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代皇帝中,如果以文化程度由低到高來排名,出身貧寒,從沒上過學的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應(yīng)該妥妥兒名列前茅了。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一個舉措,卻給中國近現(xiàn)代化學事業(yè)做出了卓越貢獻。
看起未好像八竿子打不著關(guān)系,但很多化學元素的中文命名,必須感謝朱元璋。這得從他為后代起名的奇葩“家規(guī)”說起。
朱元璋認為老朱家是皇室貴胄,起名可不能隨便,于是他給子孫規(guī)定了一套命名方式。其中最獨特一條:名字最末字,必須以五行為偏旁部首?!邦哪俱呋鹜痢?, 代一換,五代一輪回。
這一規(guī)則剛開始還好,但越到后面,隨著皇室子孫幾何級數(shù)增長,帶五行偏旁的字就不夠用了。于是老朱家只能絞盡腦汁,從古籍中翻生僻字,甚至自創(chuàng)新字。
然后,大家可以感受一下朱氏皇族名字的清奇畫風:、 朱慎鐳、朱安汞、朱同鉻、朱同鈮、朱成鈷、朱成鈀、朱恩鈉、朱恩鈰、朱恩鉀、朱效鈦、朱效鋰、朱詮鈹、朱勤烷、朱悅烯、朱瓊烴、朱颙炔……
這些字,后來都成了化學元素中文命名。是不是有一種不能直視的感覺?
當然,這些字部分在明之前古書里面也能被找到。如:鈷,宋《集韻》解釋,此字多音,讀“hu”時意為“盛黍稷器名”,讀“gu”時意為“斷”;鈀,漢《說文解字》釋為“兵車”;烴,宋《廣韻》釋為“焦臭”……但,因為過于生僻,后世幾乎已不再使用。
朱元璋的無心之舉,讓這些古字發(fā)揮余熱,促進了我國近代化學事業(yè)發(fā)展,實在是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