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元 王林婭 張瑞東 林 巍 于皎樂 吳 穎 漆佩靜 范 佳 李 靜 林嘉衍 鄭雪嶺 彭曉霞 蔣 慧 鄭胡鏞
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是以骨髓中早幼粒細胞增多為特征的髓系白血病,伴有t(15;17)染色體改變及PML/RARα融合基因。臨床上,APL常有嚴重出血傾向,甚至發(fā)生顱內(nèi)出血、彌散性血管內(nèi)凝血(DIC)而危及生命[1]。三氧化二砷(ATO)聯(lián)合全反式維甲酸(ATRA)治療APL已取得顯著療效,獲得較高的治愈率[2-4]。此外,近年來口服復方黃黛片(RIF)使APL的治療更加簡便和便宜,不僅提高了APL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且減輕了患兒家庭經(jīng)濟負擔[3,5]。盡管砷劑的使用提高了APL的治愈率,但其在兒童APL中應用的安全性尚缺乏相關報道。本研究是建立優(yōu)化中國兒童白血病協(xié)作組-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CCLG-APL)2016治療方案研究中的一部分,觀察CCLG-APL方案中砷劑應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1.1 倫理和注冊 本研究通過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倫理審批(審批號:2016-k-30),并在中國臨床試驗注冊中心注冊(注冊號:ChiCTR-OIN-17011227)。
1.2 納入標準 ①2016年3月16日至2018年5月1日在我院血液腫瘤中心初診的APL患兒;②采用CCLG-APL 2016方案治療;③治療前患兒監(jiān)護人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APL診斷標準及危險度分層
1.3.1 診斷標準 根據(jù)CCLG-APL 2016方案,符合以下條件①+②或①+③即可確診。①骨髓細胞形態(tài)學:AML-M3(FAB分型);②染色體或FISH:t(15;17);③分子生物學檢測:PML/RARα陽性。
1.3.2 危險度分層 根據(jù)CCLG-APL 2016方案,依據(jù)外周血WBC計數(shù)和分子生物學檢測情況分為:①低危組:初診WBC<10×109·L-1。②高危組:初診WBC≥10×109·L-1或/和FLT3-ITD突變者;或初評為低危組的患兒在維持治療前PML/RARα融合基因未轉(zhuǎn)陰,或維持期、停藥后基因出現(xiàn)陰轉(zhuǎn)陽,則升級為高危。③超高危組:初始治療前分組為高危組,在維持治療前PML/RARα融合基因沒有轉(zhuǎn)陰的患兒,升級為超高危。
1.4 CCLG-APL 2016治療方案
1.4.1 誘導治療 ①低危組:ATRA 15~25 mg·m-2·d-1口服,D1~28;ATO 0.15 mg·kg-1·d-1(最大劑量 10 mg·d-1)靜滴,D1~28。②高危組:ATRA 15~25 mg·m-2·d-1口服,D1~28;ATO 0.15 mg·kg-1·d-1(最大劑量 10 mg·d-1)靜滴,D1~28;蒽環(huán)類藥物[去甲氧柔紅霉素(ID)10 mg·m-2·d-1靜滴qod×2~3次或柔紅霉素(DNR)40 mg·m-2·d-1靜滴qod×2~3次]。
1.4.2 鞏固治療 ①低危組:ATRA 15~25 mg·m-2·d-1口服,D1~14;RIF 50~60 mg·kg-1·d-1口服,D1~14。②高危組:ATRA 15~25 mg·m-2·d-1口服,D1~14;蒽環(huán)類藥物(ID 10 mg·m-2·d-1靜滴qod×3次或DNR 40 mg·m-2·d-1靜滴qod×3次)。若分子生物學(PML/RARα)不緩解,重復1次。
1.4.3 維持治療 ATRA 15~25 mg·m-2·d-1,口服1周,停1周,依次循環(huán);RIF 50~60 mg·kg-1·d-1,口服2周,停2周,依次循環(huán)。8周為1個療程,低危組4個療程,高危組5個療程。
