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景國 楊紅英 肖祥 黃隆鴻
摘要:龍?zhí)劂~金礦位于賽什塘一興海碰撞造山帶和阿尼瑪卿碰撞造山帶之間的澤庫前陸盆地中,屬苦海一作母溝印支中期汞(銻、鎢、金)成礦亞帶西段,其含礦層位為三疊系隆務河組中段與古浪堤組下段砂板巖破碎蝕變帶中,主要構造為層間壓性斷裂,多見于變質粉沙巖和絹云母化泥質板巖中,由于粉沙巖、泥質板巖性脆、易碎,多形成斷裂破碎帶。礦體以脈狀、細脈浸染狀產出,礦石主要成分為黃鐵礦、輝銻礦、黃銅礦、磁鐵礦及孔雀石、藍銅礦等,其中以黃鐵礦、毒砂、輝銻礦最常見。主要結構為自形一半自形粒狀結構、它形粒狀結構、交代結構、交代殘留結構等;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長石、方解石、白云石、白云母、綠泥石、絹云母、高嶺石等;主要蝕變特征為黃鐵礦化、褐鐵礦化、硅化、碳酸鹽化、絹云母化、角巖化蝕變;礦床成因類型為淺成低溫熱液型。
關鍵詞:銅金礦床;控礦因素;礦床成因
1.區(qū)域地質特征
研究區(qū)地處松潘一甘孜印支褶皺系青海南山冒地槽褶皺帶南緣,西秦嶺汞銻鎢金成礦帶西段。北東向區(qū)域大斷裂滑日以下大武斷裂衍生的中鐵斷裂帶及次級構造是本區(qū)銅金礦床的主要控礦構造,對銅金礦床的成礦及富集有特殊作用。
研究區(qū)屬秦祁昆地層大區(qū)秦嶺地層區(qū)澤庫地層分區(qū),區(qū)內主要出露中生代海相沉積地層及新生代陸相地層,以中生代隆務河組中段(T1-2l2)、古浪堤組下段(T2gI)地層為主。巖層主體傾向北東,受斷層影響,局部傾向發(fā)生扭轉,在隆務河組與古浪堤組地層接觸附近見早印支期黑云母石英閃長巖脈侵入。
2.礦區(qū)地質特征
2.1礦區(qū)地層
礦區(qū)出露地層為三疊系隆務河組上段(T1-2l2)和古浪堤組下段(T1-2g1),均呈北東向條帶狀展布。礦區(qū)賦礦巖石組合為變質石英沙巖、粉沙巖、黏土巖組合。以變質石英沙巖、粉沙巖互層為主,黏土巖以較薄的夾層出現(xiàn)。變質石英沙巖、粉沙巖,部分粉沙質板巖顯剛性力學性質,裂隙發(fā)育,它們與白云質泥巖等又含有碳酸鹽質,有利于礦液的充填與交代。
2.2礦區(qū)構造
礦區(qū)位于澤庫前陸盆地中南部,澤庫前陸盆地位于賽什塘一興海碰撞造山帶和阿尼瑪卿碰撞造山帶之間,由于其受到了兩個不同方向碰撞造山帶的聯(lián)合作用,產生了一系列的東西、北西向斷裂,這些斷裂控制了礦區(qū)巖漿巖的侵入和銅金礦化帶的產出。
2.3礦區(qū)侵入巖
礦區(qū)侵入巖不發(fā)育,見少量黑云母石英閃長玢巖脈巖出露,沿斷裂呈串珠狀分布,或平行礦體沿礦體在旁側分布。玢巖脈與圍巖以破碎帶形式接觸,接觸帶附近巖體蝕變加強,微量元素含量增高、局部可構成金礦體。
3.礦床地質特征
3.1含礦層位及巖性特征
礦區(qū)含礦層位主要以三疊系一套砂板巖組合為主,容礦巖石組合為變質石英砂巖、粉砂巖、黏土巖組合。礦化主要沿層間滑脫帶或巖性差異界面分布,礦體多呈脈狀,以一個主脈體平行相伴幾個副脈體同時出現(xiàn)。
