負擔的特性成為一種具有較高死亡率、發(fā)病率和疾病負擔的臨床疾病,加之該病使得機體運動耐受以及肺功能嚴重下降等特性,使得COPD成為了當前全球各個行業(yè)均高度重視的健康問題[7]。為此,加強對COPD的臨床干預,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改善其不良情緒,提升肺功能成為了重點[8]。在對COPD進行預防和治療的過程中,結合疾病的特征和患者的個體差異,給予綜合性的家庭護理干預,對提高治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這也是當前國內社區(qū)醫(yī)院所提倡的新的醫(yī)療服務理念[9]。
根據本次研究結果來看,觀察組患者在接受家庭護理干預后,其QOL、SF-36測評結果與干預前比較,有顯著改善,且與對照組比較,QOL測評得分更低,SF-36測評記得分更高(P<0.05),這就表明通過家庭護理干預,能夠更好的實現對患者生活質量、健康狀況的改善。這主要是由于以下幾方面原因:(1)在家庭護理干預模式中,以小組的方式對患者進行認知強化,促使患者對疾病知識、治療等各方面有了更深的認知,這就促使患者對疾病以及治療、日常注意事項等各方面有了充分的了解,同時配合呼吸肌鍛煉、氧療、運動指導等針對性干預措施,來幫助患者對相應癥狀進行緩解[10]。與此同時,密切根據患者的病情病變,及時調整用藥方案,提高藥物顯著效果的同時,可更好的降低其對身體造成的損害,進而最大程度上幫助患者改善呼吸困難等臨床癥狀。(2)在家庭護理干預開展期間,患者的認知水平在不斷提升的同時,其個人意識也被喚醒,加之疾病知識的提升,故能夠自覺避免與有害因素進行接觸,且養(yǎng)成了較好的生活方式與生活習性,促使該癥狀的發(fā)病幾率有了顯著控制,繼而能夠更好的實現對護理干預效果的提升[11]。
綜上所述,在社區(qū)COPD患者干預中,通過家庭護理干預可更好的激發(fā)患者的個人能動性,從而促使其生活質量、健康狀況得到更好的改善,故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