1.4.4 中樞神經(jīng)白血病(CNSL)的防治 阿糖胞苷、地塞米松兩聯(lián)鞘內(nèi)注射至少4次,即誘導期1次(務必待DIC控制后),鞏固治療1次,維持期每3~6個月1次,共2次。對鞏固治療后PML/RARα未轉(zhuǎn)陰、增加1次鞏固治療的患兒,需增加1次兩聯(lián)鞘內(nèi)注射。
1.5 砷濃度檢測 采用等離子體質(zhì)譜儀(ICP-MS,美國Agilent公司,型號7700x)進行砷濃度檢測。
1.5.1 ATO與RIF血、尿監(jiān)測時間 ①誘導緩解期:誘導D0、D7、D14、D28;②緩解后鞏固治療:鞏固D14(鞏固結(jié)束,低危組為砷劑使用第14 d后,高危組為鞏固治療第14 d);③緩解后維持治療:維持期(維持治療第10周)和維持結(jié)束(停藥時);④隨訪:停藥后半年、1年、1.5年、2~3年(如果還未降到安全濃度以下,第5年再檢測1次)。
1.5.2 頭發(fā)和指甲砷濃度監(jiān)測時間 誘導D0、誘導D28、停藥時、停藥后半年、1年、2~3年、5年行砷濃度檢測。
1.5.3 砷濃度檢測方法 血、尿標本保存期<2周于4℃保存,>2周于-20℃保存;頭發(fā)和指甲常溫避光保存。①取靜脈血樣品約1.0 mL,加入HNO31.5 mL、H2O20.5 mL,微波消解,以純水定容至15 mL。消化液稀釋4倍后,上機測定。同步制備空白溶液。②尿:準確吸取尿樣品約1.0 mL,加入HNO31.5 mL、H2O20.5 mL,微波消解,以純水定容15 mL。消化液稀釋20倍后,上機測定。同步制備空白溶液。③頭發(fā)和指甲先用0.5%TRITON X-100 浸泡15 min,自來水沖洗10次,去離子水沖洗10次,丙酮和無水乙醇各沖洗1次后,用濾紙包好晾干。準確稱取頭發(fā)、指甲樣品約0.1 g,加入HNO31.5 mL、H2O20.5 mL,微波消解,以純水定容至15 mL。消化液稀釋4倍后,上機測定。同步制備空白溶液。
1.6 砷劑不良反應
1.6.1 短期反應 在治療過程中觀察到的砷劑不良反應,包括過敏反應、胃腸道反應、肝臟毒性、心臟毒性、腎臟毒性、神經(jīng)系統(tǒng)損害。
1.6.2 遠期反應 在維持治療結(jié)束即停藥后的隨訪過程中觀察到的砷劑不良反應,主要包括心血管事件、慢性腎損傷、糖尿病、神經(jīng)機能障礙等。
1.7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非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中位數(shù)(P25,P75)表示。兩兩比較采用秩和檢驗。非正態(tài)分布的雙變量資料采用Spearman秩相關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一般情況 15例初診APL患兒納入本研究,男8例,女7例,發(fā)病年齡3~16(10.4±4.0)歲。所有患兒PML/RARα融合基因均陽性。初評為低危13例,高危2例,其中1例因FLT3-ITD突變、1例因鞏固治療期間(即維持治療前)分子生物學持續(xù)不緩解,升級為高危。初診WBC計數(shù)中位數(shù)為3.61×109·L-1,低、高危組初診WBC計數(shù)中位數(shù)分別為 3.58×109·L-1和11.31×109·L-1。所有患兒在誘導治療第28 d時均獲得骨髓形態(tài)學完全緩解,在進入維持治療前均獲得分子生物學完全緩解。
2.2 砷濃度檢測
2.2.1 血、尿砷濃度 表1顯示,誘導D0患兒血砷中位濃度為0.7 ng·mL-1。血砷濃度在誘導治療D7迅速達到治療有效濃度,在鞏固治療D14達高峰,此后逐漸下降,治療期間44.9~74.6 ng·mL-1。治療期間,血砷濃度除2例患兒在鞏固治療D14分別為 121.3和9.46 ng·mL-1,其他患兒均在10~100 ng·mL-1有效范圍內(nèi)(圖1A)。
表1 在兒童APL砷劑各治療階段不同組織中的砷濃度檢測[中位數(shù)(P25,P75)]
注 N1為在該治療階段檢測的血、尿標本數(shù),N2為在該治療階段檢測的頭發(fā)、指甲標本數(shù)。因患者的依從性及治療所處階段的不同,各治療階段檢測的標本數(shù)不同。-:未檢測。1例患兒于砷劑停用14 d后檢測血砷濃度,與本研究方案要求的檢測時間點不符,不納入分析
