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君
上海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王榮生指出: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原全國小語會理事長崔巒老師也提出:語文課要和內容分析說再見,語文課的重點任務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確,不管多么熟練、新穎的教學技巧,如果沒有找準教學目標,選準教學內容,也只能是南轅北轍。為此,我們一直在研究教什么的問題。在研究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教師們感到最難的是拿到一篇文本不知如何選取恰當?shù)恼Z言訓練點,找到幾個語言訓練點后又不知如何取舍,教學時面面俱到,生怕遺漏教學內容。為此,我們提出:從研究文本入手,突顯文本自身的特點,選取恰當?shù)恼Z言訓練點,精選目標,做到一課一得?,F(xiàn)以《楊氏之子》一課的教學研究為例具體談談。
《楊氏之子》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也是小學階段教材中出現(xiàn)的第一篇文言文。這一單元的導語中有這樣一段話:閱讀本組課文,感受語言表達的藝術,并通過綜合性學習,搜集、積累用得精妙的語言,以不斷豐富我們的語言,并學習用得體的語言進行表達。
《教學參考》書中有這樣兩段話,第一段話:選編《楊氏之子》這篇文章的目的,一是讓學生開始接觸文言文,對文言文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學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語言的風趣機智。第二段話: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指導學生把課文讀流利,讀懂句子,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由以上內容可以看出,《楊氏之子》承載了兩重任務:1.初步認識文言文,了解古文的學習方法。2.積累精妙的語言,學習用得體的語言進行表達。
我們第一次進行教學設計時,選取的教學內容是《楊氏之子》和《孔融妙言對嘲笑》(課外拓展)。兩篇文章的共同點是人物語言的巧妙,不同之處在于《楊氏之子》是一篇短小的文言文,《孔融妙言對嘲笑》是白話文。設計的教學目標是:1.理解內容,感受語言的巧妙,體會楊氏之子的聰慧、孔融的機智。2.初步掌握文言文學習方法。
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1.學習《楊氏之子》一文,以學悟法:初步了解文言文,學會朗讀;精讀講解,復述課文內容;品味語言,體會楊氏之子語言的巧妙;熟讀背誦,積累語言。2.總結學法,學以致用。《楊氏之子》一文學習的方法分為四步:讀—說—品—誦,依照此法引導學生學習《孔融妙言對嘲笑》。
上完課后,通過對學生當堂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進行測試,我們發(fā)現(xiàn)對于第2個教學目標“初步掌握文言文的學習方法”落實不到位。經(jīng)過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在確定教學內容時忽視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楊氏之子》是學生接觸的第一篇文言文,對于文言文的正確朗讀,以及理解文本的意思等,是教學的重點與難點。而《孔融妙言對嘲笑》是篇白話文,對于“文言文的正確朗誦,理解文本的意思”這一重難點不能很好地進行再訓練。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只考慮到了相同點,沒有很好地考慮文本自身的特點。因此,讓這兩篇文體不同的文章共同承載“感受語言表達的藝術”這個訓練點,不是最佳選擇。
經(jīng)過反思,我們又對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流程等進行了調整,開始第二次教學設計,將教學內容調整為:《楊氏之子》和《徐孺子妙答》(課外拓展)。兩篇文章不僅人物語言巧妙,而且都是文言文,篇幅短小。教學目標也相應地調整為:1.初步認識文言文,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3.參照注釋,理解短文的意思,體會人物語言的巧妙之處。
根據(jù)以上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我們進行了如下教學設計:1.學習《楊氏之子》一文,學習文言文學習的方法:讀正確,借助拼音、注釋正確讀文;知大意,借助注釋、插圖理解每句話的意思;悟表達,短文采取總分的寫作方法,圍繞“甚聰惠”一詞展開,重點學習語言表達的巧妙;誦積累,在讀正確、理解意思的基礎上背誦課文;總結學法(讀正確—知大意—悟表達—誦積累)。2.學生依照古文的學習方法自學《徐孺子妙答》。
上完課后,我們又對當堂的三個教學目標進行檢測,90%的學生順利完成學習任務,目標達成度高,課堂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普遍覺得學習文言文不難,很有意思。這樣,我們把《楊氏之子》和《徐孺子妙答》兩篇文言文進行整合,抓住文本自身的特點,教學設計突出重點,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體現(xiàn)了葉老的“例子觀”,遵循語文“認知—遷移—運用”的學習規(guī)律。
反觀兩次教學設計,顯然第二次比第一次成功,主要原因是第二次的設計注重了文本自身的特點,沒有機械地把單元導語中的“感受語言表達的藝術”作為重點?!胺e累用得精妙的語言”“學習用得體的語言進行表達”等語言訓練點可以用單元中的其他文章(《晏子使楚》《半截蠟燭》《打電話》)來實現(xiàn),而“文言文的學習方法”這一語言訓練點在單元中只有《楊氏之子》一文能實現(xiàn)。
通過對《楊氏之子》一課的教學研究,我們得出結論:在選取語言訓練點時,既要依據(jù)單元導語中的提示,又要充分考慮文本自身的特點,這樣才能恰當?shù)剡x取語言訓練點。
(本欄責編 莫 荻)