3.2礦體形態(tài)特征
(1)玢巖體內金礦體
金礦體賦存于巖體內接觸帶中,賦礦巖石為蝕變黑云母石英閃長玢巖體,其綠泥石化、綠簾石化蝕變較強,節(jié)理見褐鐵礦化;深部施工驗證,見銅、金礦化,深部礦化巖體內石英細脈發(fā)育,硅化、黃鐵礦化、絹云母化、碳酸鹽化蝕變較強,偶見星點狀黃銅礦化。
(2)破碎蝕變帶內金礦體
金礦體產于破碎蝕變帶中,賦礦巖石一般為碎裂變石英粉砂巖,少量蝕變黑云母石英閃長玢巖細脈,砂巖中褐鐵礦化、硅化較強,見星點狀黃鐵礦發(fā)育。玢巖中綠泥石化、綠簾石化蝕變較強。見網(wǎng)脈狀細脈石英脈穿插,脈體表面褐鐵礦化較發(fā)育。礦體與圍巖呈漸變過渡,賦礦巖石褐鐵礦化、硅化蝕變程度較圍巖稍高,含礦地段石英脈發(fā)育,見星點狀黃鐵礦。
3.3礦體品位及主要礦石類型
金礦體品位一般1.10g/t~3.18g/t,多產于破碎蝕變帶與石英脈中,以破碎蝕變含金屬硫化物的石英粉砂巖為主,千枚巖、板巖次之,另在地表蝕變黑云母石英閃長玢巖體中見斑巖型金礦(化)體。礦石類型以氧化礦石為主,銅金屬硫化物主要為黃銅礦,氧化物有孔雀石、蘭銅礦等。
3.4礦石結構構造
礦石結構為自形一半自形粒狀結構,它形粒狀結構、交代結構、交代殘留結構等;構造以浸染狀構造、條帶狀構造、致密塊狀構造為主,次為斑雜狀構造、星點狀構造。
3.5圍巖蝕變
圍繞黑云母石英閃長玢巖體蝕變大致呈橢圓環(huán)帶狀分帶,以絹英巖化、青磐巖化兩個蝕變分帶為主,玢巖體外圍蝕變破碎帶中圍巖蝕變主要為褐鐵礦化、硅化、碳酸鹽化、絹云母化、角巖化蝕變。
4.控礦因素及礦床成因探討
4.1控礦因素
區(qū)內近東西向區(qū)域性中鐵大斷裂,控制了礦區(qū)巖體的侵入及成礦作用;北西向平移斷裂為次一級構造,對早期構造起破壞作用,為控礦、容礦構造。從已發(fā)現(xiàn)的金礦(化)體看,礦(化)體主要產于斷裂帶旁側發(fā)育的次級斷裂裂隙構造中,嚴格受裂隙構造的控制,呈脈狀、細脈狀產出(圖1龍?zhí)亟鸬V(化)體與斷層及土壤測量銅-金-銻-砷元素對應關系平面剖面圖)。
印支期侵入(脈)巖屬SiO2過飽和堿性巖石,與內生礦產的形成關系密切,伴隨中一中酸性侵入(脈)巖而產出的石英脈、方解石脈中常有砷、金、銻礦化。
4.2成因探討
研究區(qū)銅、金等成礦物質可能部分來自圍巖,部分來自深部。
(1)印支期變質作用使三疊紀地層中的金等元素發(fā)生初始蝕變富集,區(qū)域性的斷裂構造為脈巖的侵入提供了通道,同時也促進了深部含礦熱液的上升,沿途可能萃取圍巖中的金等有益元素使其進一步富集。含礦熱液滲透到有利構造(次級斷裂構造)和巖性環(huán)境中,主要通過充填的形式沉積下來形成礦化體。當熱液成礦期結束后,受到表生氧化作用,靠近地表的礦(化)體硫化物大多發(fā)生氧化,隨著所處構造環(huán)境的不同,金發(fā)生不同程度的淋濾貧化,致使蝕變帶中金分布不均勻。
(2)玢巖體深部見銅、金礦化顯示,巖體內銅、金元素及與巖體接觸的破碎蝕變帶中的金的來源也有可能為巖體及其熱液(或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