在鞏固治療期間血砷濃度121.3 ng·mL-1的患兒初評為低危,在鞏固治療期間分子生物學持續(xù)不緩解,升級為高危;血砷濃度9.46 ng·mL-1的患兒初評為高危,在鞏固治療期間未使用砷劑。血砷濃度在誘導D0、停藥、停藥半年3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0 1)。兩兩比較,血砷濃度在誘導D0與停藥之間、停藥半年與停藥之間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分別為0.000 6和0.019 0),在誘導D0與停藥半年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140 1)。
尿砷濃度在鞏固D14達高峰,在停藥后迅速降至正常(表1,圖1B)。尿砷濃度在誘導D0、停藥、停藥半年3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 1)。兩兩比較,尿砷濃度在誘導D0與停藥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2 0),在停藥半年與誘導D0(P=0.451 9)、停藥(P=0.065 1)之間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此外,Spearman秩相關分析(圖2A)顯示血砷濃度與尿砷濃度成正相關(r=0.778,P=0.000 0)。
2.2.2 頭發(fā)、指甲砷濃度 如表1所示,頭發(fā)、指甲中砷濃度在停藥時達高峰,在停藥后逐漸下降(圖1C、D)。頭發(fā)砷濃度在誘導D0、停藥、停藥半年3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0 4)。兩兩比較,頭發(fā)砷濃度在誘導D0與停藥之間、停藥半年與停藥之間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分別為0.000 8和0.042 9),在停藥半年與誘導D0(P=0.727 2)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圖1APL患兒不同治療時期血、尿、頭發(fā)、指甲中的砷濃度情況
注 圖A、圖B中X軸為砷劑檢測時間點,1、2、3、4、5、6、7、8、9分別代表誘導D0、D7、D14、D28、鞏固D14、維持治療、停藥、停藥半年、停藥1年;A:血砷濃度;B:尿砷濃度;C:頭發(fā)砷濃度;D:指甲砷濃度
指甲砷濃度在誘導治療D0、停藥、停藥半年三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0 9)。兩兩比較,指甲砷濃度在誘導D0與停藥之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 5),停藥半年與誘導D0(P=0.727 2)、停藥(P=0.068)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Spearman秩相關分析顯示,頭發(fā)砷濃度與指甲砷濃度呈正相關(r=0.847,P=0.000 0)(圖2B)。此外,血砷濃度與頭發(fā)(r=0.641,P=0.000 0)、指甲(r=0.655,P=0.000 0)中砷濃度均成正相關。尿砷濃度與頭發(fā)(r=0.622,P=0.000 0)、指甲(r=0.688,P=0.000 0)中砷濃度均呈正相關。
圖2不同組織中砷濃度的相關性
注 A:血砷濃度與尿砷濃度相關性分析;B:頭發(fā)砷濃度與指甲砷濃度相關性分析
2.3 砷劑的不良反應 隨訪1~25.5個月,平均隨訪(12.2±7.8)個月。
2.3.1 砷劑的短期反應 15例患兒均無砷劑使用過敏,無腎臟損害。2例發(fā)生胃腸道反應,表現(xiàn)為惡心、嘔吐,予對癥后好轉(zhuǎn)。7例肝損害,1例心臟損害,表現(xiàn)為肝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增高,予對癥支持治療后好轉(zhuǎn)。1例在誘導治療第4周出現(xiàn)足拇趾疼痛,2天后自行緩解。1例在誘導期間出現(xiàn)雙下肢麻木,在鞏固期間出現(xiàn)耳鳴,純音測聽提示右耳低頻神經(jīng)性耳聾,將砷劑減量后癥狀消失。1例在維持治療第2周出現(xiàn)易睡、汗多、周身疼,將砷劑減量后癥狀消失。
2.3.2 砷劑的遠期反應 在停藥后的隨訪中,目前尚未觀察到砷劑的慢性不良反應,如心血管事件、慢性腎損傷、糖尿病、神經(jīng)機能障礙等。
目前在我國成人APL治療中,ATRA聯(lián)合砷劑治療已寫入2018年版APL診治指南[6]。然而,砷劑應用在兒童APL中的安全性尚缺乏相關報道。砷劑是一種有毒、致癌物質(zhì)[7-9],被吸收后迅速變?yōu)榱蚧锍林诮M織內(nèi),主要貯藏于肝、腎、胃腸、脾與肺內(nèi),極少量貯存在肌肉和神經(jīng)組織中。因此,砷劑的使用可引起嚴重的不良反應,如胃腸道反應、肝功損害、腎衰竭、心律失常等[10,11],由此說明研究砷劑在兒童APL中安全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目前臨床上常用的砷劑包括靜脈制劑ATO和口服制劑RIF。ATO對APL細胞發(fā)揮劑量依賴的雙重效應[12],低濃度(0.1~0.5 μmol·L-1)誘導細胞分化,高濃度(0.5~2 μmol·L-1)誘導細胞凋亡。RIF為中藥復方制劑,成分為雄黃、青黛、太子參、丹參。雄黃的有效成分是四硫化四砷,能夠通過維甲酸受體信號通路降解PML/RARα融合基因誘導細胞凋亡,且口服方便,在治療中無需返院靜脈用藥,可減少住院次數(shù)、縮短住院時間,應用前景較廣泛[13]。在本研究中,除誘導治療期間使用靜脈ATO外,鞏固和維持期間均使用口服RIF,極大地減少了患兒住院次數(shù),降低了治療費用。本研究在治療各階段檢測了患兒不同組織中的砷濃度發(fā)現(xiàn),無論是使用靜脈ATO還是口服RIF,除2例血砷濃度在鞏固治療第14 d檢測分別為 121.3 ng·mL-1、9.46 ng·mL-1,所有患兒在治療階段的血砷濃度均可維持在治療有效濃度范圍內(nèi)(10~100)ng·mL-1,且血、尿砷濃度在停藥半年后迅速降至正常水平,頭發(fā)、指甲中砷濃度在停藥時達高峰,在停藥后逐漸下降,停藥半年后降至治療前水平。這與既往報道的成人APL患者在ATO停藥后,血、尿砷濃度在停藥后0~6個月迅速降至正常,頭發(fā)和指甲中的砷濃度在停藥6個月后降至正常穩(wěn)態(tài)水平相符[2]。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指甲中砷濃度在停藥1年時較停藥半年高,這可能與停藥半年和停藥1年時所檢測的標本較少有關,未來需長期隨訪、加大樣本量進行分析。
因血砷半衰期短,大部分砷的代謝物在3~4 d內(nèi)經(jīng)尿液排泄出體內(nèi),故血、尿砷通常被作為短期暴露的標記物[14,15]。由于頭發(fā)和指甲中富含半胱氨酸角蛋白,砷對半胱氨酸的高親和力促進砷在頭發(fā)和指甲中的蓄積,通常需2~12個月排泄出體內(nèi),因此頭發(fā)和指甲通常作為長期暴露的標記物[15,16]。此外,頭發(fā)和指甲中的砷濃度與其他組織中的砷濃度相關性良好(如尿液和血液)[17,18],這與本研究結(jié)果相符。在本研究中,血、尿、頭發(fā)、指甲中的砷濃度均互相成正相關性,且隨著砷劑使用時間的延長,頭發(fā)、指甲中蓄積的砷含量逐漸增加,在停藥時到達高峰,在停藥后逐漸降至治療前水平,提示頭發(fā)和指甲可作為砷長期暴露標記物。
砷劑的不良反應包括短期反應和遠期反應。在本研究中觀察到的短期反應包括胃腸道反應、肝損害、心臟損害、神經(jīng)系統(tǒng)損害,在減少藥物劑量及對癥支持治療后均好轉(zhuǎn)。本研究最長隨訪時間達25.5月,平均隨訪時間(12.2±7.8)月,目前尚未觀察到慢性砷中毒的常見癥狀,如心血管事件、慢性腎損傷、糖尿病、神經(jīng)機能障礙等。但本研究時間尚短,仍需長期動態(tài)觀察及檢測。
致謝:感謝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主鴻鵠大夫?qū)Ρ狙芯康闹笇?,感謝北京大學醫(yī)學部解清老師對砷濃度檢測的技術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